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2020-01-08 16:36:05梅运军胡文云
科教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文明思政环境

梅运军 黄 岚 胡文云 刘 骏 胡 纯

(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23)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经济大繁荣、文化大发展与世界多极化相互交织渗透的时代产物。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应当建好课程思政体系,把好人才出口关。课程思政的作用不言而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的讲话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价值塑造作用及育人成效提出了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方案。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尽相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充分尊重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需要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思政设计到专业课具体思政元素的挖掘上下功夫,即顶层上精心组织设计,细节上充分挖掘。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受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及规律以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结合其它工程手段对受损生态进行修复的一门学科。[2]具体到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设置环境生态学这门课程而言,课程设置的目的从知识层面上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利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结合其他学科对受损生态进行恢复与重建;从情感层面上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公民自觉的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建设和维护生态文明家园。因此,无论从环境生态学学科研究的任务还是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建设目标都与我国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吻合,具有课程思政教学的独特优势。本文将从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价值发掘、课堂教学组织设计及课程教师自身修养提升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环境生态学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价值发掘

(1)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引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不同的论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即“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将此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又先后提出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报告明确提出了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环境生态学课程从知识体系上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课程,在理论、方法上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智力支撑的作用;在课程思政中环境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宣讲的“前沿阵地”,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协调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出发点也是环境生态学课程永恒的追求。

(2)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中培养环境专业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环境生态学学科从产生、发展到逐步的壮大就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担当。如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上世纪70 年代深刻体会到农药在美国广泛使用给生态带来的巨大灾难后撰写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该书的出版引起了美国社会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一场持久的激烈论战,为世界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是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丹尼斯.米都斯于1972 年编著并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书中对人类社会传统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引起了人们对资源与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马世骏先生作为我国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的奠基人,开创了中国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先河。这些生态学领域的奠基之人,正是源于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将自己的追求融入到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之中。作为环境专业的当代大学生应更加自觉担当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体现个人价值。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部分环境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兴趣不浓,思想摇摆不定,在价值观上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部分学生把追求高收入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种种迹象表明本专业部分学生不仅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思想素养、道德情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国家对人才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正因如此,加强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3)在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中促成学生思辨能力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逐步产生和显现的。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直至当今的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在原始文明中,人们依靠集体的力量采集野果和渔猎,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进入农业文明后,由于人口大幅增加,简单的野果采集和围捕狩猎已经不能满足生存的需求,人们开垦农田,驯养牲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也就是在此时,人们开始对生态的破坏,对资源的占有;到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愈演愈烈,对资源也开始了掠夺性的开发,此时,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环保大事件,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烟雾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等;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和本世纪初,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环保问题,开始了对环境的抢救性恢复,我国此时提出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从世界环境问题的产生来看,它就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进步、环保意识的提高而逐步得以好转;把我国现存的环境问题放在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时间轴上,显然它是一种必然,只不过我国环境问题出现的高峰期较发达国家有时间上的滞后,这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有关。因此,我们在看待整个环境问题时需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环境状况未来趋势;也需要用思辨的态度正确对待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而且,就目前来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问题、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在调结构促减排方面为世界作出了表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体现了大国的担当精神。

2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精细设计,精心实施

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二者教学体系不同,组织实施也不同。思政课程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完善的培养方案和可循的教学设计。思政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思政教材理论为载体。而课程思政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思政体系,完全通过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思政元素的把控,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即使这样也不能说课程思政毫无章法、教无定法;在课程思政中也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创新的教学方式,为此需要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精细设计、精心实施。[3]具体到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在课程教学前要撰写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具体课程教学大纲和可实施的教学方案。环境生态学课程理论教学目标是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生态理论、方法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的课程思政大体目标是在环境生态学的课堂上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职业发展观。在教学实施方案中做到课程理论与思政教学高度契合,具体就是将思政元素完美地融入到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中,不留痕迹。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问题导入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和思考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做到润物无声。[4]

3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传授过程,应是“教”与“育” 的完美融合,做到对受教者知识授予、灵魂塑造才是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新时期,课程思政教育的出现对教育者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言传身教的思政素养是做好新时期好教师的必备技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政会议上对当前教育的职责给予了明确的指示:教育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三全” 育人新模式。习总书记对新时期好教师标准与新时期教师的教师职责和行为准则也进行了规范,提出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及教师在教书育人路上要做好“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行为准则。“四有”好教师是对教师自身素养、核心品质的规范要求,“四有”好教师是学校办学的“利器”;“四个引路人”是新时期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每一位教师努力实践的方向;“四个相统一”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过程的行为规范和指引。作为环境生态学的专任教师,要努力实践“四有” 好教师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不仅在专业上要不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掌握前沿的科技动态,熟知环保行业的规范和国家的环保战略,更要学习课程思政的精髓,挖掘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通过“隐性思政”的形式传递、影响学生。在此,高校也有职责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关心教师个人成长,关注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从讲好课程思政的角度上高校必须重视对教师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学习,提升专任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5]如此,通过教师的自觉行为和高校的正确引导,将会促使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4 总结

课程思政是贯彻新时期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具体做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办学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创造性的提出了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理论。目前,课程思政教育还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各种理论、实践形式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够完善,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文明思政环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