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恩
(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实验局五旗林场,山西朔州 037002)
结合有关资料,以及根据造林工程实践,对樟子松的技术研究,主要在于樟子松本身具有明显的抗旱特征,特别适合相对干旱的地区。从樟子松的引种栽培,到成林养护,都体现出樟子松特殊的抗旱造林效果。当前樟子松广泛分布于国内各个地区,包括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三北”地区,都是主要的乔木树种之一。樟子松的实际造林效果体现,与其技术特征息息相关,譬如苗木选择、造林气候、造林密度、生长调节等,都关系到樟子松的存活率和健康生长。
根据樟子松的生长特征,下面将从多维度的技术角度,认真剖析樟子松的抗旱造林效果。
选苗是造林工程的基本步骤,包括樟子松在内任何苗木质量的把关,目的均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樟子松是否表现出优秀的抗旱造林效果,苗木质量是关键和基础,且关系到造林面积扩大后,林业资源也能够在保持良好抗旱特征的基础上,获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樟子松苗木质量水平的高低,一方面需要对品质情况的科学选择,表面直接观察樟子松苗木的木质化程度水平,水平太低很难成才,再者是否存在机械损伤情况,并且顶芽必须饱满、根系必须完整和不存在病虫害情况,否则难以成活和生长,通过实践,笔者发现选择优质的大苗,樟子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小苗在根系具备正常吸收能力之前,需要大量水分维持生长,这在干旱地区是影响苗木正常存活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是起苗后,检查苗木的保水和根系的完整情况,尤其是气候干燥的季节,要始终保持根系的湿润,尽可能在起苗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栽植。假如需要长时间运输,则要用湿润的草袋覆盖满根系,并充分洒水。笔者建议樟子松造林区域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设临时的苗木培育基地,保证造林工程中便捷地获取优质苗木,同时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造林成本、减少苗木损伤、控制苗木水分散失等,这种环境中所培养的苗木,成活率高达95%。
苗龄关系到樟子松的环境适应能力,尤其干旱环境的生长能力。不同苗龄阶段的樟子松,具有不同程度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存活率。通常情况下,苗龄太小的樟子松,在种植后水分吸收能力薄弱,尤其是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特别低,不具备较强的抵抗能力。而苗龄比较大的樟子松,尽管体型健壮,能够抵抗杂草、鸟虫,以及在干旱环境中也有比较强的抵抗能力,但由于长期生长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移植后的樟子松,对环境并不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对樟子松苗龄的控制,在造林试验时,分别取样2a、3a、4a、5a 的樟子松,在干旱的沙地进行试验,经试验,发现4a 和5a 的樟子松长势比较好,成活率高达80%以上,而3a 的樟子松,存活率在40%左右;2a 的樟子松,如果直接种植在沙地,存活率不高,如果种植在覆盖有植被的沙地,存活率也可以达到80%以上。由此可见,选择4—5a 樟子松,比较适合在干旱沙地种植,如果苗龄比较小的樟子松,在种植前,先用营养袋套装培育后,再用于造林,以此提高成活率。
造林时间的确定,主要与所选择樟子松的苗木质量和苗龄有关,在选择好苗木后,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确定好造林的具体时间。原则上樟子松一年四季都适合种植,但效果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譬如在春季,通常苗木都处于休眠状态,此时种植苗木,生长趋势为先生根后长芽,且春季的雨水相对充沛,土壤内有充足的水分,特别适合苗木的生长,造林成效高。或者在秋季,这个季节逐渐降温,土壤内的水分处于恒稳状态,地面也不存在大量的水分蒸腾问题,此时种植的苗木,足以保证根系充足的水分,同样有利于苗木的成活。在山西省的造林工程,春季属于解冻区,樟子所种植的沙地土壤含水量比较高,造林的成活率高达83%。
多年的造林技术经验总结,樟子松的造林密度,直接关系到樟子松的成活率和健康程度。笔者认为樟子松造林密度,要把握在合适的密度条件下,如果造林密度太大,成株后的樟子松根系容易盘结在一起,需要比正常条件下更多的水分,才能够确保植株的成活,而这种情况下,通常植株的成活率特别低,造林效果很差。反之,如果造林密度太小,樟子松的枝叶难以形成林分,稀松的种植环境,土壤的水分很容易流失,尤其是干旱的地区,经常出现土壤水分不充足导致苗木枯萎死亡的情况。对造林密度的控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初植密度、生长初期储水量、生长末期储水量、降水量、土壤蒸发量、植物蒸腾量、流失量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关系到樟子松的成活率水平,最后决定造林的合格面积,按照当前山西省的气候特征,笔者认为初植密度控制在3330 株/公顷比较合适,进入中龄期后的植株行距为3m×4m,进入该龄期后采用这种造林密度,可保持充足的土壤水量,属于最佳的栽植密度。
在樟子松在种植过程中,考虑到山西省造林环境比较差,主要气候问题是干旱多风,长时间的栽植,土壤里面的水分和养分都会逐渐流失,进而削弱樟子松有利的生长条件,譬如根系的生长发育。针对该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科学使用生长调节剂,目前比较适合樟子松的生长调节剂以ABT 生根粉、抗旱剂、吸水剂,这些药剂针对樟子松的生长养分需求,在合适的时间段内使用,可有效提高樟子松在生长季的造林保存率。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量必须科学控制,譬如想要获得比较好的泥浆蘸根效果,合理调节生根粉的溶液浸根,根据造林保存率的具体要求,进行因地制宜地调节。另外,据笔者了解,缓苗时间的缩短,可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期间可调整ABT 生根粉6 号溶液浓度,刺激苗木根系的健康生长,尤其对于幼苗的生长保护,提高幼苗成株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用根宝1:20 的溶液浸泡樟子松的幼苗根系,实践证明,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侧根数量和经济效益等均可得到明显增加。
在保证以上各项技术有效落实的基础上,抗旱效果的增强,是山西省樟子松造林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抗旱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沙地水分利用率的问题,借助合理的节水抗旱措施,譬如使用保水剂、吸水剂等。在山西省造林工程中,配置樟子松首要的工作是改善立地条件:①采用小直坑整地技术,尤其是常年造林的区域,对于樟子松成活率的提高很有帮助;②尽量采用机械种植的方法,控制好株距,提高樟子松造林的保存率;③使用干水剂,在出现土壤水分稀缺时,让土壤缓慢释放水分,释放量根据樟子松的种植数量,标准为保证至少有3 个月的水分;④使用生根保水剂,在保持土壤充足水分的同时,缓慢施放肥水,刺激樟子松幼苗根系的健康生长,但必须控制好施放的比例,以免过量时效果适得其反;⑤使用吸水剂,考虑到气候干燥,土壤水分蒸腾量比较大,需要使用适量的吸水剂进行吸水和保水,在风干和干旱季节影响比较大时,使用比例为1:400 的吸水剂,实践观察苗木长势,可见其成活率、苗高、地径、高生长量等,都有着比较明显的提高。抗旱效果的增强,离不开上文所提到的各项技术,这些技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在实际造林工程中,笔者认为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并密切观察苗木的生长状况,对其抗旱能力做出精准的判断,确保所有苗木都能够保持正常的生长态势。
综上所述,樟子松在山西省的造林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成效,但由于气候特征的特殊性,我们还需要在抗旱技术环节作出一定的推广应用。本文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樟子松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的技术应用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务必秉承因地制宜地基本原则,结合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灵活地应用。在经过大量的技术试验研究,本文的技术应用,可供相关造林工程参考借鉴,其中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在实践当中进行深刻的归纳总结,为樟子松造林工程,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