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霞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编辑部,北京 102413)
中国核学会是核领域国家一级学会,涵盖核科学领域各个学科,有21个二级学科和23个专业分会[1]。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核科学技术从业人员较多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核大国[2-3],从业人员除了在核科学技术领域13种期刊上发表外,优质论文还在国外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发表。
中国科研人员众多,既是名副其实的科技研究大国,也是一个科技期刊大国。但中国科技期刊整体实力落后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与科技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同时获取科研资源的渠道被爱斯维尔(Elsevier)和斯普林格(Springer)等几大国际科技出版巨头所垄断,中国的核科技期刊系列又属于小系列期刊,在面临优质稿源外流的情况下,还要和大学科的期刊争数据库的收录,越发显得优势不足。因此,核科技系列的期刊更加需要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出版变革期争得先机,扩大期刊影响。
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在论文中添加二维码的方式,打通了纸媒与移动媒体的壁垒,不但通过上传音频、视频、实验数据、证明材料等丰富了论文的内容,而且还建立了作者与读者、审稿专家的连接。此计划是公益性项目,在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力、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是一种非常适合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方式[4]。
核科技期刊担负着传播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由于核科学技术的专业限制,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明显,载文量一直处于科技期刊的下游(自引载文被引分析),期刊评价指标不高,在国际重要数据库中收录的(如EI)只有少数几种期刊(自引文章)。核科技期刊必须承担起宣传核科学科研成果,推动核科学又快又好发展的使命。
“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免费为期刊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借助SAYS(Scientist atYour System)系统工具,以DLC(Downloadable Content)即“追加内容下载包”提供内容服务。出版单位以DLC形式为读者提供内容资源与服务,通过二维码的形式为入口,给期刊的每篇论文标注OSID(Open ScienceIdentity),即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获取单篇论文的媒体主页,帮助编辑、作者搭建起类似于Facebook的真实个体主页面,目前的主页界面包括:论文全文、作者语音、作者问答、学术圈、开放内容、宣传订购5项标准服务。在单篇论文的主页上,作者可以上传语音介绍,保留诚信的声明和担保,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研究者的贡献,使枯燥的文字表述变得更容易接受,而不是简单地将纸媒搬到互联网;读者可以直接与作者沟通交流,反馈读后问题,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尤其是对于高精尖的核科技,更利于其广泛普及。
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子能院)作者发文情况为例,在Web of Science上检索原子能院为第一单位的发文量,与知网上的发文量对比,设定Web of Science搜索条件为:年份=2013—2017,文献类型=Article,机构=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Web of Science收录第一作者为原子能院的文章为265篇,来自178位作者,总被引474次,篇均被引1.7次。在知网中搜索第一作者为原子能院,发文时间在2013—2017年度,得到1665篇文章,总被引852次,篇均被引0.5次。结果可见,优秀稿件存在流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国际著名检索系统能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这是作者选择投国外期刊的重要原因。
开放科学计划,不仅能实现论文的增值出版,而且由于读者和作者可以直接沟通,促进了学术圈的形成,行业内的学者可以更便捷地交流,对于国内有显著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更是“如虎添翼”,一定程度上摆脱出版平台的限制,将更有效地促进科技交流合作,甚至可吸引国外优秀稿源。
学术期刊目前的新媒体传播主要形式见图1[5]。数字化背景下,“互联网+”时代,在很多新技术推动下科技期刊被动转型,实际上,缺乏来自编辑主动进行的创新融合发展。长期以来,转型的主体都是技术推动,而非主观,转型的主体地位长期缺失核心内容和核心人物——编辑。而自主传播能有效发挥编辑的创新能力。核科技类期刊数量少,属于小学科,多数由学会主办,科研院所承办,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暂时不符合市场化运营的条件,缺乏新媒体发展的资金支持以及专业的技术人才储备。目前,新媒体融合发展仅限于网站和部分微信公众号等投入不大的项目。
“OSID开放科学计划”,目前是免费提供的互联网平台,建立自有公共知识资源库,促进开放科学出版和学术成果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助推期刊融合轻量化转型,促进打造一批学术质量高、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品牌期刊,探索期刊出版融合发展新路径[6-7]。
图1 会刊学术传播方阵
开放科学计划有利于技术类期刊更好地与读者沟通,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纽带。技术类的期刊应充分发挥社会传媒的作用,一方面连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寻获最新实用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与企业生产实践,围绕行业生产技术关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全面全程服务,增强刊物整体功能。开放科学计划为“研究者”和“使用者”搭建了一个平台,其中的视频、语音内容中,可以提供丰富的细节,包括一些工艺实际操作的技巧和问题,如果读者是企业职工,则可以与作者直接联系合作,促进实现成果转化。
学术期刊的文章一般需要经过三审,即两位同行评议为外审,主编进行最终定稿为终审。在终审之前的环节里,作者校样阶段最为合适让作者提供OSID的相关上传内容。本刊是在作者校样之前就在OSID平台上上传了作者的文章题名和作者信息,作者只需要在收到编辑部通知后登陆OSID平台,或通过扫描二维码,自助上传相关研究内容即可。这样,由于看校样在终审的流程之后,可以避免终审退稿的干扰,并且同时在出版前就上传完成内容,保证出版效果最大化。
本刊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后,在期刊官网上传了通知消息,并以本刊OSID文章为例,在微信公众号中推广介绍上传资料的方法和展示效果,扩大影响,培养读者和作者,促进双方有效沟通。作者在未了解OSID之前,上传资料不积极,经过编辑部的宣传,使作者了解了该计划对于论文的积极作用,以及对科研交流的促进作用后,纷纷踊跃提供材料,显现了良好的效果,部分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
新媒体融合发展可以加大核科技期刊传播力度,进而提升核科技期刊影响力,匹配未来核强国地位,OSID开放科学计划作为一种有利的媒体形式,在核科技期刊的传播、稿源、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相信未来会发展得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