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倩
(江西省景德镇市卫生学校 江西景德镇 333000)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生从课堂到临床实践的核心课程,静脉输液是临床抢救治疗患者常用举措,是卫校护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护理操作技能。由于技术操作步骤复杂,成为护生难以掌握的操作技能。静脉输液操作中从装药插管到排气拔针等系列过程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使护生快速掌握正确操作程序,提高患者满意度是卫校护理实践教学研究的重点。为使护生快速掌握静脉输液操作技术,需加大实践教学改革。
静脉输液治疗护士通过学习实践,成功通过输液护士资格认证考试,获得具有实施输液治疗所需技能的注册护士。21世纪后我国更加重视专科护士发展,目前我国专科护士在糖尿病等专科发展日趋成熟。静脉输液在医疗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卫校护生静脉输液技能培养研究存在不足,加强对护生静脉输液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培养研究尤为重要。
1940年前护士只能辅助医生进行静脉穿刺,波士顿医院首先建立新的护士职位,允许专科护士进行简单静脉输液职责。CNS在1954年首次提出,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培养CNS[1]。80年代后美国静脉输液专科化发展,1985年INCC进行首次专科资格认证考试。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静脉治疗护理委员会,静脉输液护士工作要求监测记录输液工具使用情况,进行颈动脉穿刺,我国专科护士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大部分省市将三甲医院作为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
目前,卫校护生静脉输液实践教学存在许多问题,研究改进护生静脉输液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卫校护生静脉输液传统教学方法是带教教师示教,影响对静脉输液技能的掌握。护生实施操作前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存在心理压力,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受到影响,导致降低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使护生快速掌握静脉输液操作技能,加强对护生实践技能训练,运用可视化仪器辅助静脉注射教学法,有利于提升护生基础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静脉输液是重要的基础护理技术,要求护生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操作技巧,通过岗前教育解决护生在工作中遇到的紧张慌乱心理,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确保病人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传统静脉输液教学法带有带教教师个人习惯,患者不愿让护生操作[2]。通过可视化静脉注射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学习兴趣,提升穿刺技术水平,解决一次穿刺不成功的问题。
静脉输液可视化教学利用红外摄像头拍摄部位,通过数字光学处理使影像投影到手臂上,让护生透过皮肤识别患者的静脉血管,可用于新生儿科等具有挑战性的临床环境。可视化静脉注射技术帮助护生观察血管有无变异等,避开静脉窦问题。引进血管深度设备技术,指导护生选择最佳进针角度,促进护生在临床护理中的自信心提高,使护生在操作中掌握静脉输液操作要求。实践教学中成立可视化静脉注射教学小组,选拔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指导,带教教师要熟练掌握可视化血管影像设备穿刺技术。带教教师针对护生当日穿刺情况点评,护生通过案例汇报,同学讨论等完成静脉注射汇总[3]。
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是静脉输液的关键,进针角度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通常15°进行静脉穿刺,静脉穿刺40°进针,可减轻局部疼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采取班前教育指导结合常规代缴方式,护生入科后要跟随带教教师观察熟悉环境,总结静脉输液经验,进行实物模拟演练。药物用注射器抽取后注入液体瓶内,输液瓶倒挂时瓶内压力大于外界,在装药时有无注入液体后要回抽空气,避免药物浪费。在排气中使输液管莫非式滴管以下3/4段进入空气,把空气挤入莫非式管内。如有气泡用手指轻弹排除空气[4]。
输液管剪断必须插入瓶内,外面空气从输液尖端进入输液管会造成空气栓塞。选择血管要遵循先远后进,先上肢后下肢的原则。静脉穿刺首先打止血针距离穿刺部位8-10cm以上,穿刺时左手固定好血管,见血后针头顺血管行走前进。静脉穿刺后固定针头,不要将管向上弯曲固定,避免输液中患者热敷等压折针管。拔针时打开胶贴,一手快速拔出针头,防止划破血管。为患者续点时准备输液瓶口向上,拔出输液管后尖端向下插入药瓶内,瓶内有多余空气顺排气管排出,把输液瓶倒挂在输液架。如未按规范操作,倒挂后药物顺排气管快速外流,要将排气管折起来。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医护操作,这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护士应该掌握的技能。对于卫校护生来讲,只有充分利用相关理论知识,遵循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才能够让课堂效果得到最佳的体现。在注重培养静脉输液动手能力的同时,应使护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明确未来工作的责任,从实际出发,让卫校护生的静脉输液动手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