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敏
(永城市第十一小学,河南 永城 476600)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显著提升新课改育人实效是新时代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当前阶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并未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识字模式,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承载的文化底蕴缺少深入研究,使汉字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为提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效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必要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利用汉字的厚重文化传统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文化之基的重要工程。汉字创制之初便确立了汉字表意为主的文字性质,汉字形体本身就具备了汉字文化信息的理据性和可释性。从审美角度开展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领略汉字内外兼修之美、内涵丰富之美。
强调审美功能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在汉字教学方面的侧重点之一。其中,在学习的第一阶段“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学习的第二阶段完成“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的任务,在学习的第三阶段需要通过“书法练习” 感悟汉字之美,在学习的第四阶段则要感悟中国传统书法承载的审美价值,最终使学生掌握传统的书法技艺,欣赏、领悟汉字形义之优美与深邃。汉字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承载辉煌灿烂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国传统书法作为民族瑰宝,以艺术化的展现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活化石。认知汉字表达出来的形体美,就可以充分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理解中华民族先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实际交往实践中所表达的风俗人情、精神面貌,从而进一步领略汉字的美学魅力,将“方圆兼备、千姿百态” 的艺术之美了然于胸,将“动静相融,个性鲜明” 的风格之美跃然纸上,将“虚实相生、气脉生动” 旳章法之美呈现于欣赏者眼前,从而使欣赏者感受到“刚柔相济,格调高雅” 之美的空灵意境。例如:第29 届奥运会会徽为篆书“京” 字图案,形似正在奔跑冲刺的运动员;又如:载歌载舞的舞者,既代表举办地北京,又极具中国东方神韵。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展示汉字的形体美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最美的”“汉字字形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且是汉字生发出的“世界一流的艺术”[1]。这就需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自觉展现书法的技艺,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体悟到汉字的形美、意美,进而自觉传承美、创造美。
利用儿童观察、认知事物相对感性的特点,借助信息技术,针对小学生识字的软件层出不穷,此类软件集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文化性于一体,在最大程度上追求汉字的完美展现与小学生心理认知天性的有机融合。新颖的识字游戏丰富多彩,对小学生产生吸引力,使学习汉字成为感悟魅力风景的过程。而智能游戏识字则可以将教学中枯燥、乏味、单一的问题与孩子们特有的童趣生活相联系,把有趣味的童话故事、有灵性的图画、有韵味的诗歌融合在一起,做到声、图、事、诗一体化,使学生一触碰到汉字就油然而生一种审美愉悦之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对汉字结构、内蕴之美的理解,透过汉字表象深入理解汉字意境之美。
汉字之美既能在形体结构方面以书法艺术体现其独特之美,也能在文字作品中起到传情达意的神奇作用,所以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巧妙构思,使学生在作品的预设意境中领略汉字、认知汉字也是非常有效的识字方法。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机融入汉语言所传达出的诗情画意、富有艺术性的审美境界,深切领悟汉字所呈现的意境,领略汉字承载的文化意蕴。如古诗“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 以简洁的24 字,刻画了一副气势磅礴的美丽河山长卷,此种语言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能达到快速识字之效。又如:《三字经》作为传统蒙学教材,其朗朗上口的语言之韵,将华夏民族的“汉字思维” 过程和道德伦理融为一体,增加了学生对汉字所负载的文化的认知。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2]61-62因此,学诗不仅仅局限于“多识草木虫鱼之名”,而是“托物言志” 启发人的高尚意志、涵养性情,领略诗歌意境背后的深刻文化哲理。
汉字就像树木的年轮,将不同年代的文化信息层层累积其中,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线。由于汉字穿越时空的持续性使用,其中蕴含和积淀的文化信息得以稳定传承。因此,分析汉字的构字规律是掌握中华文化历史的新颖角度,在教学中研究汉字的构字规律有利于学生获得汉字所承载的更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汉字的构字规律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根据结构体现出的特殊性,会意与象形密切相关,因为象形本身就蕴含着会意之蕴,象形和会意融于一体,所以,汉字结构体现出的特殊性,既能直观反映词义,也能直接反映其他文化信息。例如:“最早成熟的汉字体系——甲骨文” 中的“天” 字,其形体就是一个正面直立的人形,头部较大,双手双足各自左右伸展,表示人的头顶上就是天。但同时也很自然地表达出“天就是人” 的意思,体现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理念“天人合一”。再如:甲骨文中的“和”字,从口从禾说明当时的先民已有农耕,口中使用禾类作物,进而用此字表示万事万物的和谐[3]31-32。“和”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可以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代码,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4]18,深入学习掌握汉字结构的过程,是领悟并传承丰富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示象形字,利用识字规律开展识字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汉字内蕴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智慧。比如:象形字“日、月、牛、羊、鱼、水、火” 等,展示人类生活实践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密切关系;指事字“本、末、朱、亦、刃、寸”等,其中,“本”“木”下加“一”,指示树根所在之意;会意字“从、北、并”等,其中,“从”从“人” 到“人” 表示前后两人相随;形声字,如左形右声的“村、祺、懂、诂、铜” 等,通过分析其演变过程,既能了解汉字初义、字形,也能了解其结构特征和构字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精神的升华。许多古诗文在语言、意境、韵味、情感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想象力、价值追求等带来很大帮助,例如:小学语文诗歌《敕勒歌》,这首诗歌描写了大草原的美景,构建了天人合一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当学到关于父母、父子情深的内容时,可以引用词汇,如孟母三迁、舐犊情深、望子成龙;当学习表现父母工作辛苦的情形时,可以展示如汗流浃背、精疲力竭、力困筋乏等词汇,或者引用古诗《悯农》《游子吟》。这些词汇、诗词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可以有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习“乘风破浪” 这个词时,引用经典故事《宗悫乘风破浪》或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使学生感受到古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学到与创业有关的词语时,如学无止境、博学多闻、笃学不倦、独学寡闻……引用《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使学生知道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渊博的学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钻研、努力奋斗的结果,只有发扬“韦编三绝”的精神刻苦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
总而言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5]18。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符合新时代课改的要求,也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语文识字的扎实基本功,而且要掌握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内外博览群书,积累相关知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及使命感,持之以恒的涵化教育,最终可以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