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致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2020-01-08 23:09颜圣和柴雪晨方舒雨夏小雨
生殖医学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杂合复合体同源

颜圣和,柴雪晨,方舒雨,夏小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上海 200025;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25)

近年来,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POI是一种病因复杂的异质性疾病,约有20%~25%的患者携带遗传突变[1],另外还可能与病毒感染、代谢异常、自身免疫、医源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通过遗传学研究,已发现多种可能导致POI的染色体异常,例如,以Turner综合征为代表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以及POF1区域缺失或POF2区域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异常。已知与POI相关的候选基因涉及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各个环节,如参与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基因(NANOS3)、调控细胞死亡的基因(PGRMC1和FMR1)、激素和受体(FSHR、AMH、AMHR2)、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BMP15和GDF9)、染色质及联会复合物结构蛋白(STAG3、SYCE1、SPIDR、NUP107)、转录因子(FIGLA、NOBOX、NR5A1、WT1、FOXL2)、调控线粒体功能的基因(MRPS22、POLG、TWNK、LARS2、HARS2、AARS2、CLPP、LRPPRC)等[2-9]。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尤其是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的飞速发展,更多的POI候选基因被发现,其中包含一系列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主要通过调控减数分裂中的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过程从而影响卵子发生。本文将介绍卵子发生中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并对相关基因与POI发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卵子发生中的DNA损伤修复机制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meiosis prophase I),同源染色体配对、建立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在此基础上,发生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 strand break,DSB)并修复。DSB可引入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遗传物质交换,增加了基因组多样性,对于物种的适应和进化非常重要。

在减数分裂同源重组过程中,DSB由SPO11蛋白催化形成。在人卵母细胞中,DSB修复持续时间超过四周,主要通过同源重组(HR)途径。在HR途径中,MCM8/MCM9蛋白复合体可以招募MRE11-RAD50-NBS1(简称MRN)复合体至断裂位点,由后者切割形成单链DNA(single strand DNA,ssDNA),并招募重组酶(recombinase)等下游蛋白。其中,RAD51和DMC1是同源重组途径中重要的重组酶,其功能受许多因素调节,例如,MEIOB/SPATA22蛋白复合物可以稳定RAD51、DMC1与DNA的结合,MND1/PSMC3IP 蛋白复合物可以激发它们的酶活性。在同源重组过程中,重组中间体(recombination intermediates)需要被稳定以促进交叉(crossover)的形成,这个步骤需要例如HFM1和MSH4/MSH5二聚体这一类的解旋酶(helicase)。当交换完成后,同源重组的最后一步是重组交叉结构(double Holliday junctions)的解离,这一过程需要异二聚体MLH1/MLH3的调控与核酸外切酶EXO1的参与。

除同源重组外,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NHEJ)是DSB修复的第二种机制。已有报道称,参与调控NHEJ机制的基因XRCC4和LIG4的突变可以导致POI及其它一系列表型[10-11]。

另一个重要的DNA修复途径,是Fanconi贫血症(FANC)通路,存在于包括生殖系在内的众多祖细胞中。这条通路涉及至少20种蛋白质,包括FANCA、FANCC、FANCG和FANCM基因的蛋白产物,上述基因的突变有可能导致POI。例如,在2019年,Yang等[12]在散发POI病例中检测到了两种FANCA基因的罕见杂合突变。

二、已知与POI有关的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

在POI病例中检出的已知基因突变涉及减数分裂中DNA损伤修复的各个环节,包括DNA单链末端处理、交叉形成、交叉解离等。现将相关基因及突变介绍如下。

1.MCM8和MCM9基因:微小染色体维持复合物组分8(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Complex Component 8,MCM8)基因位于染色体20p12.3,微小染色体维持复合物组分9(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Complex Component 9,MCM9)基因位于6q22.31。在体细胞中,MCM蛋白复合体调控DNA复制的起始。而在卵母细胞中,MCM8和MCM9蛋白形成功能复合体,促进同源重组DSB修复的发生。MCM8/MCM9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配子发生异常和基因组不稳定性。Mcm8敲除雌鼠不育,并易伴发卵巢肿瘤,Mcm9敲除雌鼠同样不育[13]。

已有多项研究报道,在原发性闭经的患者家系中检出了MCM8/9基因的纯合突变[14-17],患者并伴有高促性腺激素、小卵巢和幼稚子宫、第二性征发育延迟、身材矮小等症状,而杂合突变携带者无表型。该基因的纯合突变同样可对男性性腺发育造成影响,表现为睾丸功能或发育不全、少精症或无精症[18]。

2.DMC1基因:DNA减数分裂重组酶1(DNA meiotic recombinase 1,DMC1)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3.1。DMC1蛋白是减数分裂特异性重组酶。在Dmc1缺失雌鼠中,卵子发生在胚胎期卵巢内中止,成熟小鼠卵巢中生殖细胞消失[19]。

Mandon-Pépin等[20]报道,在一例POI女性中发现了DMC1基因的纯合突变。He等[21]报道,在一个中国家系中,在患有POI的女性成员和患有非梗阻性无精症的男性成员中发现了DMC1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

3.MEIOB基因:MEIOB(meiosis specific with OB-fold)基因位于染色体16p13.3。MEIOB蛋白可结合单链DNA并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在同源重组过程中,MEIOB与SPATA22蛋白形成复合物,从而稳定重组酶RAD51/DMC1与DSB位点的结合。Meiob敲除的雌、雄两性小鼠均不育[22]。

近期,Caburet等[23]在一对患POI的姐妹中检测出MEIOB基因的纯合突变,突变造成的截断MEIOB蛋白无法与SPATA22蛋白及DSB位点结合。这是第一例有关“单链DNA结合蛋白突变参与POI发生”的报道。

4.MND1基因:减数分裂核分裂蛋白1(meiotic nuclear division 1,MND1)基因位于染色体4q.31.3,其蛋白产物与PSMC3IP蛋白(见下节)形成稳定的异二聚体,通过与PSMC3/TBP1蛋白复合体的相互作用来激活RAD51和DMC1的重组酶活性,在同源重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Jolly等[24]对42例POI患者进行外显子测序,其中一对姐妹确诊为高促性腺素性功能减退症,在她们的基因组中检测到了MND1基因的纯合缺失突变。

5.PSMC3IP基因:蛋白酶体26S亚基ATP酶3相互作用蛋白(PSMC3 interacting protein,PSMC3IP)基因,又称为HOP2,位于染色体17q21.2。PSMC3IP蛋白与MND1蛋白组成复合体,参与对同源重组的调控。Psmc3ip基因突变雌鼠的卵巢明显缩小,卵泡缺乏[25]。

Zangen等[26]在一个巴勒斯坦家系中鉴定出了PSMC3IP基因的纯合突变,该突变可造成雌激素信号通路的失活。Al-Agha等[27]报道了一个也门的近亲婚配家系,该家庭的4个女儿均患有POI、1个儿子表现为无精症,测序显示这5名患者都存在PSMC3IP基因的纯合突变。上述结果提示PSMC3IP蛋白在生殖细胞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6.HFM1基因:减数分裂解旋酶1(helicase family member 1,HFM1)位于染色体lp22.2区域,在睾丸和卵巢中特异性高表达。在减数分裂同源重组过程中,HFM1参与维持重组中间体的稳定,以促进交换的形成。Hfm1敲除雌鼠不育,卵巢小,卵泡减少[28]。

Wang等[29]在两名患POI的姐妹中发现HFM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其父母则为表型正常的杂合突变携带者,说明该基因可通过隐性遗传方式致病。此外,在多组对中国散发性POI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了HFM1基因的杂合突变[30-31],进一步提示HFM1基因突变与POI发生之间的关系。

7.MSH4和MSH5基因:DNA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4(MutS homolog 4,MSH4)基因位于染色体1p31.1,DNA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5(MutS homolog 5,MSH5)基因位于染色体6p21.33。与HFM1蛋白类似,MSH4/MSH 5异二聚体维持同源重组中间体的稳定。Msh4或Msh5敲除小鼠不育[32-33]。

Carlosama等[34]在一个哥伦比亚POI家系中检测到了MSH4基因的纯合突变。Guo等[35]在一个中国POI家系中检测到了MSH5基因的纯合突变,并在200例散发POI患者中检测到了3种MSH5基因的杂合突变。

8.ERCC6-PGBD3融合基因: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6(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6,ERCC6)与相邻的PGBD3(piggyBac transposable element derived 3)基因位于染色体10q11.23。ERCC6基因又称为科凯恩氏综合征互补组B(Cockayne syndrome complementation group B,CSB),编码的CSB蛋白可与DNA结合、参与转录偶联的DNA损伤修复,该基因的突变可导致科凯恩氏综合征[36]。PGBD3蛋白功能不明确,可能具有转录调节活性。PGBD3基因可转座插入ERCC6基因,形成ERCC6-PGBD3融合基因,其表达产物ERCC6-PGBD3融合蛋白在卵母细胞核中特异性高表达,可与RNA聚合酶II相互作用,参与转录偶联的DNA损伤修复[37]。

Qin等[37]在432个散发性POI病例和1个包含有4名POI患者的中国家系中,检测到ERCC6-PGBD3融合基因的3种新突变。这3种杂合突变会造成DNA损伤修复机制的招募延迟或缺失,最终导致POI症状,证明CSB-PGBD3融合蛋白在卵子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语与展望

POI患者不仅罹受闭经、不孕不育等生殖障碍,而且发生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抑郁焦虑综合征、自我认知障碍等疾患的风险同样增高,POI患者平均寿命较正常绝经女性缩短,POI严重影响了女性身心健康。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方法恢复或改善POI患者的卵巢功能,因此,对POI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尤为重要,其中,遗传学病因研究是实现高危人群筛查和POI早期诊治的关键之一。

随着以全外显子组测序(WES)为代表的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POI候选基因突变将会被发现。然而,许多研究表明,许多POI患者携带多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即使在同一家系、相同基因位点的同一突变类型,POI的临床表型也可以因人而异。这些现象说明,候选突变的功能效应与致病机制需经过审慎研究。

在未来有关POI致病突变的研究中,应当纳入更多不同种族、地域的大样本。此外,已经确认的POI突变致病基因、尤其是那些在卵子发生早期发挥作用的基因,是否也与男性生精障碍相关?在确诊相关致病变异/基因后,是否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进卵巢机能?综上所述,对POI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深入解析配子发生、生殖功能及不孕不育的分子基础,在为POI患者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面也同样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杂合复合体同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RAB37直接与ATG5相互作用并通过调控ATG5-12-16复合体装配促进自噬体形成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老年人颧骨复合体骨折20例临床分析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虔诚书画乃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