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航,陈四维,钟文娟,陈正杰,戢沛城,蒋理,宛永露,石盛佳,毛正轩,杨泽湖,牟方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成都610300)
川杂棉41 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于2011 年冬季利用转基因抗虫、 核不育两用系GA70 作母本、丰产优质新品系RM78 作父本配制而成的杂交种。 母本GA70 是2007 年以转基因抗病虫核不育两用系GA18[1]为母本,与丰产新品系R194 进行杂交, 后代通过9 代的自交、兄妹交和纯化选择,于2011 年育成。 GA70 为核不育两用系,具有抗虫、适应性强、配合力高等特点,用其制种程序简化、用工少、种子生产成本低。父本RM78 是利用自育的丰产品系R193 为母本, 优质抗虫品系R200 为父本进行杂交,经8 代定向系统选育,于2011 年选育而成。 2012―2013 年参加株行比较试验,2014―2015 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2014 年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证书(生产应用)[农基安证字(2014)第146 号]。 2016―2017 年参加四川省棉花区试,2018 年参加四川省棉花生产试验,2020 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棉20200004。
2016―2017 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区试2 年结果平均,川杂棉41 生育期131 d,株高102.4 cm,果枝数13.0, 单株结铃27.1 个, 铃重7.2 g, 衣分40.3%,籽指11.5 g。 植株塔形,叶片中等大小,茎秆较粗壮、茸毛中等,铃卵圆形,结铃性强。
四川省区试2 年结果平均, 川杂棉41 籽棉产量3 815.1 kg·hm-2、 皮棉产量1 530.8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川杂13[2]增产9.85%、12.56%,增产极显著。 2018 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中,川杂棉41 平均籽棉产量4 294.6 kg·hm-2、 皮棉产量1 796 kg·hm-2, 分别比对照川杂13 增产13.27%、12.15%,增产极显著。
2016―2017 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区试统一取样送至原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 校准),2 年结果平均,川杂棉41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87 mm,断裂比强度30.06 cN·tex-1,马克隆值4.58,整齐度86.47%,伸长率4.56%,纺纱均匀指数160.9,纤维品质较优。
2016―2017 年经四川省棉花新品种区试统一抗虫性鉴定2 年结果平均, 川杂棉41 蕾铃被害率为6.04%,蕾铃被害减退率为67.03%,抗棉铃虫;籽害率为4.55%,籽害减退率为74.26%,高抗红铃虫。
2016―2017 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区试统一在病圃接菌鉴定2 年结果平均, 川杂棉41 的枯萎病指8.13,属于抗枯萎病类型;黄萎病指33.34,属于耐黄萎病类型。
川杂棉41 适于在四川省植棉区种植。
四川棉区育苗移栽在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抢晴育苗,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移栽。 直播一般在4月中旬至5 月上旬,播深2~3cm。育苗移栽和直播均应在播种前选晴好天气晒种2~3 d,有利于棉花出苗。
推荐采用80 cm、100 cm 宽窄行种植模式。 根据土壤肥力合理密植, 中等肥力育苗移栽密度为25 000~37 000 株·hm-2;油(麦)后直播密度为54 000~60 000 株·hm-2。
前期施足底肥,配施氮、磷、钾肥和微肥。 盛蕾至初花期重施花铃肥,后期根据棉花田间长势进行追肥。
苗期以促长为主、中后期以控长为主。 施用缩节胺进行化控,掌握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打顶后应重施缩节胺[3]。适时中耕、除草、起垄培土;及时去除叶枝,抹赘芽、打顶、去旁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对盲蝽、斜纹夜蛾、棉蚜、红蜘蛛和棉铃虫等害虫做好监测,早发现、早防治,合理用药、绿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