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晓东
摘 要:何谓国学?在现代小学教育这一大背景下,国学如何走入小学语文课堂,现代教育如何与国学相得益彰。对于国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研究,本文将做以下分析。
关键词:国学;小学;语文课堂
引言
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据调查发现,小学学生对我国国学经典所知甚少。在学生心中,国学只是书中连篇累牍而又晦涩难懂的古诗文,能够背下来已然是满足不已,哪里还能真正去了解国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当前,很多学校开始尝试将国学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与小学语文课堂结合。那么,国学是否有必要走入小学语文课堂?又该怎么走入呢?
一、国学是国之瑰宝
国学是一个国家五千年文化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五千年来的岁月。“国学”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以先秦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本,囊括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及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是一个完备的文化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也就是国人之学。尽管古代中国不断有旧的国家灭亡,新的国家诞生,但不管经历着怎样的变化,都被称作中国或者是华夏。即是说,国学应该是中国或者华夏历朝历代学术及文化的总括。
二、国学教学意义非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国学能使小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认同感。在这个西方文化不断对中国进行输出、渗透的时代,国学更显得尤为重要。
三、国学作用之大,不可小觑
华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就是国学。国学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小学时期正是孩子们接受文化熏陶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将国学融入到孩子们的语文课中,能起到的作用绝非一般。不仅能提高孩子们人文方面的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国学是应该走进语文课堂的,也早该走到小学学生的身边。
(一)利于提升全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家庭的希望。在孩子比较小时候就让他接受国学教育,能够提升其家庭對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进而带动全民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掀起一股“国学热”。比如与国学有关的赛事《中国诗词大会》,与国学有关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教育辅导机构也会开展国学类的课程。但是只靠这些节目来复苏国学也是不够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添加国学元素能与这些节目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国学的复兴。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是有必要与国学进行结合的。
(二)利于孩子心性的养成。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国学中有很多涉及于此的内容。比如教人不慕名利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让人内敛锋芒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使人清心寡欲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叫人坚持不懈的“滴水穿石”;令人豁达大度的“形器不存,方寸海纳”等。这些国学内容都有助于涵养心性,静定归真。孩童都是天真无邪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变重,欲念萌生,会使人忘记淳朴的天性。而若能以国学教之于人,必然能够有助于保持本心,稳固心性。所以,国学对小学生心智的启发,心性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在注重思政教育的今天,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国学能够便于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国学经典中有许多的至理名言,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浸润学生的内心。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还有许多故事,像孔融让梨,孟母三迁,黄香温席等,都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得以生生不息。
(四)利于学生文学性的养成。语文教育之精髓在于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中文独有的韵律美就在《三字经》《千字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国学的融入,仅仅只教授现代语文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一个学过国学的学生与没有学过国学的学生是有很大区别的,学了国学后形容一个美丽的女子是这样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没有学过的话,大概就是一句简单的好美。徜徉在国学的世界里,就像是春风拂面,虽不能清楚看见但却是身入其中,假以时日国学必能浸润入心。学生也能大受脾益。
(五)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国学囊括的内容很多,有诗句,有名言,有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优秀的民族从来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了解历史,以史为鉴能够给学生更多启发,学生也能获得更多感悟。
四、国学引入需注重方式
(一)选材贴合生活,注重趣味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上成熟度较弱,缺乏生活经验,知识也比较匮乏,再加上又是刚刚接触国学。因此除了教授教材选入的文章,还应该挑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进行学习,比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和“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一类型。虽是时代不同,可孩子们的乐趣是相通的。也可以将一些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加入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闻鸡起舞”、“精卫填海”、“亡羊补牢”等。注重趣味性,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国学。
(二)教授方式需注意。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喜欢语言表达,诵读的方式适合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所以,将诵读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教授一些朗朗上口的国学内容,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结束语
国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有着重大的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国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方式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本文对国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积极意义和方式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为国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带来一定的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亮亮.国学经典走进阅读教学--小学国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程郁.近代以来“国学”思潮中关于传统学术态度的变迁--兼论现代教育中的学科建制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