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晨岚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梁思成(1901—1972),中共党员,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享誉中外的建筑学家,开创了我国建筑学系,在建筑学的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坚守着在建筑方面的初心,即对“中” 的坚守、对“新” 的追求,这便是他的“中而新” 思想。
梁思成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通过传授古建筑学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仔细阅读梁思成的建筑学报告和研究成果,会发现其专业造诣极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梁思成创办了近代中国早期大学的建筑系,是近代高等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28 年梁思成创立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该系创立之初主要效仿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他将自身的建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建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在东北大学建筑系创立之初,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不仅是组织者(由于建筑系属于全国首创,专业人才较少,故梁氏夫妇成为该系的组织者),更是建筑系两名“传道授业解惑” 的教师,他们一切从零开始,既要处理建筑系日常事务,又要为40 多名新生讲课。“九一八事变” 后,东北陷落,东北大学建筑系不得不南迁,几经辗转,在1932 年7 月,首批由中国人自己培养的建筑人才终于毕业,这凝聚了梁思成等人的心血。1946 年,在梁思成的多方斡旋下,清华大学也成立了建筑系。他对原先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就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应用到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又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大学的首个“城市规划” 专业和“建筑学” 专业,还调整并增加了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课程兼顾中西建筑理念,注重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科学工程、表现技法、课程设计和综合研究等方面的教学。
梁思成先生曾说:“中国的建筑史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1]146正是凭着这种信念,他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有着高效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1932 年,梁思成完成出版《清式营造则例》和《中国建筑史》,二者在建筑学领域均具有开创性。《清式营造则例》是在现代科学思维指导下的第一部建筑实践学专著,而《中国建筑史》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完成的建筑史学专著。此外,他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也享誉国际建筑学界。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作品更是凝结着他的心血,诉说着他的爱国情怀,表达出他自觉肩负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他也毫无保留地积极参与并主持了新中国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包括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设。
梁思成的中国古文物建筑保护思想与古代建筑的研究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他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中已经就古建筑的保护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还提出了维持原状与复原之法等相关问题,强调应注重古文物建筑的历史真实性。他在后来的论文中多次强调要保护文物建筑环境的有机整体性。民本思想是梁思成极力倡导的,因此他非常关注人民“安居乐业” 的城市规划问题,特别是他极为钟爱的北京城及其居民,比较突出的应当是他提出的“梁陈方案”,该提案充分体现了梁思成对北京城古都的保护意识和对未来发展的远见卓识。
尽管梁思成留学美国,在那接受了建筑学专业教育,但他唯一的理想却是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众所周知,西方古代建筑保存完好的案例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大多数西方建筑都是由石头和砖头等材料制成的,坚固耐用,并且西方有保护古代建筑的传统。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尽管它们美丽、精致,但是这些建筑物却不容易保存。梁思成根据自己对西方建筑科学方法的所学所悟,与夫人林徽因于1931 年加盟中国营造学社之后,开始踏上了一条历经艰辛并不断创造光辉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在近20 年的时间里,他们对中国近200 个县约2 800 个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实践,还进行了测量、记录和分析等。可以说,梁思成将毕生的热情都贡献给了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上面提到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近20 年的野外古建筑考察中,为取得“真经” 可谓历经千辛万险。比如:在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考察中,为了找出佛光寺的确凿年代,他们从早到晚都爬到寺顶工作,在攀爬的过程中甚至与蝙蝠臭虫同行,有时爬到庙宇大殿上仔细测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确认了佛光寺是建造于公元875 年,这是当时发现的国内唯一一处唐代建筑。
加入营造社不久,梁思成就开始致力于破解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原理。为此,梁思成找到朱启钤收集的关于古建筑工程的数十本手稿,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这些来自古代工匠师傅总结出来的手稿和秘密文件,有很多是从官方样式房秘密流出的,这些手稿内容复杂,体系杂乱,术语晦涩难懂,计算方法不同,名词又混淆而重叠,让人不知所云。为了理解其中的内容,梁思成虚心求教,拜访故宫的工匠师傅,在师傅们的帮助下,梁思成完成了对故宫实物的一一指认。后来,梁思成为了破解清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过程更是异常艰辛。正是由于他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才有了中国第一本以现代科学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做法的读物——《清式营造则例》的诞生。
梁思成在创立东北大学建筑系之初就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后来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创立时,他也对教育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其中课程中增加了社会经济学、人口问题和社会调查等,就是希望建筑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是“工匠”。此外,他还注重教授学生建筑历史知识。比如,他在必修课程中安排了中外建筑史、西洋雕塑史和中外美术史等相关史学内容,虽然这与当时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反历史趋势并不和谐,但这正体现了梁思成的真知灼见,因为建筑本身就是凝固的历史,它无声地诉说着过去。建筑不单单是一种自然结构,它更表现出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赋予了建筑灵性。
无论是在中国大学建筑系创立之初,还是加入营造学社后,梁思成都一直致力于纠正古代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分离,学者与工匠分离”的偏见[2]110,并使之能够相互结合,且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后来,无论是中国培养出的建筑学人才,还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都受到梁思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思想的影响。
首先,系统深入挖掘梁思成专业思想中的思政元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建筑学的专业特点,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结合梁思成的专业思想与建筑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师所应具备的思政元素指标点主要有:一是职业伦理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活动中的职业精神、职业良心、职业道德等方面;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含有的独特理念运用到现代建筑的思考设计中,将中国的感性元素与理性方法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迭代;三是社会责任方面,主要是指建立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在实践中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
其次,将梁思成专业思想应用于建筑类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 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 建设的直接实践者,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影响“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树立好榜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教师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课程育人实效。
再次,将梁思成专业思想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思政” 教学中。可以采取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明确目标任务,先展开试点学习,总结其中经验教训,再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通过有序的步骤安排,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