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对于师范类高校而言,书法显得特别重要,全国各个师范院校都十分重视。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和深入,书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全国许多师范、高职院校及中小学校已将写好规范字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许多师范院校已将原来开设的书法选修课改为了必修课,并将书法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1]。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大中小学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操作熟练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写一手漂亮潇洒的三字(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这些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2]。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书法教育无疑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途径。虽然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师范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早已认识到了书法的重要性,然而,高校师范类专业的书法教学如何开展,从理论上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形成强大的书法教育理论支撑,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往往“是各自为政”[3]的,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教学的效果也难说良好。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高校的师范类专业必须要走出一条适合于自身特点的道路,其关键就在于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那些特定的系统性教学理论的应用化、程序化和操作化,实质上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理论的应用形态,是一种应用化的具有特定程序、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的教学理论。”[4]在高校的师范类专业,教学模式必须依据现实情况来制定。
高校师范类专业的书法教学其教学模式面对的是从高中初进大学,且书法基础普遍较差的一年级新生,这就决定了其模式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下,师范类高校书法教学过程应该遵循以下的模式。
汉字书法体式多种多样,历史上的正式书体就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还有行书、草书等辅助字体。书法体式的选择正是书法学习的前提,关系到学生书法习练的后续进程以及最终效果。对于高校师范类学生书法教学活动而言,培养的目标并非是专业的书法家,而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所以选择书法体式必须考虑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突出实用性的原则,毕竟“从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看,书法的实用性仍是我们艺术师范书法教学的着眼点”[5]。在这个问题上就必须纠正某些偏颇的做法。当前不少师范类高校书法教学选择隶书或者魏碑作为学生习练的基础字体,主要是因为两种体式(尤其是魏碑)相对“尚法”的唐代楷书而言成熟度不够,都很朴拙,随意性很大,不重细节,不太讲究笔画的规范性和结体的严谨性,难以从技法上评价好坏,反而很容易见到表面性的成果。2018 年在以某师范大学学生为例进行研究时发现:曾经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从隶书入手,往往只需要训练大约两个月后就可以参加书法展览了,一般的参观者看了还都觉得水平很不错,有艺术美感,还难以从技巧上进行批评。但是这样的选体是急功近利、缺乏远见的,因为这两种体式的横向笔画多为弯曲线,不是直线条,书写缺乏速度,无法适应具体的教学中板书的要求,比起正规的楷书来也缺乏美感。而且该师范大学在教学实习中的学生也反映这两种字体完全无法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中。比较而言,既有艺术性而又真正符合中小学的实用字体实际上只有楷书,因为“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自此入手是学习行书及其它一切书体最稳最快的途径”[6]。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对书法体式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以实用为原则进行限制,只能选择楷书特别是规范性最好的唐代楷书来进行教学。
唐代楷书成就最高的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大家,三大家各有特点:欧阳询楷书用笔刚劲瘦硬,笔画规矩、圆润、含蓄,结体开朗爽健,险峻严谨;颜真卿的楷书结体厚重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刚健,气势庄严雄浑;柳公权楷书均衡舒展,点画爽利整齐,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这三大家的楷书体式都经过了当时人的审美选择,又经受了一千余年的历史考验,法度森严,且有章可循,相对容易练成书法规矩,完全可以作为书法入门的选择体式。就学生而言,只要个人感兴趣,自由选择三大家的任何一家都可以通过刻苦习练获得成功,因此这个方面就无须做特别严格的限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自身条件择善而从。
现在的大学中,以班级授课制为特点的现代书法教学早已经取代了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师徒式手把手的传授的书法教学模式,所以“课堂是学习书法的最直接场景”[7]。但是,作为艺术教育,书法在高校非美术和书法艺术专业中,仍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班级教学。首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书法基础普遍太差。就调查来看,在2010 年“我国书法教育的现状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已经糟到了不能再糟的地步”[8]。虽然早在2002 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就已经对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书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提出了要求[9],小学的老师们也都认为书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10],但是实际上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开展并不普及,效果非常不好”[11]。师范类的学生应该有一手好的书法技能,而实际上“师范院校学生的书写水平大都不佳,有的甚至低下,这远远适应不了今后的职业需要”[12]。结合一些具体院校的师范类专业2018 年的调研情况来看,学生书法水平很低的状态依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观。由于应试教育中书法并不是考试内容,虽然有学者呼吁“把中小学书法教学纳入考试”[13],但实际这样还做不到,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是不重视书法,几乎没有系统练习过书法,严重缺乏书法的基本功。而到了中学阶段,要应对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根本就没有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去练字。进入大学后,每个班都有超过90%的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书法常识,甚至连毛笔的执笔方法都没有掌握好。这就给高等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提出了书法“补课”的现实问题。
书法的教学是非常典型的技能培训课,特别讲究因材施教,同时还特别强调教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在学生普遍基础比较差必须要进行“补课”的情况下,书法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14]教师必须要不断地重复演示、启发和指导,不断地去纠正学生的错误书写行为,这致使同样数量的学生所需教师数比其他普通专业高得多。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书法课程必须是小班制,师生之比必须保持在1:30 以下,也即在每50 分钟的固定教学时段内,一个老师讲授、演示大约15 分钟,然后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学生数量必须在30 个以内,才可以照顾到全班所有的同学,一旦班级过大,人数超过了40,教师精力有限,课堂掌控能力降低,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而班级规模超过50 人,就根本没有教学效果可言了。所以采用小班化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书法是实践性、技法性很强的学科,仅仅凭借讲解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注定效果不佳。因为讲解技法花费时间很长,同时还有些特殊的技法问题根本无法用言语解释清楚,尤其在书写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个具体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法都包含着极其细微复杂的艺术技巧,都需要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反复练习、体悟后才会展示出来效果。有鉴于此,书法课教师必须使用讲解、示范、督练相结合的办法,促使学生对书法技法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并加深理解。教师在练习中的示范包括对全班所有同学的示范和对具体学生个体的示范。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黑板上或利用多媒体手段讲解后示范;对具体的学生个体,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这样,每一节书法课,一般来说对全班的讲解、示范只能控制在约15 分钟内,而其余30 分钟左右的时间都必须是监督、指导每一个学生进行一遍遍练习,以期尽快让学生尽可能透彻地掌握书法技巧,习惯成自然。《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载:“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15]其实就已经指出了书法练习的长期性与持续性。虽然现在这样做很难,但每一次课后,还必须布置相应的作业练习,要求学生每天都抽时间保质保量做练习,就能防止出现连续几天不练习导致的手“回生”问题。
临帖非常重要。“书法家要想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必须在从创作到临摹上狠下功夫。”[16]对于书法教师和初学书法的大学生而言,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急功近利,过度相信“字无百日功”的说法,急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看到练习的效果。可是书法艺术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陶冶,一般在短时间(至少半年)内是难以见到成效的。因此,在一开始练习书法进行临帖的时候,教师必须把握这样一个原则:至少在3 个月的练习期内以对临为主、背临为辅。所谓“对临”,即面对着前人的书法作品,严格依据作品的笔画、章法认真照样画写下来,观察作品的用笔、结构等内容,如用笔中提按、方圆、轻重、粗细、疾迟等细节,结构中的重心、主次、避让、揖让、穿插等细节,还包括章法、行气、整体布局、款识钤印等特点。这个过程就是被“法帖”之“法”(也即规则、规范)不断改造和规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个人原有的可能不正确的书写习惯,不断试错又不断纠错的过程,是按照法帖的艺术审美规范进行改造的过程。因此对初学书法者而言,对临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打好这个基本功,才可以改变个人养成了十几年的书写习惯,改掉书写中的毛病,发现书法美的基本特征并加以展现。对临过程中,师范类大学生务必在用笔方面细心体会,反复临习,直到写像为止。只有对临的基础扎实了,才可以进入背临阶段。所谓“背临”,就是完全不看字帖,凭着记忆按照对临时形成的印象来临写,这是要求很高的阶段,也是初习书法难度最大的一环。它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原帖技法与风格的较好方法,同时还能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字帖进行更为深入的观察,并加深理解,有助于巩固记忆和掌握字帖特征,为将来进行自由的创作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决不能在对临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直接跃进到背临的阶段,否则必然会事倍功半。
课堂教学有其优势,也有局限性。通常师范类高校书法教学模式还是依据应试教育的方式来展开的。这个模式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行动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完成,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必须要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课堂教学秩序,不能互相干扰,因此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切磋非常少,往往容易形成“独学”状况,《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种“独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也难得到有效激发,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书法课仅仅开设一个学期,一般为实际完成16 周32 课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按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习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和粉笔书法,同时还要掌握住楷书的用笔方法、章法布局,熟悉书法的基础理论和书法鉴赏方法,可以欣赏书法艺术之美,并且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如此纷繁复杂的内容,用一个学期课堂教学掌握起来显然有很大困难。而且学期结束后,老师也就很难再继续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书法指导工作了。而组织课外的书法兴趣小组则可以比较好地弥补这种缺陷。书法兴趣小组能够让爱好书法的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在指导老师辅助下比较自由轻松地练习书法,这样就给爱好书法的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而言比较良好、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书法兴趣小组的活动,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切磋,使其书法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书法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由于学生彼此之间年龄相仿,关系较为亲密和谐,兴趣接近,各方面沟通比较容易,书法技法的进步非常明显,成效显著,与课堂教学可谓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所有师范生其培养目标都是成为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都将承担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对于他们而言,“三笔字”都是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基本功。目前全国高校师范类专业的书法教学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教材和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缺少高质量的师资,等等。而主要的问题还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可以共同遵循的教学模式,各个高校书法教师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各行其是,教学过程显得比较随意,不够规范。而书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的要求和难度都非常高,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师范类高校书法教学能够尽快走上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