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黄陂区以科技支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探索

2020-01-09 07:48:59吴晓燕唐卫群
湖北农机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黄陂区全区农产品

吴晓燕 唐卫群

(武汉市黄陂区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

1 主要工作

黄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提升工作,近几年来制定一系列的农业科技奖励政策,在人才引进,农业三新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农产品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奖补,为促进全区农业科技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

1.1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区政府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一是累计奖励“木兰英才、木兰专才、木兰匠才、木兰俊才”等科技人才近100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占比逐年增加;二是遴选农业科技特派员125名,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结合新型主体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对接服务;三是全面推进黄陂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近5年来,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余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600人次;四是积极开展农业领军人才培养,鼓励带动100余名能人回乡创业;五是健全完善全区农技推广机构17个,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达322人,占总编制人数79.70 %。

1.2 强化农业新型主体培育

按照全区种养殖产业布局特点,区政府坚持农业新型主体培育政策,一是完善农产品生产、品牌销售、精深加工、农旅结合等产业链环节,全区具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潜力的农业新主体已经达到300余家;二是全区建成农业“三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2个,择优选聘技术指导员907人次,遴选科技示范户8315户次;三是全区省级以上农业新型主体达到2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家,一批具有先进生产水平、装备现代科技生产设施设备的现代农业新型主体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1.3 强化农业“三新”技术推广应用

近年来一是推广优质稻、林果、蔬菜、水产、畜禽新品种30余个,通过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示范带动,以薯尖、草莓、水产品和特种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新品种示范,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二是推广绿色防控、健康养殖、化肥农药“两减”、设施栽培和智能育苗等新技术15项,通过节本增效提升农产品品质;三是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林下生态养鸡、叶用薯周年种植等农业生产新模式10余项,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四是积极实施水肥一体化、喷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综合种养为主的循环农业、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冷链物流建设等以奖代补项目,提高农业科技应用基础水平。

1.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2016年以来,全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27.5万亩,按照《黄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规划》的要求,黄陂区2016-2020年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7.63万亩(1hm2=15亩),另外在此基础上强化各项补建任务27.25万亩,2016-2020年的项目建设区已经上图,全区坚持按照省高标办的要求落实各项建设任务。黄陂区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改造中低产田,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强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2 主要做法

近3年来,全区以突出区位优势,补齐发展短板为重点,逐步形成了农旅结合的休闲采摘、农产品配送、农超对接、农产品精深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通过积极支持新型业主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2.1 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农业委员会、区财政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黄陂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农业委员会办公,具体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按季度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协调解决农业科技服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2.2 加大政策扶持

区政府将农业科技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根据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全面推进科技人员培训、新型主体培育、农业三新技术应用等工作。近2年来全区每年投入农业科技专项资金5500万元,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分别从充实人力资源、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实施“三新”技术项目等方面全面发力,有效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2.3 提升服务能力

区农委主要围绕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化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中心工作开展服务,制订年度工作指导方案,遴选农业科技项目,科学制定项目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深入宣传,深入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协同推进项目进度。同时,及时宣传项目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成果,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4 落实监管机制

区农委针对不同的科技项目类别,分别制定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形成一系列项目管理内控制度,在农业科技人才管理、科技项目实施和科技应用效果评价上形成了整套的规章制度,在引入第三方和社会监督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以及资金使用要求,保证项目有序开展和通过检查验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支撑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 存在问题

黄陂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积极支持鼓励能人回乡创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在各类新型主体培育上做文章,不断完善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科技服务机制,延伸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农旅结合等产业链,使农业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升。但是,农业科技服务在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科技服务在产业发展中的效能。

3.1 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个体分散经营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产业人口存在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科技应用能力不高等问题,从事农业的青壮年凤毛麟角,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新型主体难以留住熟练工人和具有专业知识的青壮年人才,使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科技应用率较低。

3.2 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重要因子,由于电力设施不配套导致抗旱排涝机站、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难以正常运行,水肥一体化技术由于喷滴灌设施及水源条件限制不能全面应用,设施栽培和工厂化育苗的各类设施投入成本较高导致优质新品种规模化扩大生产能力有限等,都成为科技应用的瓶颈。

3.3 科技资金投入偏低

目前全区农业科技投入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能够有自主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型主体不多,农业新型主体在科技资金投入的意识和力度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距离还很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和传统产业转型能力不足也是新型业主对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

4 主攻方向

按照市政府关于农业科技提升工程的方案要求,区农委将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主要以提升农业新技术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设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三新技术培训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作为主攻方向。

4.1 继续加大新技术配套设施建设扶持力度

一是在设施蔬菜、水生蔬菜、优质粮油、优质林果、食用菌等产业发展上给予立项支持,主要开展集约化工厂化育苗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生产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二是对我区2018-2019年市级渔业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池塘尾水处理改造项目、集装箱养殖、流道养殖、工厂化养殖等设施项目予以奖补支持;三是对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合作社示范建设、农机合作社粮食烘干建设项目进行奖补。

4.2 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合“两区”划定和基本农田划定的成果,对项目去进行科学选址,重点建设排灌支渠、机耕路和机站,全面提升农业抗灾避灾能力,采取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区1000亩以上的农业生产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20~30个抗灾避灾能力强,具有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示范基地。同时融合基本农田、土地确权和“两区”划定成果,以电子地图和遥感遥测等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对农业生产基地实施精准补贴和服务。

4.3 继续完善农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下一步强化三新技术应用推广,一是计划建立完善2个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智慧平台;二是建立完善2个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计划每年培训农业实用人才300名,绿色证书培训1500名,实现农民培训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培训服务内容高质量;三是在区、街(乡)工作的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00名,脱产培训5天以上;四是在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产业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7项(个),其中新品种15个、新技术6项、新模式6个。

4.4 继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继续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提升农业行政执法和农业检验监测装备水平,积极推进移动执法监管、网络平台监控、农业检测双认证等项目的实施,通过举办农业信息化技术软硬件建设,强化农资监管平台、农业投入品监管网络、畜禽屠宰远程监控系统升级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和高科技应用程度较高的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监管网络。

猜你喜欢
黄陂区全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一家百年县医院的能力建设真经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道关口搭建妇幼健康新屏障——黄陂区妇幼保健院工作巡礼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以人为本 尚美育人——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前川第二小学教改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