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2020-01-09 02:05靳汝辉钮晓红黄子慧薛倩一夏公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治法外科学外科

靳汝辉,钮晓红,黄子慧,薛倩一,夏公旭

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中华民族的医疗健康中具有突出地位,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然而,随着现代外科学的崛起和发展及其他原因,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值得引起深入思考。本文简介中医外科学近70 年发展历程并阐述一些促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观点。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科学取得很大发展,如各中医研究机构、中医医院、中医院校相继成立,著名中医外科学专家到中医院校任教,培养了一批高级中医外科学人才。20 世纪80 年代,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分会曾设有疮疡、皮肤、肿瘤、周围血管、乳房病、男性病、肛肠、蛇伤、小针刀等专业委员会,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促进外科学学术繁荣创造了条件。从1960 年中医研究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简编》,到上海中医学院两次主编《中医外科学》讲义,再到1980 年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外科学》(中医专业用),直至现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外科学的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目前设立中医外科学专业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近20个,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程等,为培养中医外科学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平台[1]。从国家层面支持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和外治技术示范性等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为发扬中医外治的特色优势,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地培养适宜技术优秀人才,提供了保障。

相较现代外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外科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知晓率过低,大部分患者已不知道中医还有外科,更谈不上中医外科的治疗手段和方法[2]。以外用药物和技术手段的丧失、中医外科人才培养面临后继乏人、队伍建设困难的问题最为突出。

1.1 外用药物和技术手段等外治法的丧失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治法在中医外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外治法是运用中药外用药物、手术或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处而起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1],包含传统外用药物及外治手段,有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因其操作性及把控性强、起效快特点,被认为最有希望向世界输出中医药的内容,但因某些因素,目前面临较大的发展困境。

膏、丹、丸、散等是中医外科的经典药物剂型,具有价廉效佳特色,一直深受医生及患者欢迎。但因其价格低于成本、严格的现代药品生产审批流程,导致企业不愿意生产,只有部分医疗机构尚存一些自制制剂,且有日渐萎缩趋势,如千捶膏、阳和解凝膏、九一丹、八二丹等,在医疗市场上已逐渐丧失。如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拥有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外治法研究中心,瘰疬科拥有十余种院内制剂[3],已运用临床数十年,疗效非常显著,在社会有着极好的口碑,但由于多方原因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基本上被现代医学发展下的高昂的药物及辅料所替代。膏药、丸药、丹剂的制作及老药工的技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4]。火针烙法、挑治疗法、熨法、隔蒜灸等外治疗法,因经济收入不高,也逐渐被神灯照法、微波疗法、中药超声透入疗法所替代。

1.2 后继乏人、队伍建设困难中医外科学从业人员不足、队伍建设困难,后继乏人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临床科室的细分,中医外科作为独立科室只是存在于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5]。偶有少数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中医外科,队伍也极不稳定,但也面临即将消失的境地。中医院校也只是培养少数的中医外科研究生,这部分毕业生及从业者在一无药物、二无效益的前提下,临床中很快被西医化,年轻医生会自己动手研散制膏配药及使用膏、丹、丸、散治病者寥寥无几。李曰庆教授[4]担忧,乏术必定导致乏人,而乏人又将加重乏术,二者互为因果导致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科发展。

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中缺一不可,而人才的作用最为关键。现实医疗活动中,存在临床重内科、轻外科,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6]。多方面因素造成了目前中医外科人才匮乏的局面。

2 促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建议

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7]。我们结合中医外科自身发展趋势,提出几点思路。

2.1 以人为本、面向大众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8],如传统疮疡病(疔、疮、疖、发、流注等)急剧下降,而脱疽(糖尿病足、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却有增无减,乳腺病、瘿病、脉管病、创伤及术后窦道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增多趋势。我们应顺应新时代疾病谱的变化,利用中医外科学自身优势,研究和解决西医外科难以解决的问题,彰显中医外科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加强优势专科建设,做优做强肛肠、皮肤科、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在糖尿病足、淋巴结结核等病种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形成可供推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9],培养和发展新的增长点。

从业者应树立执业信念,增强从业的自信心[10]。目前,中医药发展处于历史发展最佳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及诊治手段和技术,仍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如局部辨证思想与西医创面床准备理论[11]、煨脓长肉治疗原则及溻渍疗法与现代湿润疗法[12]、拔火罐技术与现代高负压引流等,均显示了现代医疗中最先进的诊疗观念。挂线疗法、拖线疗法因其创伤小,极大地保留了患处器官的外形及功能,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13]。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于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坏死性筋膜炎、毒蛇咬伤等急、危、重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 围绕中心、服务全局中医外科学内涵建设不足、理论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本学科发展的瓶颈[14]。中医外科内涵建设首先应加强规范化研究,包括关键名词术语、技术的内涵和外延,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否则每人对每一种名词均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不利于学术交流和推广。理论研究应发掘传统学术论著、经典及学术流派中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精华,总结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凝练其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上升至新的理论体系。在保持学科传统主攻方向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医外科优势病种。

外治法作为中医外科学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点,应突出具有简便廉效的外用药物和技术手段的研究。关注外治疗法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外治法作用机理研究,开发外治药物和剂型的研究,加强外治法及适宜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传统的膏、丸、散、丹等外用药物是中医外科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但其传统制剂的剂型、给药方式等很难适应现代临床需求,需要结合现代制剂技术,进行剂型及工艺改进,建立新型的外用制剂和给药方式,如贴膏剂、膜剂、缓释剂、经皮给药系统,开展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以提高外治法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中医外科外治特色技术及消、托、补治疗原则缺乏系统规范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运用,如传统的贴敷疗法、药捻疗法、灌注疗法等,需要结合新技术,建立和形成技术操作规范及疗效评价方法,便于推广运用。

2.3 守正创新、科学发展中医外科学发展,应遵守中医药学自身规律,重视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坚守民族性、遵循时代特征,坚持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秉承传统是创新发展的基石,要重视中医经典的深度挖掘,中医院校构建中医经典创新课程模式,医疗机构开展经典理论的定期考核和鼓励模式,学术团体及医疗管理部门推进经典的专项研究。结合师承教育模式,严格筛选优秀师资力量,如中医外科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师带徒模式,严格师承对象选拔制度,师承教育与学位教育相结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鼓励相关科学研究。开展多学科融合发展,交叉研究,积极鼓励成果转化。

2.4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特点,北方偏寒凉干燥而南方偏实热湿润的气候特点,导致了病种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医外科发展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充分体现各地区中医外科发展特点,注重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自古以来,外科学术流派的发展壮大,均和上述原则有密切关系。干祖望[15]在《江苏中医》论述,江苏是中医外科的发祥地并一直领先于全国,以“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三大流派为代表,并劝勉后人:在当代医学发展中,“正宗派”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大力研究难以取得成果;而“全生派”“心得派”致力的目标,恰恰是西医所没有的,应加大投入的精力,方能取得更好的成果。以顾氏外科为代表的海派外科是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16],研究较为系统和完善,总结了首重阴阳、以消为贵,内外合治、重视外治,分期分型、兼护脾胃等学术思想,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燕京外科作为中医外科的重要流派之一[5],以赵炳南、朱仁康为代表的名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外科的影响深远,许多名医大家及中医外科各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另有岭南流派、湖湘学派、龙江学派、金陵医派的中医外科发展,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优势病种的发展方向。

2.5 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出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17],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目前,西医外科处于主导地位,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应依靠自身优势来研究和解决西医外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自身内涵建设。可在基础理论方面先期取得突破,广开思路,结合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进行创新研究,提出新内涵、新理论,为中医外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简便廉效的诊疗方法和手段进行标准化,争取产业化生产,便于推广和运用。临床上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依靠现代科技提升中医外科学诊疗手段及技术、提高疗效水平。将科研作为推动中医外科学的整体发展的动力,临床与科研并重,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积极将二者成果互相转化。

猜你喜欢
外治法外科学外科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浅析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中医外科学实训课程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临床多站点考试法在全科医学生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