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家,郑凯,曲延英,孙国清,陈琴,邓晓娟
(1.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830052;2.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
棉花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棉花种植区域划分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 西北内陆棉区地域辽阔,植棉区面积占据全国首位, 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全年日照可达2 550~3 500 h,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平均15 ℃左右,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而有着悠久的棉花种植历史。 河西走廊气候干燥,积温较少,生育期偏短,适宜种植早熟棉[1],并且棉花病虫害发生较轻,棉纤维色泽白,纤维长度、强度和马克隆值较好,其生产的原棉适合纺高支纱,是优质棉生产基地。
新农大棉4 号是新疆农业大学于2003 年以新疆农业大学特早熟、 大铃丰产、 抗病、 优质材料ND03-58 为母本,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新陆早25 号(原代号21285)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来。 2004 年在病田进行混选F2,2005 年在新疆对F3田间观察选择, 根据株型、结铃性和吐絮以及纤维品质情况,选择单株编号为050810 的品系;2006―2009 年经南繁北育,并在天然枯、黄萎重病田定向选择,最终在5 800 多个单株中选择出新农大棉4 号, 于2009 年底入选为抗病、早熟、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系。 2010―2012 年参加新疆农业大学棉花抗病品系比较试验,连续3 年表现突出。 2016―2017 年参加甘肃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2018 年参加甘肃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试验,2019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棉20190004)。
新农大棉4 号属特早熟陆地棉,生育期120 d。株型较紧凑、疏朗,田间通风透光性好。在河西走廊植棉区的表现为:茎秆粗壮多毛,株高78.8 cm,Ⅰ式或Ⅱ式果枝,第一果枝着生节位4.6。出苗后生长势强,进入生殖生长期长势稳健。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淡绿。 铃卵圆形,铃壳薄。 果枝数8.1,单株结铃6.9 个,铃重6.5 g。 衣分46.3%,霜前花率98.2%。
2016―2017 年甘肃省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10 点次平均,新农大棉4 号籽棉产量为5 062.5 kg·hm-2,比对照品种酒棉10 号减产1.3%;折合皮棉产量为2 352 kg·hm-2,比对照酒棉10 号增产11.0%。
2018 年甘肃省生产试验5 点平均,新农大棉4号籽棉、皮棉产量分别为5 365.5 kg·hm-2和2 532 kg·hm-2, 皮棉产量位居第1; 各点籽棉产量在5365.5 kg·hm-2~5947.5 kg·hm-2, 皮 棉 产 量 在2532 kg·hm-2~2793 kg·hm-2,比对照品种酒泉10号增产6.7%~9.3%。
2016―2017 年经甘肃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心取样,委托原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 年10 点次结果平均:新农大棉4 号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8 mm, 断裂比强度32.6 cN·tex-1,马克隆值3.82,反射率77.5%,伸长率6.8%,黄度7.3,纺纱均匀性指数166.5。
2016―2017 年酒泉市棉花试验站在棉花枯萎病、黄萎病自然病圃内种植鉴定,结果显示:新农大棉4 号的枯萎病病情指数3.6, 黄萎病病情指数28.5,属于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 抗病对照品种酒棉10 号2 年的枯萎病病情指数平均为1.3,黄萎病病情指数为13.9。
适于甘肃河西走廊及生态条件类似的植棉区种植。
适宜播种期为4 月10―20 日,抢时早播。
该品种属于较紧凑型品种,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适宜种植密度18 万~21 万株·hm-2。
全层施肥,施足底肥,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注重施用有机肥,科学使用叶面肥。 全生育期需施用纯氮277.5~345 kg·hm-2,施用纯磷105~120 kg·hm-2,施用纯钾60~75 kg·hm-2。 结合化学调控叶面喷施锌、硼、锰等微肥。
该品种出苗快,苗期生长势强,现蕾后生长稳健,果枝始节高度较高。须重点掌握好头水和停水时间,甘肃河西走廊棉区见花期灌头水为宜,以利于前期蹲苗,根系下扎,防止后期早衰。9 月上中旬停水。
于子叶展开时化控1~2 次, 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缩节胺用量为12~15 g·hm-2;现蕾前后根据生长情况进行轻控,缩节胺用量15~30 g·hm-2;初花至盛花期缩节胺用量45~60 g·hm-2,化调2 次;打顶后缩节胺用量为150 g·hm-2进行重控。
6 月初现蕾后打去果枝以下的营养枝,果枝以下保留2 个叶片。 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采取“一叶一心”法打顶。 单株留果枝9~10 个,同时抹去赘芽,7 月上中旬打顶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