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昊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体育是每所学校的必设课程。体育课程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身心和提升身体素质。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而提高身体素质,并掌握必备的体育锻炼技能。学校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大学教育对学生既要重视知识教育,又要要重视体育教育,让学生明白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1]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工作人员都可能面临同一个问题: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这不仅仅与工作者的年龄增长有关,还与工作者的生活习惯有关。由于工作忙碌,许多人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因而导致了他们身体素质的下降。人们要想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2]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培养起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大学生要想在步入社会后仍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必须建立起终身体育意识的观念。
大学体育教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相比,更加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观念,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和定期锻炼的行为习惯。由于近几年大学体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其教学内容也能够更加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许多当代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认为可以不像以前那样自我约束,就开始放飞自我,不在意一些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需要靠自己进行自我管理。一些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变得懒散和不愿意锻炼,从而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3]当代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普遍认识不足,缺乏锻炼的意识,也淡化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另外,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兴趣爱好广泛,没有时间进行锻炼,加上他们正处于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很好的青年期,因此不容易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普遍对学校的体育课程缺乏兴趣。
当前,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安排上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大部分的体育课程都注重了外在形式,而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终身体育的内涵。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般都是按照学生所选项目进行授课,在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只为最后的考核目标来要求学生学习运动技能。这就不能够让学生对体育感兴趣。[4]总之,这种以考核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只学会了一些体育技能。
在大学期间,学校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也要注重自身的平衡发展。每个学生对体育锻炼有着不同的兴趣。因此,学校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实施个性化体育教学,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同时,学校方面要时刻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变化,不定期地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进行自我锻炼,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5]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往往强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师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那么,整堂体育课或者整个学期的体育课就会像放羊一样的自由散漫。[6]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就能够让学生对身体健康形成一些基本的概念,并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重视体育锻炼。教师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除了讲解本节课的锻炼方法和具体要求之外,还有必要讲解一些体育的发展史,让学生能够对锻炼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为他们今后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7]
任何学校和任何学科的教育,都不能缺少教师和学生这两者。[8]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体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真正地负起责任来。同时,体育教师自身也要有终身体育的意识,以身作则,及时给学生传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体育教师要能够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结合本校的体育课程,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并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当前,很多大学的体育考核机制都是按照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以及平时的表现来评定的。[9]这种考核机制太过于形式化,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性技术,违背了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初衷。因此,学校改革原有的体育考核机制就非常有必要。体育教师对体育考核机制应该从多方面来测评,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其次应从学生的心理意识上进行测评,强化学生的心理意识,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明白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10]
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决定着他们未来的身体素质状况。良好的身体素质不是靠说教来获得,而是要依靠每天坚持不懈的锻炼来保证。在大学这个需要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重要阶段,大学生要趁着青春年少,树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获得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