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2006—2007 年,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 对渠道占压唐户遗址部分进行了考古发掘, 主要揭露了一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并取得了重要收获,相关情况已述于发掘简报[1]。 除裴李岗文化遗存外, 还清理了其他时期的一些文化遗迹。 其中,M42 为一座宋代墓葬,其形制和随葬品较为特殊,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M42 位于唐户遗址第Ⅲ发掘区, 在探方T0202 东南部,叠压于东隔梁下。 墓葬开口于②层下,开口距地表0.3 米,打破③层、④层,并打破裴李岗文化时期灰沟G11。 墓葬平面开口呈长方形,南北长1.5 米,东西宽0.8 米。竖井式墓道,直壁平底,深0.65 米。 墓室为偏洞室,位于墓道西侧,长方形,长1.48 米,宽0.6 米,高0.5 米。 (图1)
墓道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较软,结构疏松;洞室内为黄色淤积土,含较多粉砂。墓室内发现人骨1 具,较为细小,应为幼儿。骨架为仰身直肢,头向南,面向上。 墓室底部有棺木朽痕,四角发现有铁质棺钉4 枚,推测葬具为木棺。
墓室内随葬品集中于墓主头胸部周围,质地多为瓷质,计有罐、盏、盅、壶、残器底和动物俑等,另有少量陶器及铁器,并有铜钱数枚。
双系罐 1 件。 标本M42:1,直口,圆唇,矮颈微鼓,溜肩,颈与肩部对饰垂叶形耳,鼓腹,圜底,圈足。 灰白胎白釉,口沿、肩腹间随意施黑釉点画,下腹、足部露胎,饰凹弦纹数周。口径6.6 厘米,底径4.5 厘米,高6.9 厘米。(图2-1,封二-1)
罐 1 件。 标本M42:12,直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波折,平底微凹。 灰白胎白釉,不均匀,肩部饰大小不一的黑釉点画,下腹及底部部分露灰白胎。 口径3 厘米,底径2.8 厘米,高4.2 厘米。 (图2-2,封二-2)
桶 1 件。 标本M42:13,直口,微侈,尖唇,束颈,颈部贴附桥形粗提梁,鼓腹,平底微凹。 内施酱釉,外壁施酱釉未及底部,下腹及底部露灰白色夹砂胎。口径3.7 厘米,底径2.8厘米,高4.5 厘米。 (图2-3,封二-3)
盅 1 件。 标本M42:9,直口,圆唇,近直腹,假圈足,底平。 器身内壁施白釉,底部中心有1 个较小的黑釉圆点, 周边均匀分布5 个较大的黑釉圆点,外壁施不均匀半釉,下半部露灰白胎。 口径5.3 厘米,底径3 厘米,通高2.4 厘米。 (图2-4,封二-4)
盏 1 件。 标本M42:10,敞口,方圆唇,中间有一浅凹槽,斜壁,浅腹,平底。 素烧,不施釉。口径6.9 厘米,底径3.8 厘米,高2.3 厘米。(图2-5,封二-5)
图1 M42 平、剖面图
壶 1 件。 标本M42:14,小口,厚圆唇,束颈,广折肩,直腹微鼓,浅圈足底。 器身内外均施黑釉。 口径2.1 厘米,底径2.7 厘米,高4.4厘米。 (图2-6,封二-6)
碗底 4 件。 标本M42:3,圈足。 内壁微凹,施白釉,外壁一半粗素胎一半白釉,底部有5 个支烧点。 上口径7 厘米, 底径7 厘米,高1.7 厘米。 (图2-7)标本M42:4,圈足。 内壁微凹,施白釉,有小碎片(裂纹),外壁为素胎。 上口径8 厘米,底径7.8 厘米,高1.9 厘米。 (图2-8)标本M42:5,圈足。 内壁微凹,施白釉褐花,外壁素胎,底部有5 个支烧点。 上口径7.4厘米,底径7 厘米,高1.6 厘米。 (图2-9)标本M42:16,圈足,内外均施白釉,部分地方被铁锈和铜锈所沁, 底部有4 个支烧点。 上口径3.6厘米,底径3.6 厘米,高1.1 厘米。 (图2-10)
瓶底 1 件。 标本M42:2,平底微凹,中间有一圆形钻孔。 灰白胎三彩釉,下腹及底部露胎。 底径2.3 厘米,残高1.8 厘米。
瓷狗 1 件。 标本M42:15,头部上扬,两耳下垂,双目圆睁,尾巴高卷于股上,伏卧姿,底平。 黑釉,足腹部露灰白胎。 长7.7 厘米,高3.8 厘米。 (图2-12,封二-7)
瓷猫 1 件。 标本M42:11,残存头部,黑釉灰白胎。 (图2-11)
图2 M42 出土器物
陶釜 1 件。 标本M42:8,敛口,圆唇,鼓腹, 小平底, 上腹部一周宽折沿被均分为6组。 夹砂灰陶, 下腹部有黑褐色熏烧痕,素面。口径8 厘米,底径3.4 厘米,高4.4 厘米。(图2-13,封二-8)
犁铧 1 件。 标本M42:6,锈蚀严重。
鏊子 1 件。 标本M42:7,圆形,边缘下垂,有三足,锈迹斑斑,残。 直径7.5 厘米,高1.5 厘米,厚0.5 厘米。 (图2-14)
铜钱 34 枚。 保存较差,多锈蚀,钱文辨认计有:
“开元通宝”2 枚。隶书,对读,一枚前带星点纹, 一枚背带背月纹。 “太平通宝”1 枚,楷书, 对读。 “至道元宝”3 枚,2 枚草书,1 枚行书,旋读。 “咸平元宝”1 枚,楷书,旋读。 “祥符通宝”1 枚,楷书,旋读。 “天圣元宝”3 枚,2 枚篆书,1 枚楷书,旋读。“皇宋通宝”5 枚,篆书4枚,楷书1 枚,对读。“至和元宝”1 枚,楷书,旋读。 “嘉祐元宝”1 枚,楷书,旋读。 “嘉祐通宝”1 枚,楷书,对读。“治平元宝”2 枚,1 枚篆书,1枚楷书,皆旋读,楷书“治平元宝”铜钱一边有明显的人为磨损痕迹。“熙宁元宝”2 枚,篆书,旋读。“元丰通宝”8 枚,3 枚篆书,5 枚行书,旋读。 “元祐通宝”3 枚,2 枚篆书,1 枚行书,旋读。 (图3)
图3 M42 出土铜钱拓片
从地层堆积、墓葬形制及随葬品情况来看,可对M42 的年代进行探讨。 M42 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 依发掘简报,②层为近代扰土层,③层为裴李岗文化层[2],此为M42 的地层上下限。
从随葬铜钱来看,最早的是唐代“开元通宝”,最晚的是北宋“元祐通宝”,集中于北宋仁宗至神宗之间,“元祐通宝”始铸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 年),可知M42的年代不早于北宋晚期。 瓷罐与荥阳后真村M25:1 形制类似,瓷碗底与M26 同类器形制相近[3],推测M42 的年代当在北宋末年。 M42 洞室墓的结构在北宋时期也较为流行,郑州高新区贾庄[4]、河南中博股份有限公司[5],荥阳后真村[3]等处都有发现,但偏室结构不多见。
从墓主骨架体质特征来看,M42 的墓主明显为儿童,其随葬器物也与之联系紧密。
“治平元宝”铜钱的磨边现象,虽仅见一边,但应该是有意为之,可能与祈福、装饰、辟邪有关[6],也有人谓之“压胜钱”,多由儿童佩戴。 所见瓷碗和瓷瓶的5 件器底,明显为有意的加工和再利用,其中三彩瓶底还有钻孔,充满了儿童游戏玩耍的意味。 其他器物, 如瓷桶、瓷狗、瓷猫等,也是常见的玩具,性质应与器底一样,用于陪伴墓主,或供其游戏玩耍。
宋代是我国瓷塑玩具生产的繁荣时期,各窑口普遍烧制, 各地还出现了专营玩具的集市和挑担沿街叫卖玩具的货郎[7],该墓出土的瓷狗、瓷猫等即是玩具实物。 从具体意象上来说,瓷狗意味着“做事敏捷、忠诚,有欢喜狗、富贵狗的说法……‘猫’和‘耄’谐音,民间习俗七十为耄,八十为耋,意思为吉祥长寿[8]。这类陶瓷玩具对儿童有启蒙、益智、娱乐与游戏等多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9]。
M42 的发掘,出土了一批宋代风俗玩具,对研究宋代风俗游戏及儿童丧葬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发掘:信应君 王广才
整理:信应君 刘青彬
拍照:郝世华
绘图:刘军幸
拓片:刘福来
执笔:信应君 刘青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