盛春梅
他们是什么时候集结在一起的?现在回想起来,我居然印象非常模糊。可能是开学第一天,四个男孩因为个子都比较高,都坐在班级后排这样的“地缘”,开始认识、熟悉,形成了老师口中的“四人帮”。也可能是那一次运动会,四个男孩中的一个因为集体荣誉感极强,积极响应报名,同时也建议其他三位男生参加。也可能是有一次,一个男生惹怒了四个男孩中的一个,气不过的时候,他们四人一起“教训”了这个男生……总而言之,他们的集结是偶然中的必然,相同的兴趣爱好,师长的“推波助澜”,导致到了今天,我不得不把他们称为“问题学生小团体”。
在学习上,四个孩子本就很薄弱。加上不专注于学习,目前落后于班级的大多数同学。而恰恰是因为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又加剧了他们对学习的不专注,表现出一副麻木的态度。据任课老师反映,他们经常上课不专心听讲,走神,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偷偷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平时的作业也是拖拉甚至不交。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总是一副“虚心接受,死性不改”的态度。
自发生了打架事件后,四名学生对老师更加警惕,违纪行为也更加“隐蔽”。往往是一下课马上陆续离开教室,到某一个固定地点集中,共同商讨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看见有老师来巡视时,迅速分散,有的假装上厕所,有的回教室。个别男生还涉及带手机进校园等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每个人都有寻找“组织”的倾向,在组织中满足自己内心的人际需要,安全感、归属感的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定,但更多的是通过组织去触摸外部世界,形成社会意识,认识社会现实,提高社会技巧,形成社会生存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类小团体对学生的成长都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应该及时调整他们前行的方向,避免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问题学生小团体”为班级成长带来了重重障碍。多数情况下,班主任最好能够做班级学生和“小团体”的黏合剂,尽最大努力减少学生间的矛盾,让班级更具凝聚力。营造良好班风,让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的“大团体”,是应对“问题学生小团体”防患于未然的明智之举,是对“小团体”的无害化处理。如学校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我让全班同学一起表演,正好是对他们的锻炼,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当“小团体”部分成员比较优秀的时候,我们可以动一番脑子,让他成为班主任的助手,引领“小团体”健康向上发展。这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替自己说话,成为老师的助手。
我班级里的这四个男生中,其中一个擅长体育,爱好运动,在运动会期间,负责班级入场式训练,自己也积极备战,我们班级入场式夺得全校第二,他个人获得单项第一的好成绩。同时,他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也较强,语文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俨然是“小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因此,我总是努力放大他的优点,给他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经常暗示他,在团体中要起到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成员出现任何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调整,同时向老师报告。
小团体形成的背后隐含的是学生在深层次上对同伴平等交往的需要,堵不是办法,疏才是良策。
这几天,我发现了这样一件事,初三的一名男生向我们班级的一名男同学索要“保护费”,让“小团体”中的一个人传话,但这名初三男生拒不承认。我们只好让当事学生面对面把事情说清楚。其中提到一个情况,就是他们交涉的时候,“小团体”中的另一成员也在场。他应该最清楚发生了什么,只是迫于压力,他不敢直说。这个时候,老师们抓住了这个事情的关键人物,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告诉他:真正的朋友就是当他要犯错误的时候,及时提醒他,制止不良现象的发生,这才是对朋友最好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友情。终于,这位同学说出了实情,让整个事件水落石出……
到目前为止,“问题学生小团体”的四个人还经常在一起,偶尔也会犯一些小错误,但相对之前已有很大的改观。并且,我感觉到四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心。只是,有的时候找不到理解他们、信任他们的人,所以他们只能“惺惺相惜”,甚至用一些错误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两次谈话或者一两个活动就完全改变一个问题学生,转化一个“问题学生小团体”,这项工程必定是场“持久战”,但是,我相信,他们都还是孩子,只是有点调皮,有点任性,犯错误不是他们的本意。我也相信,只要我永远不放弃他们,用真心对待他们,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