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东
(厦门都市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0)
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科技各领域的飞速发展,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我们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国不断参与到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园林景观营造也走出国门,积极学习和借鉴各种文化背景的造园理念,不断展现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思潮。
2010 年11 月11 日,厦门市与德国特里尔市(马克思的故乡)正式结为友好城市,经过多方的协商各自在对方的城市建设园林的形式深化友好关系。德国特里尔厦门园项目位于德国莱法州特里尔市佩特里斯公园的制高点,占地面积约10000m2,东北为特里尔大学孔子学院,北面是特里尔国家园艺展区(设计师园),南面坡地是大片风景优美的葡萄种植园,东侧为连接城市的公园重要道路,静静的摩泽尔河环绕着这座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古城。佩特里斯公园为开放式自然台地区域视野开阔,通透的视线廊道和全方位的观景界面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基础。
厦门园在高度尊重现有场地特性,以厦门当地材料与构成元素融入佩特里斯公园场地环境,将东方山水的意趣融入西方田园,体现“有容乃大、万物共生”的东方哲学精神以及中国道家的宇宙生命观念,从而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和理解。
保留现有的园路、平台、树木、绿篱以及构筑物。最大化保留现有基地的一切要素。设计之初就始终将共生、谦和、不破坏、不标新立异这些理念作为策略牢牢把握。在原有场地上做局部的加法,打造共生共鸣的人文交流场所。这种东方包容谦和的哲学思想作为策略贯穿始终。
厦门园在佩特里斯公园内,东侧是特里尔大学孔子学院,西北方是特里尔国家花园展区(设计师园)。在这浓郁的自然以及人文精神融合的周边环境中,项目本身对这一特征做出积极反应。大面积游憩绿地的保留彰显对城市公园性格的理解,亦是佩特里斯公园的自然过渡。场地本身折尺状的空间布局是对周遭环境的呼应:西北入口是公园人行路线的延伸;东北道路形成的三角形地带则是对东侧公园三角地块的互动。基地原有平台上修筑的两组红砖屏风,其中一组面向佩特里斯公园;另一组面向代表厦门的“岛屿山水阵”,使东西文化在此形成交集。而更可喜的是,山水阵以及三块原石则以线型绿篱作为视线走廊与基地东侧的孔子学院发生呼应,使这一区域东方文化内涵的呈现有了存在的依据和必要性。
1.3.1 红砖屏风——中式写意
在原有平台上,结合中国传统造园框景和借景的手法,以闽南传统的手工烧制红砖砌成有闽南建筑风格的屏风,并嵌入绘有厦门代表风景的瓷板画,中间安置崖柏木为模型的铸铜根雕,形似中国传统书法中汉字的笔画,点染中国山水画境。屏风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来挡风或作为隔断用的家具,兼具有功能和装饰的作用,又称为屏门或屏障。用屏风隐喻“大厦之门”(厦门)。四座“屏风”可独立成景,运用传统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手法,通过透空部分与当地自然风景相互交流。屏风为镂空造型,透过它们可以看到特里尔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此外,厦门园还与周边的水系、绿篱、田野等形成一体化的自然风貌。独特而不突兀,体现谦和包容的态度。景观平台铺装采用闽南本地出产的红砖嵌入陶质方砖,和红砖屏风形成呼应。这一区域空间开放,游者充分体验周边环境的广袤。平台上保留原石笼则是对石文化的演绎埋下伏笔。
1.3.2 闽南原石——演绎道法自然
石材是整个基地重要的材质。保留的原石笼划分出各区的结构,另采用厦门本地开采的闽南自然山石,或对半劈开,抛光面朝上或抛光面倒扣,模拟构成初始的阴阳;或保留完整原石置于场地中的绿篱上方,自成一派又相映成趣。三块石头之间的相承关系隐喻道德经关于万物起源的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大道中一气生阴阳,冲气以为和,固生万物。石头经人工打磨和原有自然形态不同质感对比,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欣赏石头自然姿态的同时局部人为加工,体现西方园林中人的作用存在,引发人们对事物本真的思索,平整的人工切面和原石自然弧形在空间中形成的不确定性,置于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人工修剪整齐秩序的绿篱上的悬浮感,暗示人和自然之间的诸多可能。三种绿篱以及原石构成的线性空间是半开放半封闭的空间关系,南北封闭、东西开放的格局使游者思想内敛沉思。
1.3.3 岛屿山水阵——鹭岛与禅思
铺撒在园中的小碎石形成流淌的“水”元素,和经过局部打磨,远道而来的厦门本土原石代表的“岛”,二者寓意厦门由大陆部分和岛屿部分组成。作为公园的有机组成,也有其实用功能:可读、可享、可对话。细细的碎石从绿篱边上铺开,形如海水潮汐的痕迹,描述万物之间的“缘”。闽南山石安立其间。远处群山与天相接,近处小城在夕阳下静谧温馨。仿若鹭岛漫溯时光,漂洋过海至此。这一区域作为类似枯山水的石阵与原有规整绿篱空间整合,山水石阵虽然是开放空间但性格是内向的,它使游者的注意力不觉放在脚下,顺着脚下的“水流”,逐步走入石阵的中心,在石头上坐下,这一内敛的结局使游者观察到自身,从而达到禅宗的思想体验。不是思考人生,而是回到自身。这一过程是佛法和道法的交融点。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终点——回到人自身。终点只有一个,山顶只有一个。
承载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现代园林厦门园在遥远的德国受到极大的关注。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园林,蕴含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书、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在这座从古罗马时期就建城至今的古城中,找到落脚点,用传统的材料(手工闽南红砖、中国陶瓷、自然原石、铸铜)等材料与石笼、台地、自然草坡结合,给参观者展现闽南的建筑和造园艺术,把中国园林追求意韵的美、自然与人和谐的美、浪漫主义的美、抑扬迭宕的美多角度的诠释。
佩特里斯公园这类欧洲公共园林在西方园林学理论的运用自有其系统性和深度,在严密规划方面更有其特色,追求物质形式的美、人工的美、几何布局的美。完全不规则的现代中式岭南园林揉合在讲求几何图精确组织,规整秩序的欧洲现代园林佩特里斯公园中,并没有突兀和生硬的感觉,反而在很好地保持自身鲜明的地域特征的同时丰富佩特里斯公园参观内容,不动声色地成为园中之园。开阔的草坪、地形与绿篱植物、萱草等植物有机组合,营造开阔大气,疏朗的田园景致。
受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中国人讲求将自然中的“景”与人的“情”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此寄托表达感情,“寄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景”中融“情”,同时亦要实现以情写景,最终实现情景交融,和谐共处。这种对自然的尊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也格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崇尚自然美的设计理念,更多的是“顺其自然”,而非对自然的彻底改造。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真正做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结合。
厦门园项目得到当地民众和华侨的热烈支持,顺利竣工后,自然地融入佩特里斯公园,并为佩特里斯公园增添一抹亮色,和相邻的孔子学院形成良好的中国文化氛围,当地华侨和当地市民经常在这里举办各类中国传统的活动舞龙、太极、古琴、茶艺等众多中国传统活动,是结合文化资源和人们各种活动方式、行为方式的尝试。和预期的一样,项目很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文化的自信和包容,成为展示中华传统和闽南文化的窗口。
在各种文化互相冲击交融的今天,我们可以在造园时除了弘扬自身悠久的传统文化,展现造园理念外,还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充实和提高自己,使造园的艺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气息,有机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思想,创建更完善的现代中国园林。
《厦门园》的营造是中国现代园林在欧洲大地的一次尝试,是中国与各国人民友好的象征,是展示中国的窗口。同时还需要坚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园林的理念,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园林发展的基础,追求和体现可持续、自维持、循环式、高效率、低成本等特性。贯彻这一基础,顺应场地自然条件,尽可能地循环利用场地上的材料,尽可能地使用当地的本土树种,保持物种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过程消耗的能源,“生态文明”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园林建设理念。园林建设融会传统,使用现代语言营造新时代的生态园林,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