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重大意义研究
——基于公平正义视角

2020-01-08 18:02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历史性公平正义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公平正义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标准,内在包涵了公正、正义以及平等等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亚里士多德在世界上第一部伦理学著作中直言道:“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恶。”[1]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如真理之于思想体系意义。”[2]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推动我国扶贫减贫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 年底绝对贫困将在中国全面消除,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极少数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会由低保等保障政策兜底。这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不仅成为切实保障人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力见证,也构成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及其真实性的形象表达。

一、中国绝对贫困问题解决的理论意义

(一)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在现代国家大都由政党领导背景下,公平正义的彰显和落实,关键在执政党的性质,最终体现在执政理念上,并受执政理念直接影响。简单地说,现代国家要实现公平正义,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至关重要,如果执政党奉行和坚守公平正义,其领导下政府践诺公平正义,尤其是通过再分配,即在效率与公平关系处置上更加侧重公平,最终公平正义是可以实现的。建国初期,我国在效率与公平上走过一段弯路,甚至不顾效率和违背规律搞平均主义,公平正义并没有实现,反而造成普遍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发展生产力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为主要任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坚持把经济蛋糕做大,而非在较低生产力水平基础上靠平均分配解决贫困问题。事实证明,在生产力比较落后情况下,更加注重生产效率——突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而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但随之而来的两级分化问题日益严重,分配正义问题凸显。

经济增长被作为提高国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仅有增长是不够的,还要考量整体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包括权利公平正义(平等享有权利)、程序公平正义(平等拥有机会)和实质公平正义(整体差距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了解决两级分化问题,尤其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做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诸如方向上,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操作上,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和金融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力度,推动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开启“万企帮万村”和产业联动农企合作扶贫新模式;包括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等等,其目的和用意是着眼于权利公平正义,通过再分配方式消除绝对贫困,为实现程序公平正义和实质公平正义奠定基础。可以说,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过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过程,通过脱贫攻坚的胜利——消除绝对贫困,让全世界看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理念,也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注重实践行动、说到做到的政治宣言。

(二)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内涵

在传统公平正义观念中,人们常常把国家和政府理解为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代表,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公平正义被简单地认为“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或者说“使大多数人满意”。时至今天,许多公民和专家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中国,好政府、好政策与不好的政府和政策之间的差别,就是看其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多寡,特别是在衡量基层地方政府治理的好坏上,人民群众评判的标准或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解为代表大多数人或相对多数人利益,具体实践中往往被异化为简单的统计学问题,比如地方拆迁遇到争议或存在纠纷,地方政府一般通过多数表决来彰显自身公平性和正义性,对少数异议家庭或个人冠以有贬义色彩的“钉子户”来进行或明或暗施压,来达到政府目的或者维护多数人利益。包括在理论界,也少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实质上这种思想是边沁“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理论翻版,其思想精义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按照一个人计算,多数人的幸福加在一起的总和一定大于少数人的幸福,基于大多数人的最大限度的制度安排便是公平正义的。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的幸福一定优于大多数人的痛苦,使大多数人实现幸福一定优于使大多数人饱尝痛苦。表面上看,这代表一种比较先进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但简单地用多数或相对多数来衡量公平正义是不够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没有理由把多数人幸福建立在少数人痛苦之上,而且这种建立也不会持久。一个公正社会,不会承认任何社会成员和团体利益的优先性。从现代政治学角度讲,无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利益,理应得到切实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任何历史时期,绝对贫困人口基数都很大,但相对于当时总量来说,仍是“相对少数”或“属少部分”,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尤其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绝对贫困这一少部分人的利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仅宣示了中国脱贫事业不达目的绝不收兵,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广泛性,即代表了除敌对分子之外所有人利益,更在理论上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内涵。概言之,历届党的领导集体不懈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使绝对贫困人口大幅缩减,直至2020 年底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用实际行动和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中国对“少部分人”利益的重视,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内涵。

(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恰好处于失业高峰期,亦是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的特殊历史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无产阶级形成贫困的制度根源以及阶层本质做出了精辟分析,指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消灭雇佣剥削制度,这一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对贫困问题最深刻的理论剖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于表现形态、制度决定以及技术基础三大层面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内在科学逻辑体系。恩格斯则指出,无产阶级贫困具有阶级性,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弊病所致,推翻该制度成为无产阶级反贫困的重要一环。从阶级间公平正义角度讲,马恩关于贫困理论阐述是揭示资产阶级剥削罪恶和无产阶级受压迫根源最权威的理论学说,是实现劳苦大众自由解放过上幸福生活和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新社会的行动指南。但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形成,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局限性,尤其对社会主义国家贫困理论的形成和贫困治理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贫困理论探索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建国以后,在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基础上,中国拉开了有效治理贫困的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解决影响阶层间公平正义最大障碍——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主要是创设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内涵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国家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对扶贫开发的领导,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开发式扶贫与综合保障扶贫并重,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3]中国经验,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创新取向,二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三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四是始终坚持加强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五是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和发展农业优先,六是始终坚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七是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3]概言之,建国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发展。

二、中国绝对贫困问题解决的现实意义

(一)宣示了中国扶贫减贫成就

据2018 年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 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约97.5%,以乡村户籍人口作为总体推算,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 亿人。”[4]同时,城市受战争创伤影响,生产萧条和恢复艰难,也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可见,当时新中国贫困基数之大和贫困程度之深前所未有。面对这种情况,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中国扶贫减贫大致历经五大阶段:1978—1985 年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86—1993 年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阶段,1994—2000 年有针对性扶贫攻坚阶段,2001—2012 年综合扶贫开发阶段,2013 年至今新时代精准扶贫开发阶段。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共产党人一棒接一棒,“到2017 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1%,贫困人口规模为3046 万人。从1978 年到2017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 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 个百分点。”[4]可以说,中国扶贫事业在一步步艰难中前行,在向着摆脱绝对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持续发力,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按现行贫困标准,2013 年至2017 年中国农村减贫人数分别为1650 万人、1232 万人、1442 万人、1240 万人、1289 万人,不仅每年减贫人数均在1000 万以上,而且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脱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五年来,农村累计减贫6853 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年均减贫1370 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 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 年末的3.1%,其中有17 个省份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3%以下。”[4]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 美元(约合12.3 元人民币) 的国际贫困标准及世界银行发布数据,中国贫困人口从1981 年末的8.78 亿人减少到2013 年末的2511 万人,累计减少8.53 亿人,减贫人口占全球减贫总规模的七成以上;中国贫困发生率从1981 年末的88.3%下降至2013 年末的1.9%,累计下降了86.4 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7 个百分点,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从42.3%下降到10.9%,累计下降31.4 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0 个百分点,中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贫困发生率也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是最急迫最大的公平正义,与其说中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如说是中国公平正义取得了重大进步。

(二)预示着一个旧的时代结束

2018 年9 月27 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国庆70 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发布会上指出:“全国832 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436 个。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经过2020 年一年的努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5]

绝对贫困对应的贫困线,是根据最低营养需求折算成货币计算出来的,它是一种兜底性的生存界限。数据显示,2013—2018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 多万人,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 万以上。“一方面,这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巨大投入,有统计显示,1979 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拨付的扶贫基金,从1986 到2016年增长了35 倍;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基层扶贫工作者的筚路蓝缕。到今年,牺牲在扶贫岗位上的一共有770 多人。”[6]中国减贫人口最多,减贫速度最快,已成为世界消除贫困主要贡献者。到2020 年底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贫困人口众多和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这个旧时代结束,至少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意味着一个过分强调绝对公平正义而未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时代结束。到2020 年底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标志着曾经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期待尽快实现大跃进式共同富裕,最终却造成普遍贫困,反而未能解决好绝对贫困问题,这样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其二,宣告了曾经怀疑发展中国家能否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时代结束。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仅宣告发展中国家“完全有能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也为世界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中国模式,从而极大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本国绝对贫困问题的信心,从长远来说,也有助于公平的国际新秩序形成。其三,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但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它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告别,接下来,我们将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对于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是一件更为复杂的任务,因为相对贫困和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收入分配体系紧密相关,而且绝对贫困消除后,民众对贫困的定义将逐渐改写,不再仅仅关心是否吃得饱、穿的暖,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各项权利等将成为一种新的诉求,这都是实现新时代社会公平正义绕不开的挑战。

(三)彰显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正

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症结、或者说大多数的社会重大事件或群体矛盾爆发的导火索,都在于公正缺失或丧失公正所致,受中国巨变中不变的国情——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社会公正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而且集中表现在最基础的物质层面。简单地说,一方面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富豪,过着光鲜体面生活和进行着高档享受;另一方面中国还有几千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吃喝穿用都无法满足,生存权都无法保障。相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处于小康水平,虽然绝对贫困人口和处于金子塔人群都属于相对少数,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极易造成贫困群体社会剥夺感上升,甚至引发整个社会对公平公正怀疑,诸如中国仇官仇富现象普遍化,就是一个很好例证。需要指出,中国贫富悬殊尤其两级分化加剧,不仅不利于社会阶层间和谐共处,也使社会主义社会本有的公正无法彰显,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性和正当性无法体现。可以说,能否解决好绝对贫困问题已成为事关中国社会公正的头等大事,如不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就无法谈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更不能保障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公民起点公正或起点平等。

从理论上讲,起点公正或起点平等,包含公正的保证原则和公正的机会平等原则。“公正保证原则旨在通过对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求和基本尊严底线的确保,使社会成员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7]78“公正的机会平等原则旨在确保社会成员造就社会财富之前能有一个平等的机会。”[8]从社会公正角度讲,一个独立个体或自然人,只有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获得了生存权,才会成为社会化的人,进而拥有发展权,否则一个连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的人,不可能有尊严和实现自我发展。因而,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国家应依据尊重人权与公平公正原则向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这种保障并非出自社会同情,而是受惠者应当享受的权利与尊严使然。时至今天,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对彰显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至少可以发挥以下作用:其一,维护了贫困者合法权益,使其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温暖;其二,缩小利益差别,抑制中国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拉大;其三,缓解利益矛盾,防止阶层间利益差别或差距产生的不和谐或处于冲突状态;其四,通过对社会利益再分配干预,达到社会整体平衡或大体平衡。概言之,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迈出了一大步,也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正。

三、中国绝对贫困问题解决的长远意义

(一)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个人权利是个体手中的政治护身符,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权利中最重要的显然是平等权利,这是个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社会实践的成员所拥有的最基本的道义权利。”[7]149尽管在实践中对于平等有许多特殊的情境,需要一一进行考量,但从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一康德原则出发,人在人格和道义上的平等却是天经地义的,非功利的权衡所能动摇。自然权利的提倡者,还反复论证了权利的普遍道义特性,将之与人的尊严、自尊联系起来,认为权利是一种根本性的道义产物,因为权利使人作为自尊的人站起来。“用眼睛正视他人,以根本性的方式看待人们之间的平等。把自己当作权利的持有者,这不是不应有的骄傲,而是恰如其分的自豪,具有这种最低程度的自尊,对于热爱并尊重他人也是必要的。”[9]可见,平等作为人自然权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最基本的道义权利,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需要指出,平等权利实现,不仅是公平正义的一部分,也依赖于公平正义的实现。

事实上,联合国成立之初便在1948 年12月10 日的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每个人都有实现与其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和福利相适应的生活水准的权利,这些包括食品、衣饰、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诚然,食品、衣饰、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等,是每个社会个体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个人的平等权利才算是得到真正彰显。生存权是人的最基本权利,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保障,如果连基本生存都无法实现,其他权利也无从谈起。因此,对于绝对贫困问题,中国正依据人权原则与社会公正原则向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这种保障并非出自于社会同情,而是受惠者应当享受的权利与尊严使然,这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中国人权保障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平等权利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让困扰中国几千年的贫困一去不复返,使所有国民步入一个相对平等的时代、一个权利实现时代和一个都能全面发展的时代。

(二)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讨论中,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和谐社会主要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一个人际关系的和谐,归根结底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能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应该指出,社会分层和社会成员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每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前,受极端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影响,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经济方面差别不明显,但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别和不平等,只不过这种不平等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而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 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从中低收入国家晋升为中高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贫富悬殊、官员腐败、道德失序、区域失衡等等。可以说,经济发展而政治变革滞后以及社会治理水平低效造成的不公正,衍生出的各种矛盾全面凸显,各种问题加速演变和骤然升级,并日益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不加以纠正或及时解决,极有可能引发大的社会动荡,中断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贫困容易造成政治上矮子。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待贫困问题与和谐社会关系,不难发现:如果一个人处于经济上贫困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其个体的尊严和精神,也会影响其社会的地位和评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尚物大潮下,经济上绝对贫困对个体影响更为复杂,呈现多维度、深远性和严重化趋向。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让近14 亿国民在最基本和必要的物质层面上,实现了大体平等,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问题,也有利于修复因贫困造成的社会撕裂和不稳定,助推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重塑,使社会整个系统都和谐平衡,实现社会和谐与贫困治理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公平正义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实现了公平正义,社会不仅是和谐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同时,公民公平正义感与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连,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结构是公平的正义的,加之中国改革不断满足国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使社会成员更加认同社会主义社会,并自觉地维护它,这必然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创造条件。

(三)为执政党的长期执政提供可能

翻阅整个人类发展史不难发现,社会的纷争和生产力破坏大多是社会不公所致,尤其是统治阶级不良统治,造成民众生存都无法保障,进而引发民众的强烈反弹,最终造成统治秩序混乱与颠覆。具体到中国历史,王朝更替与统治政权更迭,表面上看是官逼民反造成的,追根溯源在于广大民众贫困所致,为活下去和求得生存,被逼走上造反历史舞台。如今,政党成为执政主角,不管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苏东剧变告诉我们,即使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但如果广大民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特别是公平正义遭到破坏,使贫富悬殊分化严重、形成特权权力阶层等等,必然造成执政党丧失民心,进而丢掉执政地位。相反,西方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由于多数民众生活处于较高水平,公平正义基本得到保障,从而使资产阶级统治比较稳定,虽然执政党定期或不定期轮替,但政党性质没有改变,都是资产阶级统治或为资产阶级服务。可见,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实现最基础物质层面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安居乐业,成为了执政党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销声匿迹,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引起骚乱原因也很多,比如临时天灾、突发事故、处理不当等,但从根本上来讲,所谓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人们对社会不公或觉得无法得到公正解决,从而造成不满长期堆积的结果,但本质是民生问题,即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机会得不到保障,进而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凸显,通过完善和拓展公平正义来巩固政党合法性,维护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而解决好绝对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消灭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大隐患,即让广大贫困群众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和宗旨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执政党长期执政和保持合法性的根本密码。需要强调的是,发展到今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改变,绝对贫困依然是影响公平正义最大的问题。因此,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仅仅是民生民权问题,创造了一个中国扶贫史上奇迹;更重要是政党政权问题,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了可能。

四、中国绝对贫困问题解决的世界意义

(一)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0 多年前,中国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克服极端“平均主义”,使“一大二公”让位于市场营利,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效率效益迸发,也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很多人,包括国际社会,开始对社会主义中国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产生怀疑。换句话说,是对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实现政治宣传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渐进式和逐步性公平正义质疑。事实上,从邓小平开始到习近平时代,包括毛泽东时期,为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持续努力,除了大规模政府行动之外,也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以期实现共同富裕。中国脱贫攻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成效最佳的反贫困斗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围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合社会发力和进行多措并举,积极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各方面工作,以目前脱贫攻坚进度和效能计量,再经过2020 年一年的努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不仅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一次飞跃。

中国扶贫脱贫创造的世界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体来说: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将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直至习近平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一贯性和真实性,也对国内外有关“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质疑的一种有力回击。其二,在人类发展史上,一个追求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从未中断,但在长达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将其付诸实践只有社会主义中国,尤其在过去6 年多时间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施大规模、针对性和精准化的脱贫攻坚战略,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三,面对困扰人类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正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当家做主的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等综合作用下,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社会主义中国以巨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脱贫取得的成绩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代表人类进步方向,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0]概言之,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与社会主义这个前提紧密相连,准确说没有社会主义加持,中国最终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无法想象的。

(二)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优势

自建国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奇迹,更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优势。这种国家优势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汶川大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举办、上海世博会成功等等,面对突发灾难、严峻挑战和重要国事,中国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高效决策、快速执行、保障到位等创造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等,更是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同时,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形成众志成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更是任何时代无法超越的,包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传统、“爱小家更爱国家”的家国情怀以及“国家好人民才能真正好”的国民信仰等等,中国体制、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传统和中国情怀等,汇聚成“中国优势”,这是一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磅礴力量。

建国伊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咬定脱贫目标,不断推动扶贫脱贫战略和实践向前发展。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从而确立了开发式的扶贫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了两个中长期减贫规划,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区域开发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战略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了大扶贫工作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开发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概言之,为了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历届党和政府接力前行,发挥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优势,即党中央制定总体方略,中央及各级政府迅速行动,同时发动党、政、军、民、学,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治理贫困,以举国之力和凝聚全党意志来与贫困作斗争。事实证明,这对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反过来,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优势。

(三)为世界脱贫事业提供了一种范式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70)中进行了系统阐述,其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等构成一个整体;(3)范式可为科学研究提供可模仿的成功先例。具体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上,为了打赢这场不能输的反贫困之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扶贫经验和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位置,在过去6 年多时间里,对有效治理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化顶层设计、战略调整和政策创新,“治理理念由物质帮扶向志智双扶转变,治理视角由线性视角向多维视角转变,治理格局由政府统揽向协同发力转变,治理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治理路径由单一路径向系统布局转变”[11],中国治理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从而为世界脱贫事业提供了一种范式。

具体来说:其一,扶贫成就得到世界公认。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曾说:“中国的扶贫解决了8亿人口的贫困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比重从40%降到目前的不到10%,中国做出了绝大部分贡献。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1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扶贫工作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12]其二,减贫经验可供世界学习。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政策,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并精准破解实体经济在贫困地区经营的困难,以及广泛吸纳贫困群众参与,优化扶贫项目的利益分配,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将贫困群众的收益与自身努力紧密结合,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和现代法治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向贫困人群和偏远地区倾斜等等,形成了一个多向度集合发力整体。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所说,我们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其三,脱贫模式可供世界借鉴。中国脱贫模式主要包括五大块:以人民为中心“扶贫中国理念”、以精准为原则“扶贫中国方略”、扶志扶智结合“扶贫中国行动”、社会协同发力“扶贫中国格局”、多元路径布局“扶贫中国体系”等,以及一系列体制机制,比如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等,从而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成功模式。概言之,中国的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取得的成就、获得的经验和成功模式,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和良好的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历史性公平正义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肃然起敬——写在圣地延安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之后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网络舆情事件传播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
我党成立以来实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