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2020-01-08 02:23蒋红艳
下一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梯形数形数学教师

蒋红艳

摘 要: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教师既可以营造情境教学课堂,又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使得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制作多媒体课件,从而可以提升数学教学的教学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情境教学课堂

从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看,小学生出现数学问题的关键点,一方面在于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化,有些小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较好,既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数学教师提出哪种类型的问题,该类型学生总能较好地做出反应,积极地回答提问。但是,有些小学生恰恰与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相反,由于自身的数学理解能力属于中等,甚至偏中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能一知半解,并且该类型小学生还喜欢自己闷头自行钻研,这就很容易让小学生陷入数学问题谜团不得其法,长此以往就会在小学生的数学领域形成较大的学习“空洞”,这也是小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屡碰红线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很多小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总是按部就班地遵照书中所列的数学公式、概念求解,一旦遇到较为灵活的数学题,这就使得小学生只能无从下手,而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于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固化,数学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小学生形成单一化的解题思维,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数学教学目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就不利于小学生形成自主创新意识,从而不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因此,对于以上所述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小学生换位到课堂主体位置,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能动作用,促使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展开有效的数学教学工作。那么,数学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小学生,既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又可以丰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这就为展开有效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比如,当教师在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时,从该部分内容来看,主要讲述2、5、3三个数字的倍数关系、特点,所以数学教师可以围绕该部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得可以拓展小学生的视觉体验。不过,为了可以保证该部分知识的逻辑关联性,数学教师可以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保持“一页一问”的课件形式,使得小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总是带着疑问继续进行学习的,比如,当数学教师打开第一页课件时,上面提问道“同学们,请问你们熟悉2、3、5这三个数字嗎?”,这就可以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讲解到数字2的倍数特征时,可以提问道“同学们,请问2乘以2得4,这说明什么呢?”,这就可以启发小学生对2的倍数概念。那么,当教师将2、3、5三个数字的倍数都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加深难度,提问道“同学们,请问有哪些数字是3和5的倍数?”,这就可以将3和5的倍数知识结合起来,促使小学生可以融会贯通。最后,数学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末尾提出若干课堂练习题,如“老师用5、6、8随机摆出一个三位数,请问有哪些数字可以是2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这就可以帮助小学生“趁热打铁”,将钢管所学的倍数知识进行回炉,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数学课堂内营造问题情境,促使小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进入到问题情境中,逐渐培养小学生连贯的数学逻辑思维,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就已经接触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知识,这就说明小学生需要具备数形结合的数学素养。但是,从当前小学生掌握的数形结合知识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仅能按照试卷或习题中自带的图形进行解答,并不能通过自己有效地画出相应的图形辅助解题,这就说明小学生还不具备熟练的数形结合解题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如果想要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结合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小学生观看,这就可以体现出多媒体的数形变换作用,从而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结合解题能力。

比如,当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从该部分知识可知,主要讲述梯形的定义、性质、面积公式,所以教师需要围绕这些知识制作数形结合的课件。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述梯形的定义、性质、面积公式,让小学生可以初步地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初步了解概念知识。然后,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对小学生出道数学题“老师画一个梯形,该梯形的总面积为30平方厘米,现在知道梯形的高为5厘米,那么请问老师画出的上底和下底一共多少厘米?”,显而易见,该道题目直接套用教材中的梯形公式,就可以直接地求出对应的答案,不够该题目仅是为了让小学生牛刀小试。接着,数学教师可以变化原题目,将题目更改为“老师画的梯形下底为7厘米,上底的一个端点在下底中的位置已经标出,与下底两个端点的距离分别为1厘米和6厘米,现在高为5厘米,请问这个梯形的面积有多大?”,显然该题目难度更大,不仅需要小学生用到本节课所学的梯形面积公式,而且需要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所以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在笔记本上自行尝试画图,然后教师逐个检查,接着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小学生演示正确的画图方法,引导小学生逐步求解该道题目,这就促使小学生提升数形结合的解题能力,从而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既可以用于辅助教材知识教学,也可以用于辅助数学解题教学,促使小学生可以多方面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从而可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香.浅谈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J].学周刊,2020(06):136.

[2]刘璐.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192.

[3]梁春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155.

猜你喜欢
梯形数形数学教师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自卑的梯形弟弟
谈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的实践探索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