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张一昕 郝 蕾 石 铖 韩 雪 刘 宇
(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200)
甘遂半夏汤,首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此条文《医宗金鉴》中“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应在“利反快”之后。条文意为水饮停留,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通,脉道不利,出现脉伏之象;病人欲自行下利大便,且下利后觉得舒快,此乃正气驱邪外出,水饮欲去之势;下利后心下仍有坚满之症,为饮邪久留不去,交结心下所致,故给予甘遂半夏汤涤痰逐饮,散结除癖,取“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因势利导,使留饮攻而去之。
原方组成及煎服法: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炙甘草(如指大)一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方中以甘遂为君,峻下逐饮,专于行水;臣以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以其辛温之性,温化留饮,布散阳气;佐以芍药、甘草,养阴益气,以防峻下过猛,耗损阴津;使以白蜜补益脾胃,缓甘遂、甘草相反之性,解半夏之毒,调和药性。对于方中甘遂与甘草同用,有人认为是取其相反相成,稗激留饮得以尽去之意;也有人认为是取甘草缓急之效,以防甘遂峻猛伤正,相反相成之说为后人强加,因“甘遂反甘草”最早有书记载于梁代《本草经集注》,而《金匮要略》成书于汉代,尚无相反概念。
甘遂半夏汤是仲景经方,由于甘遂的毒性以及与甘草配伍的十八反禁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实验研究文献,但仍有一些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治疗水饮内停所致的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如肝硬化腹水、肾积水、心包积液、肺心病腹水、癌性腹水、脑积液伴癫痫等有形水饮内停之证;以及胸膜炎、小儿哮喘、植物神经官能症、顽固泄泻、胃肠功能紊乱所致腹胀腹痛等无形痰饮蕴积之证均有较好涤痰逐饮,利水消肿的疗效。现将其临床应用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中焦留饮:尹锡泰用甘遂半夏汤原方治疗中焦留饮,表现为胃中硬满如冰,胁肋胀满时痛,厌食恶水,胸闷头眩,大便不爽,舌淡边缘不整,苔薄白中燥,脉沉弦。服用2剂后,症状好转,继续服用《外台秘药》茯苓饮一段时间,痊愈后未发。
(2)痰饮久泻:刘超治疗腹泻20余年者,症见稀便每日4次,晨起较甚,大便无脓血及黏液,伴肠鸣,乏力,胸闷气短(午后为重),面色少华,夜尿4~5次,舌淡苔白腻,舌边齿痕显露,脉沉弦细,尺脉滑,符合留饮致泻的特点。投以甘遂半夏汤治疗,空腹顿服,待腹泻后少啜稀粥以复胃气。服药后症状好转,痊愈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李鸿翔教授亦用甘遂半夏汤(甘遂 1.5g、法半夏 10g、白芍 10g、甘草 5g,蜂蜜 250g)治疗饮留胃肠的久泻,服用一剂后多次腹泻,继以香砂六君汤调养脾胃,效果显著,随访4年未发。
(3)脑积液伴癫痫:李仲愚教授治疗痰饮上逆所致癫痫,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伴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失眠烦操,记忆减退,饮食尚可,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脉沉。李教授认为患者病情属实证,给予甘遂半夏汤(甘遂3g、法半夏20g、白芍l0g、炙甘草6g,甘遂单煎兑服)2日1剂,服用3剂后症状减轻,癫痫未发作,继续以化痰利湿之品二陈汤加减,以后将攻逐之法与化湿之法交替使用,连续2月,症状好转,癫痫一直未发作。
(1)肺源性心脏病伴腹水:李炳勤将甘遂半夏汤化裁后(人参15g,甘草3g煎汤,送服甘遂蜜丸3g)治疗肺源性心脏病伴腹水,症见胸满腹胀,四肢水肿,心悸而烦,气短欲绝,喉中痰鸣,面色晦暗,口唇紫绀,二便不通,不欲饮食,口不渴,舌胖淡,苔润,脉弦而结代。首服一剂后症状好转,后又加入木香12g,大便畅通,继续服用八味丸,症状消除,随访六年余未见复发。
(2)心包积液:张鸣治疗心包积液属饮留胃肠之证,症见头晕目眩,胸腹坚满,呃逆,频繁而响亮,吞咽困难,神疲耳鸣,大便自利,面色黧黑,舌体肥大,苔白滑,脉沉弦。首诊给予甘遂半夏汤研末为散(甘遂9g、半夏12g、白芍24g、甘草6g),加姜汁3滴、竹沥水10滴,另兑水服用,腹泻后又以益气养阴之药及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症状好转。
(3)肝硬化腹水:马建三用经方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在用猪苓汤合真武汤治疗后,病人仍有脘腹胀满,口干苦欲饮水不能多饮,或口淡不渴,苔淡白黄滑,舌质干,脉沉而弦滑等症状,故用甘遂半夏汤加味(甘遂6g、半夏15g、白芍20g、甘草6g、蜂蜜30g、泽泻、茯苓、槟榔各15g)攻逐留饮,服用一剂即连续便下稀便,遂腹满大减,继服益气养阴之药诸症悉平。
(4)胃肠功能紊乱:姚远治疗一腹痛腹胀七年余的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咳嗽气促,胸闷不舒,大便秘结,小便量少,舌尖偏红,苔黄厚根腻,脉沉弦有力。治以甘遂半夏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甘遂4g、法半夏10g、白芍15g、甘草 3g,防己 10g、葶苈子 10g、生川军 10g、大戟3g、槟榔10g、大腹皮10g、蜂蜜30g),治疗一段时间后依据症状继续以参苓白术散等健脾调中之品治疗,效果显著。
(5)小儿哮喘:游冠祥治疗反复发作的小儿哮喘患者,症见喉鸣气急,喘息不已,动则更甚,痰多稀白,胸腹胀满,形体消瘦,面白神疲,舌淡苔白滑腻,脉弦滑数。诊为伏饮内停,阳气不通,肺气上逆之证。遂以甘遂半夏汤加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共煎治疗,服药后症状好转,哮喘消失,随访5年未再发作。
(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王桂枝等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表现为心下满闷,头晕目眩,但头汗出,疲软乏力,口干不欲饮水,食欲不振,劳累易发,舌淡红,苔白厚略腻,脉弦滑有力。诊为留饮,用以甘遂半夏汤去芍药、半夏、白蜜,保留甘遂10g、甘草10g,一煎顿服,腹泻后诸症好转。随访5年未发。
(7)尿毒症:王占瑛诊治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表现为太阳穴处胀痛,脘腹痞满,无尿,血压升高,周身浮肿严重,腹水征阳性,舌红,苔黄微腻,脉弦紧有力,略数。给予甘遂半夏汤加川椒目水煎服(甘遂3g研末冲服、法半夏10g、白芍12g、甘草1.5g川椒目15g,白蜜30g),以速除留饮。服药多次腹泻后,症状减轻,血压下降,后将甘遂减半继续服用,待病情稳定嘱服米粥养护胃气。随访2年余未复发,血压亦稳定。
(8)肝癌:夏斌在西医支持、对症疗法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甘遂半夏汤加红参、五灵脂、白术、枳实,以上方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肝癌,认为有一定地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的作用,且疗效好坏与甘遂用量大小有关。
此外,还有医者用甘遂半夏汤合小青龙汤治疗胸膜炎伴右侧少量积液,服药12剂后,积液消失;用甘遂半夏汤和理中丸合方加味治疗肠结核,服药2个月,症状好转,随访1年未见复发;用甘遂半夏汤、桂枝人参汤与失笑散合方治疗甲状腺炎,服药30余剂,诸症悉平,随访半年未复发。
霍玉森以甘遂半夏汤为主治疗肾积水19例,以醋制甘遂末1.4g(冲)、制半夏10g、白芍10g、炙甘草10g,配合桂枝20g、茯苓15g、白术15g、白蜜15g(兑入调服)。结果治愈12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9.47%,平均用药天数24天。
欧阳钦等将甘遂半夏汤加减制成膏剂配合腹水常规对症、支持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60例,显效25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由以上临床应用报道,我们可以看出甘遂半夏汤主要用于留饮内停导致的胸腹胀满,食欲不振,二便不通,苔腻,脉沉弦等症。各科疾病若有留饮内伏之证均可取古方之法,灵活变通。对于其用法,方中甘遂多炮制后入丸、散,实证者宜空腹顿服,虚实夹杂者宜配合益气养阴、健脾调中之品,腹泻后以热稀粥顾护胃气。因其峻下之力猛烈,故应密切关注病人服药后的情况,中病即止。但其临床应用多为验案举隅,要总结其临床应用规律,还需一定的药理毒理学支撑,并在积累一定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而目前对于甘遂半夏汤的研究甚少,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开展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为推广其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经方得到更好地利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