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图书馆,云南 玉溪 653100)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发生了重要变革,如知识咨询、移动图书馆、智能服务空间等服务,不但大大丰富了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了服务模式,还吸引了一部分年轻读者参与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之中。2019年8月21日,北京书展上出现的“中国·联通5G新阅读”展览,正式向人们宣布“万书互联,人人阅读”读书时代的到来[1],让人们的阅读和文化生活有了更好的体验,让更多的群体加入到数字阅读之中,也预示着数字阅读在全媒体时代进入了快速增长和全盛发展。人工智能、VR技术的应用,将使数字阅读产业在内容和生产价值上实现裂变与开放,图书馆智慧化和数字化场景将会有更多的应用方向并为用户营造更好的服务体验。5G时代,图书馆做出自我变革和发展逻辑调整,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在概述5G技术的发展演变、场景应用和对智慧图书馆的变革影响、变革逻辑基础上,分析5G时代未来智慧图书馆变革发展策略。
5G技术是未来移动宽带发展的重要网络环境和行业标准,其通过向商业级和工业级应用领域提供大规模、高速率、低功耗的传输网络,来突破4G技术背景下各应用领域的发展瓶颈[2]。当5G通信速度达到某一层面时,工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需求方向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在于5G技术具备更好的峰值速率、数据连接密度和流量传输密度,端到端之间的低延时特性使得云平台服务商可以快速完成信息的流转与服务,并在理论层面保证云平台服务商打通与各渠道和媒介平台的链接;另一方面,5G时代中各类媒介设备也会出现升级变化,用户面向智能终端对于服务硬件需求的降低,终端使用权的追求将成为用户未来的关注重心。目前,4G时代的商业租赁模式和共享经济模式已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而5G时代物权和使用权的进一步分离必然使得我们的公共服务领域出现重要革新与进步,移动网络设备的共享和免费,无疑会增加更多商业服务空间和公共服务模式,因此,5G技术为人们带来的提升体验显然不止步于通信速度的提升。
从ICT(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与演进的轨迹来看,5G是面向2020年以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1G/2G/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平滑演进,最大的优势是更加快速、更高效率、更多领域应用,产生更多的新业务与新服务[3]。5G的发展应用目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万物互联。5G的实施为万物互联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平台环境。物联网作为5G通信的重要基础,将主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领域互相实现深度融合,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和无线医疗均在未来彻底实现互联;二是云端化。5G的引入使得云端计算将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之中,虚拟现实和视频云端服务也将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人们的工作带来助力;三是智能交互。5G时代下,要求时间精准、网速超快的领域迎来了快速发展。5G在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领域将助推其实现飞速发展。
如果借助SWOT分析的框架,则我们在这一部分所指的“困境”便对应“Weakness”,它所指的乃是传统图书馆在5G时代构筑己身发展之路所必须考虑的种种限制性条件,它可能在时代更替的维度上具有延续性,也更多地来自图书馆发展系统的内部;而“Threat”(挑战)则往往是那些由5G新技术应用或“5G+图书馆”等新业态出现所导致的新问题,大多数来自图书馆发展系统的外部。困境无法突破、挑战无法化解的结果自然都是发展受限甚至消亡,但前者的因应之道不仅限于创新、转型,而应对后者的合理策略必然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技术升值。
2.1.1 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乏力
从数字图书馆的设立情况而言,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的服务主体,为移动信息时代的读者群提供了个性化的数字阅读服务,而且其自身已有的图书馆信息管理平台为数字阅读服务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但却难免使图书馆陷入到管理僵化和运营乏力的困境中。而且数字图书馆设立之初的经费来源多为公共图书馆的配额分配,其资源上架、运营管理和维护均由公共图书馆一手负责,受历史惯性影响,图书服务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出现反应缓慢,疲于应付的情况。
2.1.2 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版权问题是数字化时代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眼下的移动信息服务的改革过程中,不仅著作权人、作品资源等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而且受众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4G移动信息时代加快了媒介融合的发生,图书馆原有受众纷纷出现个体化、细分化及接受趣味的碎片化,而这恰恰是引发受众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很多图书馆之间缺乏合作,数字图书馆难以整合多个图书馆的资源,无法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储量最大化。随着渠道的增多,移动数字图书馆所带来的资源获取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便捷化、开放性,使得那些在存量和特色上力有不逮的数字图书馆不得不沦为人迹罕至的“信息孤岛”。
2.1.3 数字图书馆技术服务性能受限
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建设宗旨就是为读者提供更多阅读信息的获取机会,进而为读者带来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同时构建起以图书馆为中心点的广域覆盖网络,保证读者能充分分流。但相应的也对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目前国内在数字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人才缺口,数字图书馆人才队伍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符[4]92。在技术服务方面,目前受限于网络服务的技术限制,多数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建设方案主要采用的云服务和数据挖掘技术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2.1.4 数字图书馆资源访问受限
目前移动数字图书馆在资源渠道的分发上有了新的变化,其在迎合并培养读者阅读喜好之余,也使得图书资源的可视化和形象化更为突出。以学术资源的信息服务为例,数字图书资源中的影音资料、图像文本在学术研究中广为分享和传播,尤其是交互性视频的应用价值显著提升,大大增加了学术研究人员信息接收容量,这就对数字图书馆内“视觉文本”的资源存量规模有了更高要求。但是除了部分高校图书馆外,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因为资金和技术问题无法增加馆藏资源,这些均成为图书馆到访率和受众新增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2.2.1 大量图书馆馆员将失业
目前,京东无人配送模式已然开始在部分试点区域运行,其针对城市商业办公楼以及广为分布的便利商店进行集中供货,进而升级了京东的配送模式和服务效率[4]93。据此可知,未来5G时代的图书馆也将配备无人配送车,一是完成图书馆各类服务资源和设备配件的配送需要,二是完成智慧图书馆图书借阅和远程配送的用户需要。如此,图书馆馆员的多数工作将交由机器人处理和代替,部分馆员将面临被迫淘汰的局面,可以预见的是,智慧图书馆将继无人超市后成为无人图书馆。
2.2.2 图书服务组织取消
5G技术的实现为人们带来了“物”与“物”的联网,书本也将作为单独的联网个体而实现无线组网,各类图书资料均可以自由搭配和组合,只要读者借阅和选择某书籍,只需要下达对应网络指令即可交由机器人负责登记和配送。同时馆内书架可实现自由存放,保证书架以最有效的安置方案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图书馆仓藏书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现代图书馆内以往就有的服务组织架构也将被取缔或重新调整。
2.2.3 图书分类要求更为精细
图书分类是通过图书属性的外延来完成划分的,主要依据图书本身的学科属性来进行分类。5G技术的引入将使得图书馆中服务人员的诸多分类和整理工作被取消,图书分类的流程将围绕知识结构本身来进行。5G技术将使图书馆对文献的分类检索和知识揭示更准确,相应的对管理人员的操作要求也将提升。
2.2.4 图书馆维护经费投入增加
由于图书可以随意密集放在书架上,且书架与书架之间可以不留空间,书库的窗帘、灯光、空调、卫生、空气湿度等设备可以实现智能化。云计算平台借助物联设备可以对图书资料进行利用分析,盘点库内图书问题是否正确,供馆员进行安全措施检查与完善[5]。工作量的大大减少,将使得馆员有更多余力提供人性化的咨询服务,但是与之对应的则是图书馆势必面临设备管理和保养费用的提升。
5G时代传统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机遇是技术升级与模式转型,我们可以将其表象化为“智慧图书馆”的建构,即5G时代为传统图书馆转型为智慧图书馆提供了思维方式、建构模式和智慧支持。
图书情报行业在科技实现跨越式进步后,将不再只作为文献检索和知识储存的固定形式,而是扩展和延伸只是数据的服务模式,通过对知识数据的利用和服务进行创新,向公共空间提供阅读、展览、讲座以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为知识内容的收集、检索、传播、整合等提供各项服务。这些服务在4G乃至5G背景下均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并在迈入“第三代图书馆”平台时代后有了新的发展需求。
作为集现代化各类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图书情报服务机构,智慧图书馆在实际服务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精准性和及时性。当前智慧图书馆在理论和实践上刚刚起步,现阶段中主要以RFID技术为基础搭建图书馆信息自动化管理平台,通过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实现智能管理的目的[6]。为了满足用户对图书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智慧图书馆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对读者在馆内的基础行为做出精准分析,保证其提供的服务同用户需求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但是现有网络技术仍然存在不小障碍,难以支撑智慧图书馆的数据传输需求,且各类新技术在搭设和部署期间需要耗费较大资金费用,再加上用户私人隐私安全问题和法规法律的不健全,因而近年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一直都停留于初步阶段,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5G技术的逐步发展应用,智慧图书馆必将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2.1 无障碍体感借阅
目前体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体感、惯性体感和光学联合体感技术,移动5G网络的铺设使得这三类技术得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中被真正应用和提供体感服务。5G环境中体感服务让用户得以在终端中被体感设备实时捕捉其眼部动作、手部动作、面部表情等信息,进而使得终端根据用户信息浏览行为中的各类体感特征进行跟踪分析,获取用户心理特征变化数据,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动态标签和分类。同时用户在入馆瞬间即可借助体感设备的人脸验证完成身份识别,接入到图书的物联服务中,即可与图书馆内开设的智能座位、智能闸机和智能书架建立连接,保证读者在馆内的体验实现无障碍化和智能化,从其到阅览室搜书、借书再到入座看书,均可享受到为其实时定制的个性化借阅服务。
3.2.2 全景沉浸式互动直播
4G时代通信速度较3G有了质的飞跃,使得移动智慧图书馆中提供的移动信息素养服务迅速打开市场,并为人们接受和认可,诸多在线视频讲座和课程学习资源也得以在平台中被集中管理和对外开放。进入5G时代,全息高清视频被视为是5G网络即将搭载的服务场景之一,并在图书馆的教学领域中获得实质性应用。由于5G网络具备对超高清全息视频的信息承载性能,用户基于移动端即可享受虚拟场景中构建的信息咨询服务和教学服务,帮助其实现远程实时交流。除此之外,智慧图书馆还可借助5G网络举办各类互动直播活动,如学术交流会议、阅读交流会等,而多点定位的摄像头也可将馆内主题空间在线展示给读者,读者凭借VR虚拟设备可无延时地获得沉浸式全景漫游体验,并从中实现虚拟招数和可视化检索。当下部分实践应用已开始借助VR技术完成对数字原居民的服务,可以预想将来移动信息服务凭条中VR技术将带领读者实现更加深层次的探究和阅览。
3.2.3 智能物联化书房
在5G时代,利用5G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性,可实现智能楼宇与图书馆各业务系统以及用户的智能终端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空间的智慧管理和智能设备的自动连接,为到馆的读者和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环境。其中,主题空间作为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提供针对用户个人或小组的预约和个性化空间服务,按研究或交流需求配置相应主题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并提供个性化环境的管家服务,为用户资源索取、交互以及环境控制提供便捷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智能的“智能市民大书房”[7]。该书房通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图书馆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图书馆业务、图书馆服务、场馆活动以及公共安全、环保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3.2.4 AI智能分析
5G时代,智慧图书馆将扎根当前的人工智能AI技术,完成智能服务体系的升级,搭建“硬智能”和“软智慧”相结合的融合服务体系,依据深度学习和网络爬虫服务,在现有运维管理平台基础上,在智慧图书馆中完成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的融合与升级。AI技术为智慧图书馆带来的不仅是开源数据和广域感知的多维服务场景,更多的是向用户提供具有内容颗粒度和逻辑体系性的海量知识,结合用户需求提供具有高度智慧化和个性化的系统级技术方案[8]。在融合了AI技术体系后,智慧图书馆可以构建诸如“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9]的智慧管理中心,对当前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组织做出重塑,以更具控制力和先进性的物联环境,让用户享受到更具针对性和多样性的阅读共享空间。
另外,AI技术的嵌入也将使得各类实体机器人设备进入到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和项目之中,其内嵌的多天线技术和高频技术将使得各类机器人同电气系统间建立深度互动和协调合作关系,通过精准定位和低延时通信技术让读者在高效而精准的控制管理下,感知更具服务档次和服务质量的馆内服务。
如前文所述,传统图书馆在5G时代化解挑战、抓住机遇的总纲正是向“智慧图书馆”作转型创新。因此,我们提出的因应之道正是探究如何在这条路径上有所纵深。“智慧图书馆”的创新之道在于图书馆服务功能体系的转型升级,包括服务场域、服务情境、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协同泛在化、互联化和高速化。与之相应的是保育机制,主要是搭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再服务”机制。
4.1.1 服务空间虚拟化打破平台限制
相较以往的网络通信技术,5G在信息传输中的空前变革,在于其网络信息的传输具有高密度、高灵活性、低时延的技术特征,因而其在设备之间的传输不再受以往的应用场景限制,而是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互传,由此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正式迈入到虚拟化阶段。实际应用中,如国内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推出的“慧图”数据平台,就是一个虚拟化、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其凭借超高速的运算性能,将知识图谱的大数据以全方位的视角向读者进行展示,为其带来更具质感的全景观测和阅读体验[10]。未来5G时代众多开发商和科研机构将从PC到移动端打通虚拟服务窗口,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和设备预算,创造移动阅读服务的新体验和新模式。
4.1.2 服务场景泛在化消除共享壁垒
5G技术的应用和部署,将使得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场景更加泛在化。5G网络的核心在于物物互联,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人馆互联,人书互联,进而延伸图书馆的实际服务空间,使得用户在哪里需要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就提供到哪里,各要素、各设备的共同协作和运行不被影响,更不被限制,借助远程终端的控制保证用户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享受图书馆的无缝服务。在5G的配合之下,智慧图书馆可以依托广大用户群体构建参与的信息服务区域,为其带来联合知识资源,进而突破以往人力、物力资源受限的瓶颈局面。
4.1.3 服务方式智慧化突破性能瓶颈
5G时代中,智慧图书馆将依托计算打造更多智慧服务项目,以EDS、Summon为典型代表的知识发现服务就在当前有了一定市场规模。众多数据库应用商纷纷针对已有信息资源构建密集型的数据资源发现服务,如Taylor出版集团就凭借当前机器学习技术和数据挖掘完成了wizdom AI图谱平台的开发,并通过Semantic Schloar语义分析引擎对科研实体单位进行细粒度分解,使得当前图书出版信息服务功能体验远远超过传统的以关键词搜索为核心的知识发现服务[11]。同时利用深度学习、结构化分析、知识对象挖掘与结构聚类,智慧图书馆将使得用户得以享受零延时响应的云端计算和知识图谱浏览服务,帮助用户从中体验新一代智慧解决方案中的各项便捷服务。
4.1.4 服务内容知识化创新技术服务
在4G时代现代图书馆就拥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各类讲座会议、教学课件和视频讲解资源,但是现有的网络传输速度使其仅能被存储到本地数据库内,大多数用户只可通过APP入口完成视频点播服务,且将为其带来高昂的流量费用,导致用户体验有所折扣。而5G网络将使得用户具有更好的流媒体服务体验,读者在任何区域均可通过智慧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入口,直接浏览在线直播和课堂教学的各类资源,且不必再打开和下载各类数据端口,只需通过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即可完成数据传输和流转。未来,传统APP的媒介功能必然会被弱化甚至消失,此时浏览器端的Web信息集成服务将取代其成为新一代媒介载体,进而使得智慧图书馆中的服务信息更加知识化和集中化。
4.2.1 助推大数据整合利用,完善数据管理策略
数据库作为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灵魂,是其在当前数字信息时代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服务保障。运用大数据分析可对馆内海量虚拟资源进行挖掘,同时凭借馆内存储的读者群体阅读数据、服务数据、读者浏览行为数据,实现其在分析速度和处理能力上质的飞跃。透过5G技术,智慧图书馆将能更加有效地对馆内数字资源做出整合,推动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而言,大数据分析将以智慧检索,智慧挖掘和智慧推荐三种模式展开。其中智慧检索模式将让用户更快检索到图书资源,并借助用户的检索行为建立数据模型,将其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到云系统平台中,反过来改进用户检索体验;智慧挖掘则基于当前数据分析工具和语义分词技术等,对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和分析,将其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示给读者;智慧推荐作为智慧检索和智慧挖掘的顶层展示模块,可按照用户偏好实现信息推荐服务,让用户及时接受各类具有特色的个性化信息[12]。
4.2.2 加速云计算平台搭建,营造更佳服务体验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开始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中被广为应用,通过其高速计算模式为智慧图书馆构建了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机制。但当下由于网络通信技术存在性能限制,导致云计算的实际应用方向多集中在资源共享储存、知识挖掘发现等方面,且其服务范围多分布在馆内。伴随着5G技术的全面发力,其将很好地弥补4G通信的性能局限,助推云计算平台的深度建设和部署,保证图书馆中巨量数字资源和管理平台均可被转入云服务平台中,突破本地服务器限流的技术缺陷,进而为智慧图书馆节省平台维护费用,并让读者更为便捷地享受馆内数字服务。
未来5G时代中智慧图书馆势必拥有更多智能终端和信息存量供其处理,而云计算中的IaaS存取技术,将为读者提供全天候无障碍的服务体验。同时5G网络云、组织系统云、移动端云“三云”交互,显然会加强人、数据和移动终端的连接,使得各项环节中移动信息服务都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促使万物互联之下的智慧图书馆在打造信息服务平台上更上一层楼。
4.2.3 促成总分馆体系建设,搭建智能化服务体系
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是智慧图书馆在未来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总分馆制可以有效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将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读者可根据需求就近获取所需资源,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
当前根据技术层面的应用来看,网络通信传输速率是总分馆服务体制建设的突破口,5G本身先天带有的高速率、低延时传输服务,使得总馆和分馆之间的链路通道被打通,即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分馆服务地区也可通过5G网络服务同总馆之间无缝对接,进而使得大码率数字化资源在云平台的安全管理下以最大化利用效率进行传输,大大延伸了图书馆分馆的在线服务范围。如此,智慧图书馆总分馆体制的建设将稳步推进,基层分馆信息服务能力将增强,使得基层读者拥有更好的优质资源服务。
与此同时,5G时代的到来也将彻底改善智慧图书馆中读者的服务体验,智能化服务体系将得以搭建。借助云平台和体感设备可无障碍地实现虚拟图书的借阅和归还,完成个人身份验证和获取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而大数据分析则可让读者更为精准地获取各类数字化资源;读者在不同场景中均可借助各类移动终端访问馆内云平台服务体系,凭借其提供的知识分析服务生成可视化信息报告;读者还可随时通过全息技术在图书馆内完成同其他人群的互动和交流,进而改变读者乃至社会组织对智慧图书馆的刻板印象和价值认知。
在5G技术变革的风口浪尖,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应当坚持通过人文办馆的形式,以“智能、人文、创新”的建设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馆内服务,持续发展和培育“以馆员为本,以创新为源”的功能应用模式,以满足用户的各类利益需求和知识需求,由此顺应时代向前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