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红彬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5)
张兴武教授所著《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以清代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为基础,旁参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陈鱣《续唐书·经籍志》、汪之昌《补南唐艺文志》、唐圭璋《南唐艺文志》等著作,并广泛参考历代书志题跋、文史典籍,对五代艺文志详加考述。该著作网罗宏富,去取精严,博大精粹,用力甚钜,堪称迄今五代艺文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张培峰教授《评〈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一文论之甚详,允为定评[1]。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正如张兴武教授在《后记》中所说:“文献资料的溯源与考订向来难有终点,本书所该涉者亦当如此。……只要能使《补五代艺文志》更臻完善,虽只字片语也值得期待。”[2]因此,笔者就目力所及,以庐山文献为中心,略作订补,以供采择。
僧应之有《四注金刚经》一卷,《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已著录。
按,僧应之,俗姓王,南闽人,举进士不第,出家为僧。保大年间,授文章应制大德、赐紫。传见马令《南唐书》卷二十六。陈舜俞《庐山记》卷一:“次五杉阁,五杉乔茂合抱,瞰以危阁。南唐西山僧应之尝结庵于五杉之间,保大中,为元宗所遇。作《五杉集》行于世,桑门备用之书也。今子孙在东林,犹藏其手泽。”[3]
按,今日本驹泽大学图书馆藏有朝鲜重刊本《五杉练若新学备用》三卷,卷中、卷下首、卷下末均题《五杉练若新学备用》,卷上尾题《五杉集》。卷中、卷下首题下各有“庐山东林病释应之述”“病释应之述”款。据此,《五杉练若新学备用》即所谓《五杉集》是也。该书卷上《家诲》云:“制《家诲》一篇附之于此,免冀遗落。即壬戌年夏四月。”[4]壬戌年为建隆三年(962),因此推知此书成于南唐时,而《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未收录,宜据此补入。
陈舜俞《庐山记》卷一:“岩上巨石偃若指掌,故名佛手。南唐元宗时,有僧行因住此岩三十年,制《华严别论》十卷,诏命不赴。”[3]
僧行因,嗣法于曹洞宗鹿门处真禅师,传见《宋高僧传》卷一三《周庐山佛手岩行因传》:
释行因,不详姓氏,雁門人也。游方问道于江淮,见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因独栖禅观于其中。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征召不起。岩中夜阑,有异鹿一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二物都无惊怖。因不度弟子,有临庵僧为之供侍。一日小疾,谓侍僧曰:‘卷上帘,我去去。’帘方就钩,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而阇维收遗骨,白塔在岩背焉。初,因传禅法于襄阳鹿門山,寻为元宗坚请,于栖贤寺开堂唱道,不及期月,潜归岩窟。初,岩如五指,中指上有松一株,因终之日,此亦枯瘁。因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谈论不滞于方隅,开喻必含于教化,实得道之良士也。”[5]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亦载僧行因事迹,与此大体相同,可参看。《华严别论》十卷,《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未收录,宜据此补入。
本文补充五代金石文献五则,其中四则据《永乐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内容增补。《江州志·文籍》“御书”下有“今上作《新文弊手诏》”“今上御书《三清阁》牌”“今上《戒谕将帅敕书》”,分别为宝庆三年、淳祐元年、端平元年事,据此可知,《永乐大典》所引《江州志》当为南宋理宗年间所编修。《江州志·碑碣》解题曰:“名山大泽,碑刻为多。今起神禹迄本朝,随所刊寓类而书之,岁月久近,可以第考焉。”[6]2691由此可知,《江州志·碑碣》记录了南宋理宗朝以前的江州碑刻文献。
《永乐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载“东林寺。徐知证,天祚二年联句。”[6]2693
按,徐知证是杨吴大丞相徐温第五子,传见陆游《南唐书》卷八:“徐知证,义祖第五子也。事吴,历州刺史,至节度使。烈祖初,尊义祖为太祖,复姓,改义祖,封拜徐氏与李氏同。知证王江,改王魏。”[7]5524据传得知,杨吴时,徐知证历任州刺史至节度使,南唐初封江王,改魏王。
陈舜俞《庐山记》卷四《古今留题篇》载徐知证等《题东林寺联句》曰:
古殿巍峨镇碧峰,晋朝灵应显神踪。林间野鸟惊寅梵,岭上孤猿听晚钟。(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尉平章事徐知证)雁塔冷云生晓槛,虎溪秋月照寒松。(赐紫僧虔修)香飞宝殿笼金像,桧倚松窗覆玉容。(道士李玄)蝶恋半岩花灼灼,鹿眠深谷草茸茸。(观察推官赐紫金鱼袋李)游僧驻锡心皆佛,老树擎烟势似龙。(观察推官赐绯鱼袋王)竹荫禅扉青霭合,岚蒸幽径绿苔封。(司理参军掌表奏孟拱辰)流泉绕砌清声远,列巘趋门秀气浓。(赐紫僧)望绝路歧虽香香,引来车马更憧憧。高吟况爱无尘境,今访空关不厌重。(管勾官赐紫金鱼袋钟敬伦)天祚二年三月十六日偶与幕客门馆僧道闲游联题。[3]
江州为奉化军节度使治所,陆游《南唐书》所载徐知证生平甚为简略,据此联句得知徐知证天祚二年(936)时官衔为奉化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尉、平章事,可补史传之阙。
陈舜俞《庐山记》卷二:“(栖贤寺)建隆初,元宗之徙南都也,游览久之,故有驻鸾亭。或云涧傍石上有元宗刻石,今沦没不可复见。”[3]《舆地纪胜》卷二五《南康军》:“宝陀岩,在白云庵前,石壁上有‘御驾亲至'数字,隐隐可辨,人以为南唐元宗。”[8]
按,李璟,李昪之子,南唐元宗,传见陆游《南唐书》卷二《元宗本纪》、马令《南唐书》卷二至卷四《嗣主书》等。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年),周世宗南征,南唐战败,尽丧淮南之地。南唐都城金陵失去屏障,与后周仅一江之隔。
建隆二年(961),李璟迁都洪州,途中游历庐山。陆游《南唐书》卷二:“建隆二年春二月,国主迁于南都,立吴王从嘉为王子,留金陵监国。国主舟行,旌麾仗卫,六军百司,凡千余里不绝,所过劳问高年疾苦。……三月,国主至南都。”[7]5483-5484《江南野史》卷二:“建隆二年春,嗣主如南都,立吴王从嘉为太子,监国。……次于庐山,与从臣游于山中寺观,遍览胜境,赋诗谈燕,旬日而行。三月,至南都。”[7]5167据此可知,元宗庐山题刻,时在建隆二年(961)。
《永乐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载“西林寺。诸诗:韩文公《题萧郎中学堂》、白乐天三首、贯休《怀诗道者诗》、齐己《水阁诗》、僧应之。”[6]2693
据上文可知,僧应之在南唐建隆年间曾住庐山东林寺。西林寺在东林寺之侧,其《西林》诗当作于此时。陈舜俞《庐山记》卷四载僧应之《西林》诗曰:“寺与东林景物齐,泉通虚阁接清溪。树从山半参差碧,猿向夜深相对啼。岚滴杉松僧舍冷,月明庭户鹤巢低。徘徊寻遍幽奇处,已有前朝作者题。”[3]
僧应之能文章,善书法,有声于时。马令《南唐书》卷二六称其“能文章,习柳氏笔法,以善书冠江左。”[7]5425《苏魏公文集》卷七二《题应之诗》称:“应之,江表名僧,能文章,善楷隶。南唐昇元、保大间为内供奉,中主、后主书体与之相类,当时碑刻多其写者,至今尽存。”[9]
《永乐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载“天庆观。《紫极宫建使者殿记》,僧应之书撰,建隆中建。”[6]2692
按,天庆观,本唐代江州紫极宫,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称为天庆观。《永乐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宫观》:“天庆观,在薛家坡,本唐紫极宫,有太清殿玄元皇帝像,铜铸明皇御容侍。本朝祥符三年诏作圣祖殿,五年改今额。”[6]2700则在南唐时固应称为紫极宫。
2.5 《匡君庙重修殿记》。陈元裕(一作“松”)撰并书。保大五年(947)。江州。
《永乐大典》卷六六九八引《江州志·宫观》载“广福观:陈元裕《殿记》。”[6]2704
《永乐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载“广福观:《重修殿记》,保大五年,陈元松述并书。”[6]2693
按,陈元裕,一作陈元松,其《殿记》作于保大五年,则其人当为南唐人,其余生平不详。查《全唐诗》卷七五七有南唐陈元裕《送德林郎中学士赴东府》诗一首,或即此人。因疑陈元松为陈元裕之讹误,录此待考。
广福观,原称匡君庙,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北宋治平年间赐名寿圣观,南宋绍兴末年改为广福观。《永乐大典》卷六六九八引《江州志·宫观》载:“广福观,本汉庐君匡续馆,旧在虎溪。唐遣使致斋,秩为仙庙。南唐保大中重修。本朝治平中赐额寿圣观。绍兴末改今额,避德寿尊称。”[6]2704又陈舜俞《庐山记》卷一:“通隐桥之西一里,有匡君庙。《寻阳记》云:昔汉武帝南巡,祀名山,问:‘庐君何神也?'博士对曰:‘昔匡俗得道于此。'乃赐号‘大明公'。唐天宝元年,诏立祠焉。”[3]由此可知,南唐时此观尚名匡君庙,因此陈元裕所撰记文宜称作《匡君庙重修殿记》。
《永乐大典》卷六六九八节录陈元裕《殿记》,文曰:
先生德逾河上,迹高绮里,挹生三之道,隆得一之灵。司水旱则耕稼咸若,符祈请則分野以宁。功上善而无穹,民于今而受赐,宜乎先天合契,与物玄贶,岂徒然哉!厥后岁华绵历,像宇倾欹,迭政莫究其灵猷,舆论良知乎有待,不有榛废,于何鼎新云云。岁在庚子,昇元之二载也,相国汝南公功冠从龙,谋明负鼎,斡中枢而拥双节,控南服而临九江,乃广故基,重恢厥构云云。[25]
本文订正《五代金石辑录》讹误四则,以所在的页码先后为序,涉及两个页码的以前一个页码为准。
“《李氏书堂记》。李徵古撰,王沂书。保大十年立。南康。(《庐山记》卷五、《宝刻类编》卷七)”
又第558页:“《李(仁宗嫌讳)古书堂记》南康。《舆地碑记目》卷二云:‘在城西十五里。南唐时李□古为江州刺史,作记刻于崖下。今存。'兴武按:阙字当为‘徵'。宋仁宗讳祯,‘徵'、‘祯'音同,故曰‘嫌讳'。”
按,陈舜俞《庐山记》卷二:“由景德至李徴古书堂一里。徴古,保大中仕至枢密左右副使,坐宋齐丘党与,赐自尽。由李氏书堂之上四里,有香积院。”[3]卷五《古碑目篇》载:“《李氏书堂记》,巨唐保大十稔太岁壬子五月十日,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使持节袁州诸军事、守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柱国李徴古记,太原王沂书。”[3]可知李氏书堂即李徴古书堂,明矣,此两条实为同一碑刻,宜合并,题作“《李氏书堂记》。李徵古撰,王沂书。保大十年立。江州。”
陈舜俞《庐山记》作于北宋熙宁年间,知当时李氏书堂尚存。至南宋乾道三年(1167)周必大游庐山之时,李氏书堂早已荒废。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卷三:“李徴古书堂去院仅一里,今废,但刻其名氏于石,洗涤乃可见。”[10]《全唐文》卷八七二收录李徵古《庐山宴集记》,[11]9125该文前半部分叙述其早年隐居庐山、筑堂读书的事迹,后半部分叙述其出任袁州刺史时路过庐山,故地重游,并修葺旧室的事。此文或即《李氏书堂记》。
“《胡则传》。开宝八年立,陈舜俞《庐山记》卷五《古碑目》载此碑,曰:‘太常丞、集贤校理、通判江州军州事章岷撰并书。载开宝八年胡则守江州事。'”
按,章岷,字伯镇,福建浦城人。天圣五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吴郡从事。庆历中为太常丞,充集贤校理,降江州通判。英宗、神宗朝,历知越州、福州、苏州等处,官至两浙转运使。[12]据此可知,章岷任江州通判是北宋仁宗朝的事情,其所撰《胡则传》及立为碑石应在北宋仁宗朝,《补五代史艺文辑考》列入五代,系失考,当删除。
“《真风观碑》。南康。《舆地碑记目》卷二云:‘南唐虞部员外郎韩熙载撰,碑阴有当时嫔御姓氏十余人。今名先天观。’”
按,《补五代史艺文辑考》所著录《真风观碑》,未标明年代。据《庐山记》卷二:“先天观,旧名崇善,梁大同二年,鄱阳太守杨友江置。保大初,女真杨保宗重修,赐名真风。有保大五年岁次丁未八月壬午朔二十八日己酉,朝议郎、尚书虞部员外郎、武骑尉、赐绯鱼袋韩熙载奉敕撰记。”[31]《全唐文》卷八七七《真风观碑》亦云:“保大五年岁次丁未八月壬午朔二十八日己酉,虞部郎中韩熙载记。”[11]9176由此可知,此碑刊立于保大五年,应题作“《真风观碑》。韩熙载撰。保大五年。江州。”
《真风观碑》碑阴有嫔御姓氏十余人,据宋王铚《默记》卷下载:“余尝游庐山,见李主有国时修真风观,皆宫人施财,刊姓氏于碑,有太宁公主、永嘉公主二人,皆景女。”[13]则太宁公主、永嘉公主列名其中。
“《徐铉石刻》。南康。《舆地碑记目》卷二云:‘在白云庵。’”
又561页:“《慧悟禅师真赞》。汤悦作。徐铉篆书。南康。(《宝刻类编》卷七)兴武按:《舆地碑记目》卷二‘南康军碑记’作《慧悟师冲照写真赞》。《徐公文集》卷三〇有《故唐慧悟大禅
师墓志铭并序》曰:‘大禅师名冲煦,字大明,姓和氏。’”
按,陈舜俞《庐山记》卷二:“卧龙之下五里,有青莲院,旧名白云庵。南唐僧冲煦,号慧悟禅师,汤悦作《写真赞》,徐铉篆,石刻存焉。”[3]据此可知,汤悦为慧悟禅师作《写真赞》,由徐铉书写,刻石于白云庵。因此,《舆地碑记目》卷二所载白云庵徐铉石刻,正是汤悦所作《慧悟禅师真赞》,此两条应合并,题作“《慧悟禅师真赞》。汤悦撰,徐铉篆书。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