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农业农村局 刘红楸
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工具,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农机具的研发与推广使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地头等大事,从史前的耒耜(传说中炎帝时期使用的翻土农具)到古时的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三脚耧(西汉时期的播种机)、风车(汉代时期的机械灌溉设备),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驶出的东方红拖拉机,再到如今我国农机工业百花齐放,硕果累累,这一切都离不开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管理。
由于我国农机工业起步较晚,因而目前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依然不均衡、不全面,主要体现为:大宗粮食作物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然而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仍然面临着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状况。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经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适用于经济作物的农机装备也正在得到快速的发展,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将不再是梦想。
在传统印象中,农机装备一直以“傻、大、笨、粗”的形象出现,不过,这些已经成为了历史。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智能农机装备已然成为了农机化新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农业生产主要在广大农村,务农人员年龄普遍较高,年轻劳力严重不足,这就存在着农村农业劳动力短缺与机械化水平低的矛盾。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新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普遍较弱,需要学习的时间较长,而新技术的培训指导工作通常范围较广,培训时间十分紧张,因此,农机培训指导工作仍需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完善。
目前,农机科技发展迅速,农机新技术每年都在更新,促进我国农机工业整体发展但也增加了农民群体的负担。加之近些年市场的恶性竞争,农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一方面农民群众对农机新技术有了抗拒心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机新技术的培训推广工作难度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时,仍然需要进一步掌握已经推广过的农机技术,进而阻碍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由于信息不流通等各种因素,虽然农民群众有着强烈的机械化需求,但苦于无路无门;而农机研发生产企业有着适用先进的机械而没有有效地宣传推广平台。再加上目前我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匮乏且部分不具备推广工作能力,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掌握现代农业机械推广新技术,严重加剧了问题,
1950 年我国施行了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了我国农业主流的经营模式,在一定时期这种制度为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大地块分散成一家一户小地块,其一不具备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基础条件,其二,农民并不能依靠土地获取利润来满足机械化需求,在新时期,这种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实际行动者,是农机新技术推广管理工作的基础服务对象,因此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于今后农业的快速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政府应当积极与各农业类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合作,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广大农民进行专业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
加强对基层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农机推广人员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在部门内部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奖惩制度以及管理机制。且在日常工作中,为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农机新技术推广业务,部门还应定期召开培训会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多举办一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在特殊时期举办有针对性的农机地头展活动,让农民群众对农机新技术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从而打消农民的顾虑,提高农机推广的工作效率。
农机推广管理不只是体现了现有的农机技术的推广,还应该时刻关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动态,与各大科研部门建立成熟的联系,建立集科研、推广、服务于一体的交流平台,做到信息实时流通,可时刻根据农民和农业的实际生产需求研发合适的新产品与新技术,提高农机设备的适用性,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机装备在农业的运动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但是,农机新技术的推广与管理仍然任重而道远,要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推广管理部门的建设、加强与科研部门的信息联动为抓手,各部门共同努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