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实践与思考
——以聊城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0-01-09 03:12赵国强
图书情报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聊城古籍馆员

刘 敏 赵国强

(聊城大学图书馆 聊城 252059)

1 引言

随着党中央对全民阅读的倡导,全国各地出现各式各样的全民阅读活动,当下可谓进入了全面阅读的时代。无论是央视《朗读者》的走红,还是全国各地开展的读书日、读书周、等活动,都彰显着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并且这一趋势发展迅速,势不可挡。然而随着网络阅读、微阅读、碎片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的出现,纸本阅读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古籍文献,在大数据时代各种诱惑的冲击下,阅读情况每况愈下,令人堪忧。

2 文献综述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古籍 AND阅读推广”为主题进行检索,搜索出的论文大多是以公共图书馆为范畴进行探讨,如《南京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与推广》[1]、《“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下古籍阅读推广策略研究》[2]、《浅析古籍文献的阅读推广——以肇庆地区公共图书馆古籍为例》[3]、《公共图书馆古籍资源数字化开发与阅读推广研究》[4]、《公共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现状调查研究》[5]等,均从公共图书馆范畴探讨古籍阅读的现状及其可行性阅读策略。此外以中医古籍作为研究范畴的也相对较多,如《媒体引导对中医古籍阅读推广的作用及其启示》[6]、《图书馆中医古籍经典阅读推广探究》[7]等。由此可见,目前有关古籍阅读推广方面的研究,要么囿于公共图书馆,要么是以中医古籍为限定条件,而针对普通高校古籍阅读方面的研究则相对匮乏。而且,因受众群体不同,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普通高校借鉴程度也是有限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些学者也关注到了微时代和新媒体给古籍阅读带来的影响,如《当古籍遇上新媒体——从四川大学图书馆“跟我学做线装书”活动浅谈“双微时代”的古籍资源推广策略》[8]、《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古籍的阅读推广》[9]、《古籍阅读推广微信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大学图书馆“古小微”为例》[10]、《新媒体环境下的古籍阅读模式研究》[11],上述文章提出了一些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古籍的宣传与传播的有益建议。同时有些学者也注意到了通过知识服务可深化古籍的阅读推广,且效果可喜。如《知识链理论指导下的经典古籍主题导读实践与思考》[12]、《知识服务在资源推广中的应用——以香港城市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13]等,以上文章从知识服务的深层次角度给出可行的建议,对古籍的阅读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针对学术界当前古籍阅读推广领域的研究现状,参照聊城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阅读推广实践,试图从全方位、系统、深入的视角,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大数据、新媒体时代,改变当前古籍阅读冷清的现状,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古籍阅读推广服务,提出具有实践意义和建设性的多方位古籍阅读推广策略。

3 古籍文献阅读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网络阅读、微阅读、碎片阅读等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传统的纸本阅读受到严重冲击。通过各高校图书馆近几年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纸本借阅量均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并且传统文化载体的古籍文献,其阅读情况更是每况愈下,日益冷清。

窥一斑而知全豹,古籍阅读的现状通过聊城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入库阅读量日益减少的现实就能充分反映出来。目前,聊城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为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读。不仅藏有古籍类线装书720种7 800余册,还藏有一定规模的次生古籍(新版古籍)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续编、三编》、《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民国史料丛刊及续编》、《中国地方志集成》等大型丛书。如此丰富的馆藏资源,本应被该校文史哲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师生积极利用于学习和科研,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近年来,除了中文、历史专业的师生来查阅相关资料外,其他专业的读者很少。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读者入库阅读量更是一再减少,这种现状令人堪忧。

倘若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的古籍仅仅是用于收藏和保护,而没有得到行之有效的应用,未发挥古籍作为文化载体传播文化的最大效益,就图书馆资源建设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对图书馆来讲也是一种失败。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第一,语言障碍,阅读不流畅。古籍图书,由于是繁体古文,不仅是用文言文撰写,还没有句读,且是竖版右读。这些古籍的基本特征给习惯于简体字、有标点、横版左读的大多数读者造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语言鸿沟。读者读古籍不仅感觉上很别扭,理解起来也生涩难懂。读者方面,非文史哲专业的普通师生,古文功底大都一般,也就保持在高中水平,若要读懂古籍,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而大多数读者往往是对古籍望而却步,避而远之。

第二,古籍存在无用的认识偏见,感觉古籍中没有需要的知识。读者的功利化阅读明显,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时间用于英语四、六级,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除了课堂上专业知识学习之外,将精力主要用在这些考试上,以至于没有时间看古籍类“闲”书,更有甚者认为看古籍是浪费时间。这种偏见远没有认识到古籍内容博大精深,涉及面广。这些社会科学领域、人文领域甚至是科技著作及各种文集类的古籍大都凝聚着古人做人、治学、谋事的智慧,对现代读者的修身和学识都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第三,查阅信息时无从下手,犹如大海捞针,缺乏检索和查找的系统知识,不知如何找到所需知识。并且阅读古籍的方法不对,总有云里雾里,模糊不清的感觉。

第四,新媒体阅读的冲击使阅读更趋向于碎片化、微阅读。读者更青睐于轻松地随时随地的泛在阅读,而古籍的阅读大都需要精读,费神费力。

4 聊城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的具体策略

聊城大学图书馆一直注重古籍文献的建设,不仅有7 800余册线装古籍原本,更有近年所购藏之大量新出古籍丛书和套书,但近年来古籍文献的阅读利用率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读者入库阅读量更是一再减少,这种现状令人堪忧。为了使该馆古籍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聊城大学图书馆在古籍阅读推广方面,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多方位服务。

4.1 主动服务

(1)针对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主动提供对口服务

近几年聊城大学运河研究、南太平洋岛国研究、海源阁研究等专题研究做得风生水起。图书馆针对这些重点科研项目,主动提供对口专项服务。通过学科馆员中介,从图书采访、数据库建设、文献传递等方面为这些重点科研项目提供专门服务,为学校科研的蓬勃发展全力保驾护航。图书馆为这些重点研究项目设立专门的联系馆员,在图书采购、数据库建设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如《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民国史料丛刊及续编》这两套大型丛书就是根据运河研究院相关老师的要求专门采购的。在图书馆购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尽力保障这些重点科研单位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2)开展全校师生均可参与的各种阅读推广活动

读书会、读书达人等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参与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历来受到学生读者的欢迎。聊城大学图书馆定期举办以《激活经典·熔古铸今》为主题的“心阅读书会”,通过分享《孙子兵法》、《墨子》、《诗经》等作品的人生智慧,启发学生对世界、对规律以及对人性的认知。同时通过阅读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精美语言和丰富意向,激发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活读经典,熔古铸今。此外每年都会举办古籍读书达人活动,通过入库借阅量的统计,再参照读书笔记,在全校师生中评选出读书多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人也加入阅读的队伍。通过这类活动让更多读者能理解古籍的内容,增加阅读的兴趣,愿意接近古籍,阅读古籍。

4.2 个性化服务

(1)根据馆藏优势做好宣传工作

聊城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四库系列”馆藏丰富,通过开展讲座《如何检索四库全书》、《中文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等,让读者能轻松自如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资料,同时也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古籍文献的魅力。读者真正动手使用古籍文献,通过查阅获取相关知识,避免纸上谈兵和理论空洞化,使读者通过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2)学科馆员发挥独特的桥梁作用

图书馆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学院师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因而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重中之重。通过学科馆员下学院系列讲座活动,为大一新生开展《图书馆服务及资源简介》的讲座,为大四学生开展《学位论文撰写指导》的讲座。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推广如《图书馆〈四库全书〉的前世今生》的讲座,《古籍装帧形式》的讲座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讲座,使学生读者群加深了对古籍的了解,掌握古籍的基本知识,激发对古籍阅读的兴趣。此外,鼓励学生实地参观、接触古籍文献,通过实物的接触和讲解,来感染读者,切身感受线装书的装帧形式,线装书的书法之美。

4.3 泛在化服务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微阅读、移动图书馆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图书馆与时俱进,发挥新媒体传播知识的最大优势,进行泛在化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知识推送,效果明显。如通过微信平台公众号推出的《馆长带你读红楼》,《聊城传统文化故事系列》等系列栏目已成为每周固定推送栏目,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互动良好,已成为该馆阅读推广的品牌。

4.4 人性化服务

馆员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图书馆馆员服务育人职责的体现,更是馆员在读者心中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方式。在工作中,馆员不仅为读者提供窗明几净的阅览环境,还注重书库的装饰布局。通过摆放精美小巧的绿色盆栽,悬挂古人字画、拓片等方式为书库增添人文气息。人文关怀还体现在馆员的细心观察和体贴服务上。在工作中,馆员发现《四库全书总目索引》使用的是四角号码检索,但是四角号码对于现代学生而言是极其陌生的,又很难背诵。于是馆员就做了一个四角号码和汉语拼音的对照表,这样便扫除了读者的检索困难。这些人性化的服务,赢得了读者的赞许,也体现了“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总之,聊城大学图书馆首先确保发挥古籍文献的学术价值,通过嵌入学校重点研究项目,提供对口专项服务,为专家教师群体进行系统全面地深化服务,使古籍文献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助力学校科研。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和关注。留住对古籍感兴趣的同学,吸引对古籍有好奇心的同学,提高古籍文献的关注度。针对学生群体的古籍阅读推广,可借鉴营销学理论,利用参与的同学去影响周边的同学,吸引越来越多的同学来关注古籍文献,阅读古籍,从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虽然聊城大学图书馆在古籍阅读推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使得古籍文献的阅读情况有所改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首先是馆员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馆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满足读者的需求,馆员能力的提升则需要图书馆加大力度通过专业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实现,仅靠馆员的自我学习,由于惰性和眼界等原因提升很慢;其次是阅读推广的方式需要不断创新,不仅要做到有求必应,还需要馆员潜移默化的人文服务,推己及人,换位思考,采取师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保持新鲜感才能吸引来读者。

5 高校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服务效果提升策略

根据高校读者群的特征及目前古籍阅读的现状,古籍阅读推广服务的提升既要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又要把握服务目标进行精准式服务。其中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因素,馆员只有主动提升专业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服务。在主动服务及个性化服务过程中,总结经验,创新思维,使古籍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保持吸引力和新鲜感。

5. 1 馆员的自我提升

图书馆馆员应对馆藏古籍文献进行透彻的摸底分析,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做好书目推荐宣传活动。

古籍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最具特色的馆藏,也是最珍贵的资源。但很多读者对该资源却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这样就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文献资源。馆员需要分门别类地摸清馆藏古籍文献资源的情况,为下一步的宣传、讲解等活动做铺垫。摸底最好做到细致入微,甚至可以具体到某类、某套、某种、某本书,因为不同的书籍,性质不同,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这种分门别类的摸底是对馆员能力和知识素养的一种考验和锻炼,也是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智慧服务的基本功。

如聊城大学图书馆藏有《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馆员要想做这部书的阅读推广,首先要熟知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的相关史料,掌握敦煌文献的流散和研究概况,进而梳理出这套书涉及到哪些宗教、文学、历史等领域的相关知识。馆员自我学习的方式除了看相关书籍以外,还可通过观看专题纪录片《敦煌》,来夯实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馆员自己对这套书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轻松地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5.2 读者群的准确分类分析

正如范并思教授总结的四种阅读推广的服务目标那样(即引导缺乏意愿的人喜欢阅读,训练缺乏阅读能力的人学会阅读,帮助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障碍,以优质的阅读服务提升公众阅读的效率[14]),普通高校古籍文献阅读推广服务需要精准分析读者群,根据读者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服务。

高校的读者群可分为专家教授群、文史专业的研究生群、文史专业的本科生群和普通理科大众群。对古籍阅读而言,专家教授群、研究生群属于研究性阅读,文史专业的本科生群则多为欣赏性阅读,而普通理科大众群主要是了解式泛泛阅读。

不同的读者群,所需要的服务也是不一样的。专家教授多都是专业领域内的行家,古籍文献知道的多,阅读的目的性强,个人掌握的纸本古籍资源和数据库也较多,因而馆员需要熟知专家教授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方向,对其研究课题做跟踪式信息服务。文史专业的研究生群和本科生群,这类读者专业本身需要接触古籍文献,也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基础,但是由于古籍文献接触的少,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不愿意接近古籍。这是古籍文献阅读推广中潜力最大的两类群体,需要下大功夫,重点服务。普通理科大众群,他们的古文功底也就相当于高中水平,因而很难通过阅读推广提升其古文阅读能力,并且他们的专业背景也会限制他们的阅读兴趣,因而对这类读者只需要广而告之,吸引兴趣即可。

在吴钧陶《爱丽丝奇境历险记》汉译本中,他在翻译地名的时候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既可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冲突。

5.3 精准化服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图书馆可为文史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传授查找信息的检索技巧和阅读古籍的方法,根据该类读者群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文史哲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有阅读古籍的需求,但限于不知如何查找信息,或方法不对,导致找不到所需资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史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是古籍文献阅读推广的重点群体,根据该类读者群不会检索的问题,专门开展关于检索中文古籍图书的专题系列讲座,让读者学会自己查找资料。

传授阅读方法,通过推荐古籍文献的“导读书”,让读者学会快捷有效的阅读。古籍文献浩瀚如烟,如果没有目录学的基本常识,很容易迷失方向,导致徒劳无功。通过推荐《四库书目提要》、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李颢的《读书次第》、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等经典常用的目录类工具书,可以使读者分清门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知识结构。

针对普通理科大众读者群,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引导读者喜欢古籍,愿意阅读古籍。为了消除读者的语言障碍,可以通过古籍读书达人评比、读书会、阅读笔记评选等活动方式,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师生,多接触古籍,接触多了,有了语感,语言障碍自然就消除。

在阅读书目上,可以选择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古籍,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这些凝聚着古人卓越智慧的经典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文化内涵已深深溶入中国文化的血液,因此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典籍应该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优先阅读。

5.4 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持续创新

馆员可以抓住日常中的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节日等特殊日期,结合古籍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书目推荐。如古人怎么过春节、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色、踩高跷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过年要舞龙、鞭炮为什么叫爆竹、春节为什么要挂灯笼等,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好奇心,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或知识卡,解答问题。推广方式以海报的方式或以多屏播报机循环播放的方式均可,既具有提示功能,亦是进行文化知识传播的途径。既能让读者印象深刻,耳目一新,又能激发读者寻根探源的好奇心,从而进行相关古籍的阅读。

图书馆为读者服务,首先需要了解读者,才能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图书馆志愿者团队就是图书馆从学生群体中选拔的特殊图书馆管理员,这些志愿者能了解广大学生的心声和需求,有创新的意识和工作热情,因而图书馆可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辅助志愿者,举办一些广大学生读者更乐于参与的诗朗诵、讲故事、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实现由学生带动学生的阅读推广模式。

6 结语

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要结合读者特征、馆藏特色,学科建设重点,新媒体使用及馆员专业素养等因素,多管齐下,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

虽然坚信高校古籍文献阅读通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服务,必定会迎来春天,但也应该认识到古籍阅读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会“跨越式”、“运动式”一蹴而就。因为在信息迅猛发展的当下,信息获取的碎片化、不求甚解的伪阅读、浅尝辄止的急功近利式阅读等各种诱惑都很容易动摇读者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古籍文献的信心。因而在古籍阅读推广过程中,被推广不等于被接受,还需要读者自愿选择,从这一点来看,古籍阅读推广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推广,才能赢得人心,取得认可。

浩瀚如烟的古籍,承载着千年的积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的成为历史,供专业人员研究;有的则承载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成为世代传承、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在党中央全面弘扬传统文化的倡导下,相信古籍文献会得到高校师生的认可和重视,也会有更多的读者愿意喜欢古籍,阅读古籍,从中汲取智慧,增长学识。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引发高校图书馆对古籍文献阅读推广的关注和重视。

猜你喜欢
聊城古籍馆员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