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的文献分析与述评

2020-01-09 06:20郎富平
关键词:红色旅游研究发展

郎富平

(1.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231;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红色旅游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旅游形式或旅游产品,是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创新融合的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生态意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老少边贫”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自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有红色旅游的相关实践,但直到2001年才有红色旅游的相关研究[1],与整个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其他旅游业态相比,我国红色旅游的实践与研究相对滞后。因此,2020年1月22日,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net)选择“期刊”“教育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和“学术辑刊”等8 个数据库,以“红色旅游”或“红色景区”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取3 818 条结果。其中,“期刊”数据库有相关文献2 787 条,“特色期刊”和“教育期刊”数据库共有相关文献493 条,“硕士”和“博士”数据库分别有相关文献311 条和4 条,“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数据库分别有相关文献159 条和7 条,“学术辑刊”数据库有相关文献45 条。希冀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红色旅游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剖析,探讨我国红色旅游实践与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特征,明确我国红色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红色旅游实践与研究思路、重要领域及方向。

一、我国红色旅游的基础性研究现状分析

(一)红色旅游的基础要素与综述研究分析

首先,红色旅游的概念与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也是其概念与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一是关于时间范围。在发展前期,不少学者认为是革命历史时期或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也有学者认为应拓展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但是大部分还是认同应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当前时期。二是关于功能意义。红色旅游不仅是一种学习缅怀或参观游览活动或事件,而且具有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作用。大部分学者认为红色旅游是传统政治教育模式向市场经营模式成功转型的成果[2]。 三是关于概念辨析。主要从红色旅游共生体及其共生环境两个层级进行了红色旅游狭义与广义概念的辨析[3],大部分学者直接将全部共产主义运动及改革开发、国家民族复兴运动的相关事物与现象均作为广义的红色旅游资源[4]。

其次,红色旅游的研究综述较为及时、展望科学合理。国内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综述总体较为及时、述评视角与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展望愈加科学合理。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从综述的视角看,主要从文献的时间、数量、内容及方法等视角展开;从综述的内容来看,主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宏观性研究、个案性研究或截面性研究等方面展开,也有学者针对红色旅游的绩效研究、外宣翻译研究及湖南红色旅游研究等方面进行专项述评;从综述的方法来看,主要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相关数据库进行分析,也有利用CiteSpace 软件等进行分析研究[5]。

(二)红色旅游的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分析

第一,基于资源的综合评价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国内学者充分利用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分布体系、价值体系、评价体系及其利用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针对研究对象和方法。相对侧重宏观区域性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及专家征询法、模糊评价法等探讨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既有省级、设区市级和县级等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也有针对具体红色旅游点的实证研究。二是针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价值研究,既有学者构建了红色旅游资源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体系[6],又有学者对红色旅游资源价值的整体构成进行了相关研究。三是针对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或规律而言,利用最近邻指数NNI 等、 “点-轴系统”理论、GIS 空间分析等方法分别探讨了山西[7]和吉林延边[8]等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资源集聚开发、线路设计、区域合作等提供建议。

第二,基于资源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大部分学者利用SWOT 分析法进行个案研究并提出具体应用性对策或策略,如“红+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基于“4E 模式”的“四色组合”旅游线路开发策略;亦有学者从红色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9]与知识产权保护[10]等视角来探讨可持续发展。此外,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做好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或者和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结合。

第三,基于相关学科理论应用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国内学者还引用生态学(共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参与理论以及历史学、旅游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提出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各个方面的内容。如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体旅游者与原住民的关系问题[11]。

二、我国红色旅游的产业性研究现状分析

(一)红色旅游的产品与市场研究分析

第一,市场需求层面的研究。具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关于游客量预测与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青少年或大中小学生细分市场的需求及消费行为分析,建立了其红色旅游行为偏好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12]。二是关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红色旅游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及其影响因子[13],讨论了红色旅游者满意度、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的关系[14]。三是关于游客心理认知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涉及针对红色旅游的认知评价和针对红色旅游者的动机、意愿、情绪、体验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不同类型游客对红色文化感知的差异性,既取决于其主客观条件和红色景区旅游开发与服务等因素,也取决于红色文化自身的属性和政治因素[15]。

第二,市场供给层面的研究。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认为创新是红色旅游产品供给的关键,应做好规划设计与市场调研,遵循的功能性原则、地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要坚持红色文化的回归、文脉的揭示和延续、主题产品的延伸。二是在注重红色旅游产品整体性开发基础上,还可尝试红色旅游产品的“政府+”“高校+”“旅游社+” “非营利组织+”等开发模式,开发关爱儿童类、扶贫脱困类、环境保护类、文化传承类、项目研究类等专项红色旅游产品。

第三,市场营销系统的研究。具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形象传播与品牌建设方面,应加强红色旅游品牌的整合与培育。既有专门针对湖南、福建、辽宁等省级红色旅游品牌建设与传播的研究,也有针对川渝、赣南、黄冈等区域性红色旅游品牌的建设以及江西井冈山、山东沂蒙山等经典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建设研究。二是营销策略方面,目前红色旅游存在过于依赖政府传播、品牌协作缺乏整合、传播力度不足、手段缺乏创新、渠道分散等问题,应该综合运用品牌营销、网络营销、软营销、组合营销和协作营销等多种营销方法,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网络营销和影视营销。

(二)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分析

首先,红色旅游宏观产业方面的研究。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尚不多,主要以地方红色旅游产业的实践性研究为主,理论性研究为辅。实践性研究主要分为不同层级区域性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和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等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集中在我国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如省级层面的湖南省、市级层面的福建龙岩市和广西百色市;后者如赣南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理论性研究主要是红色旅游业态发育的动力因素和动力机制和红色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框架模型等。

其次,与相关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主要以体育旅游、农业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等为主,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研究不多见。也有学者利用共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分别从红色旅游企业、红色旅游景区以及红色旅游地区等不同层次探讨了融合共生的问题。从红色旅游企业层次看,产业融合共生是新时期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共生系统可分为区域内共生系统和区域外共生系统,可表现为核心共生、主要共生和跨界共生等三种形态[16]。从红色旅游景区层次看,指出并分析了红色旅游景区与其核心旅游社区的红绿结合、红土结合、红古结合和博物馆等4 种不同共生模式的发展差异[17]。从红色旅游发展地区看,分析探讨了红色旅游的共生类型体系及其发育水平的测评体系[18]。

最后,红色旅游商品或纪念品研究。旅游商品或旅游纪念品是红色旅游发展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视角来分析研究区域性红色旅游商品或旅游纪念品,主要涉及河北省、江西省等地红色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的对策建议研究[19]。二是从微观视角来探讨具体某个区域红色旅游商品或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包装设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有涉及沂蒙、皖西、湘潭等红色旅游区域。

三、我国红色旅游的配套性研究现状分析

(一)红色旅游的发展影响研究分析

第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红色旅游是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之后,我国政府的又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决策。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提升地方游客量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工业、住宿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甚至有利于促进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虽然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助于老少边贫地区脱贫致 富[20],但是对地方旅游业发展或经济收入的实际贡献度并不明显、关联度不高[21]。

第二,对政治建设的影响。红色旅游具有天生的政治建设职能,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梳理,初步完成了对其内容结构、价值体系、要素框架与评价体系、影响因素与评估反馈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既有面向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励志教育等相关研究,又有面向其他群体的廉政教育或廉政文化建设、党史教育等相关研究。三是认为红色旅游具有典型的政治传播价值,既能构建国民幸福感,又能促进政党认同、国家认同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同。四是基于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的剖析诊断,提出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效果的对策措施,探讨了相关利益主体及其教育机制与模式。

第三,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红色旅游是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相关研究主要有:一是研究红色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红色文化传承与资源开发应该从红色旅游的规划开发、景区建设、展馆设计等五个方面联动以实现传承。二是研究红色旅游的社会功能。红色旅游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不仅能强化与农村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而且能促进地方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22]。

第四,对地方发展的综合影响。红色旅游发展对地方的影响是综合性的,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在红色旅游研究早期,相对聚焦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效应等方面,后期更加注重综合性或整体性,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及红色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而言,红色旅游的发展对地方的综合效应是正面的,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相对是正面的,而对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则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亦有学者分别从社区与社区居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等视角,系统分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综合效应。

(二)红色旅游专项发展研究分析

第一,红色旅游景区的文本翻译与解说系统的研究。做好红色旅游的文本翻译与解说系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提升民族或国家认同、促进对外宣传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相关研究主要有三个:一是翻译载体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空间导引系统、服务设施告知系统、教育宣传及安全警示系统、景点内容解说系统、可携性(出版物)解说系统及向导式解说系统等方面[23],但英译或外译缺失现象较为普遍。二是问题或原因的剖析。目前存在明显的翻译失误、错误、缺损、缺漏以及混乱不统一等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翻译目的意识、推介意识、人本主义意识,根本原因则是语言文化的差异[24]。三是提升对策措施方面。要从主管部门、景区、译者等核心主体层面提出规范[25],注重使用者的语言习惯或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注意搜集目标语读者的目的与反馈意见[26]。

第二,红色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十二五”以来,红色旅游规划、策划以及相关景观设计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红色旅游规划内容与理论体系的研究。既研究了红色旅游规划线路设计、资源调查和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景区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等内容,又建立了以红色历史文脉、符号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为基础的规划理论体系。二是关于红色旅游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各个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为主,既有针对具体红色旅游景区的整体景观系统研究与设计,又有针对纪念性景观、红色雕塑、入口景观标识、导视系统、红色文化景观带以及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等系列研究与设计。

第三,红色旅游的信息化研究。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红色旅游的信息化研究也同步开展。一是红色旅游信息技术工程平台研发或系统搭建方面。既有涉及基础资料、资源系统、管理服务、经营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电子信息平台或应用解决方案,又有涉及红色旅游电子游览地图、红色旅游信息系统、基于3D 虚拟现实的红色旅游产品展示和模拟参观游览系统等内容。二是红色旅游网站方面。认为我国红色旅游网站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且影响力普遍较低,且呈现出一定的区域集聚特征及区际水平差异[27];也有学者专门针对红色旅游网站的界面进行设计研究,探讨其与红色旅游良性互动机制。

第四,红色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研究。鉴于红色旅游公益性特征,使其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人才开发意识薄弱、专业化程度低、薪酬待遇相对较差、工作满意度低、员工流失现象明显、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培训系统不完善、周边居民缺乏有效组织等问 题[28],应分别从核心、支撑、依托、支持与后备等五个层面做好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29],围绕薪酬绩效、职业发展、培训系统、员工参与和工作规程等方面做好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

四、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的展望性讨论

未来我国应紧抓红色旅游研究成果涌现的历史机遇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出台红色旅游研究的相关政策,营造红色旅游研究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大队伍资源,积极鼓励各个高校或研究机构及其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秉承“学科交叉融合、定性定量结合、宏观微观结合、静态动态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红色旅游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以促进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30]。

(一)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的趋势与方向

首先,聚焦红色旅游发展的三大系列主题。一是乡村振兴。我国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均位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如何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与现代农业的协同发展,同步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树立文化自信等,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二是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既是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文化内涵,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实现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宣传、推广以及传承,促进红色文化与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并进一步提升政党认同、国家认同、价值认同以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同。三是全域旅游。红色旅游既是全域旅游实现空间上全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类型融合上全覆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景观要素体现与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人力资源与政策体系创新的孕育摇篮。

其次,调整红色旅游研究的空间区域及层次。应逐步树立既有研究高地或优势团队的示范效应,积极向东部沿海、西南边陲等地区推进,尤其是以上海、浙江等为代表的经典红色旅游发展区域;既要关注城镇红色旅游资源的创新发展,更要关注“老少边贫”地区红色旅游的发展。尤其应优先围绕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线性红色旅游资源,重点做好区域性或跨行政区红色旅游协作开发、品牌共塑、市场共推、利益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实现宏观区域与微观案例的系列研究。鉴于红色旅游发展及其认知形象已经在人们心目中较为稳定,故在开展针对宏观区域性研究或微观性案例研究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某个区域或某个具体案例的跟踪研究,或者是区域之间或案例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红色旅游与其他准公益性旅游产品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还应注重学习国内外遗产旅游或黑色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我国红色旅游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注重红色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一是应重点关注红色旅游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加强对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产生的红色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二是应该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其分类体系及其价值评估体系。三是加强红色旅游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坚定“四个自信”的关系研究,综合判断对地方发展的综合性影响。四是要加强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语言学、教育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融合研究,如通过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心理学与规划设计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以全面完善红色旅游的基础理论体系。

其次,要注重红色旅游的应用实践研究。一是应重点关注红色旅游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加强红色旅游的产业链延拓与业态培育研究,促进红色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激活红色旅游景区(点)及其所在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应持续坚持市场思维导向,加强对红色旅游者的研究,尤其是除了学生游客与党政干部以外的目标细分群体的认知研究、产品需求研究。三是应持续加强对红色旅游发展的专项研究,既包括基于市场视角的红色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尤其是涉及到户外城市、乡镇、村庄以及环境的景观体系设计研究,也包括新时代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与红色旅游的规划设计、建设发展与市场推广研究;既包括红色旅游发展的人力资源研究,也包括红色旅游的信息化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研究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