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优质、高效、现代化的都市奶牛业
——上海奶牛业70年回顾

2020-01-08 07:15王光文
中国奶牛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奶牛场奶牛牛奶

王光文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上海 201101)

1 产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上海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奶牛业的恢复与发展(1949-1957年)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共有由中外商人经营的牧场131家。市区饲养奶牛4880头,其中成乳牛3026头,成乳牛平均单产1 999kg,年产生乳6 052t。解放后,奶牛养殖数量逐年增加。1957年全市共饲养奶牛牛养数量逐头,其中成乳牛8060头,平均单产2 328kg,年总产奶量18 765t,分别是1949年的2.67倍、2.67倍、1.16倍、3.10倍。

1956年1月23日,上海市牛奶公司成立,共管辖6家国营奶牛场,1个营业所以及7家公私合营牧场,共存栏奶牛7805头(占全市奶牛总数的76.5%),其中成乳牛4671头。当年全市共生产牛奶16 878t。

1.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海奶牛业(1958-1977年)

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上海市先后扩建、新建多个牧场。1958年,占地375亩、饲养2000余头,号称远东规模第一的第七牧场建成投产,随后第九牧场于1960年投产。60年代形成了由上海市牛奶公司统一管辖的10家规模奶牛场。1960年牛奶公司存栏奶牛11267头,占全市的60%。

在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上海奶牛业发展也受挫,奶牛存栏数逐年减少,平均单产急剧下跌。1960年上海市牛奶公司将饲养于市区的3500头奶牛分别下放到郊区牧场。另外560头奶牛迁往崇明县境内的农场内。由于饲料缺乏、营养不足等原因,全市奶牛存栏数从1959年的19300头逐年减少,1960、1961年分别为18850、18400头;1959、1960和1961年全市奶牛平均单产分别下跌至2 126kg、1 816kg和1 355kg。全市奶牛总产奶量1959年为25 438t,1960、1961年分别减产至21 218t、154 580t。

在国家“调整经济”方针的指引下,全市奶牛存栏数在1965年才止跌回升至16361头,总产奶量32 819t。1965年牛奶公司成乳牛的单产超过 5000kg。

1966-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上海奶牛业呈起伏徘徊之势,但未遭受严重破坏,并有缓慢增长。1976年后上海奶业总体呈上升趋势。

表11949-1977年上海奶牛生产基本资料情况

1966年上海奶牛存栏17322头,1967-1976年间有三次小幅波动,1976年达20788头,十年增长20%。1977年奶牛存栏为21446头。1966年全市成乳牛的平均单产为3 023kg,之后呈波浪起伏状,1973年降为低点2 771kg;1974-1977年间靠优化奶牛选种选配及饲养管理技术等措施,平均单产连年攀升,分别为2 883kg、3 443kg、3 954kg、4 292kg。全市年总奶产量1966年为32 468t,之后呈波浪起伏状,1973年为34 462t,1974年后连续5年增长,1977年达59 449t。1949-1977年上海奶牛生产基本资料见表1。

1.3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奶牛业(1978-2019年)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在1978-2019年的42年间,上海奶牛业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78-1992年的高速发展期、1993-2015年高速发展后的结构调整期和2016-2019年的调整退养减量期。1978-2019年上海奶牛业基本资料见表2。

表21978-2019年上海奶牛业基本资料

1.3.11978-1992年是上海奶牛业高速发展期

1978-1992年这15年是上海奶牛业高速发展期。1982年市政府颁布了发展奶牛生产的126号文件。1984年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牛奶被列为郊区发展副食品生产的两个突破任务之一。1985年起又将牛奶列为“菜篮子工程”的内容之一,制定发展规划并确保落实。“六五”“七五”计划,都明确了奶牛发展及牛奶供应量增长的指标。每年的计划会议上都将计划下达到有关局和县,层层都有责任制,明确奶牛发展方针。1985-1992年,连续8年提出“增加鲜奶供应和发展牛奶订户的目标”。1985年日供奶100万瓶(袋),1991年完成日供奶215万瓶(袋);1992年,当年本地生产生鲜牛奶278 990t,基本满足市场供应;1993年,上海取消“订奶票”,牛奶市场敞开供应。农场和郊县奶牛养殖数量增加,为上海日供应牛奶量提升做出了贡献。1978-1991年奶牛存栏量连续13年持续递增;1991年达82市政府头,是1978年的345.69%;牛奶年总产量1992年达278 990t,是1978年的447.57%。

国营农场有牛场建设用地、青绿饲料地及牛粪处置的优势条件。1978-1992年间奶牛存栏数从1318头连年大幅递增,1992年达12985头,是1978年的9.85倍。

1979年之前国家禁止私人饲养奶牛,从1980年起开始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三并举发展奶牛业的方针;加上国际援助的奶类发展项目及配套资金的资助等因素,上海郊县集体和个体饲养奶牛数迅猛增长,1978年郊县奶牛存栏数为10195头,1991年达50394头,是1978年的4.94倍。1978年郊县集体与个体饲养的奶牛数不及国营(牛奶公司+农场);1981-1982年两个系统的牛群数基本持平;1983-1992年间郊县系统存栏的奶牛头数超过国营系统,见表3。

表3 上海市1978年与1992年奶牛所属结构的变化

1.3.21993-2015年是上海奶牛业高速发展后的结构调整期

1993-2015年这23年是高速发展后的结构调整期。上海奶牛业强调规模化及效益型,淘汰低产牛群。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展,郊县奶牛饲养有所减少,维持在3万头左右,成乳牛头数也略有减少,全市成乳牛单产和牛奶总产均略有增长。

1991年上海有奶农散户4262户,全市设牛奶收购站34个,这两项都是历史最高数量。之后在城区逐渐扩大,黄浦江流域划定为禁养区或限养区;市郊土地不断升值,个体饲养奶牛成本增加;以及市府支持发展规模化奶牛场(100头以上)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散户数量剧降,1993、1998及2002年分别为2497、1124及230户。2004年后再无散户。收奶站也逐渐减少,2002年剩14个;直到2005年底关闭了最后一个收奶站。

2002年全市有规模化奶牛养殖场161家,其中存栏奶牛500头以上的牧场30家。奶牛场设施进一步改善,机械化挤奶率占96%以上,2003年后达100%。市政府补贴资金为各奶牛场设置直冷式储奶缸设备,乳品加工厂直接派奶罐车到牧场收奶,极大地提高了生鲜乳质量。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散户饲养效益下降,政府扶持规模化奶牛场发展。所以散养头数从1991年50394头(历史峰值)连续8年递减,1999年为31813头,净减18581头(37%);此期全市奶牛存栏数从75567头减至55728头,减少19839头。即1991-1999年8年间减少的头数中,94%是散户饲养的奶牛,规模场奶牛存栏数变化不大。

1996年10月7日,上海市牛奶公司与香港上实集团合资组建的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乳业”)成立。原牛奶公司的奶牛养殖由光明乳业的奶牛事业部托管。即1996-2002年上海奶牛养殖可分为光明乳业奶牛事业部管辖的奶牛场和郊区奶牛场两大块。

1997年6月2日,经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原上海市牛奶公司改制为“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牛奶集团”)。2001年牛奶集团和光明乳业司实行“三分开”,牛奶集团是光明乳业的主要股东。

2003年5月光明乳业将下属的奶牛事业部改革转资为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荷斯坦”)。牛奶集团和光明乳业的上级公司上海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工商集团”)对奶业发展提出“错位经营”:光明乳业以乳品加工为主业,牛奶集团以奶牛养殖为主业。2003年牛奶集团拥有独资、控股、合作和合资奶牛场25家,存栏奶牛2.5万头。即2003-2010年上海奶牛养殖归属由两大块转变为光明荷斯坦、牛奶集团和郊区三大块。

1.3.32016-2019年是上海奶牛业的调整退养减量期

2016年原牛奶集团经营奶牛场整体并入光明荷斯坦(后更名光明牧业有限公司)。上海奶牛养殖归属变为光明牧业和郊区两大块。

2016年随着浦东新区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浦东新区关闭了25个奶牛场,奶牛饲养数比2015年减少7252头,奶牛养殖实施区域和结构调整,总量减少。

2017年上半年浦东新区全面退养,宝山、奉贤区也相继全面退养,奶牛饲养总量继续减少。2017年底饲养奶牛64708头,比2016年的77273头减少了12565头,减少16.26%,其中上海市本地存栏37368头,同比减少26.15%,上海市域外存栏27340头,同比略有增长(主要为江苏海丰和安徽练江奶牛场)。

2018年松江区全面退养,崇明和金山区也部分退养,奶牛饲养数继续减少。2018年底饲养奶牛53748头,比2017年的64708头减少了10960头,减少16.94%,其中上海市本地存栏27486头,比2017年的37368头减少9882头,同比减少26.45%。上海市域外(江苏海丰和安徽练江奶牛场)存栏26262头,比2017年的27340头减少1078头,同比减少3.94%。2018年生鲜乳总产量31.91万t,比2017年34.35万t减少7.1%;2018年成乳牛平均单产10638.10kg,比2017年的9807.12kg增长8.47%;2018年底奶牛场29个(全部为规模化奶牛场),比2017年的38个减少23.68%。

2019年(截至8月底)上海市共饲养奶牛49521头,其中成乳牛27462头,分别比2018年同期减少9.94%和9.34%。上海本地23930头,域外(江苏海丰和安徽练江奶牛场)25591头,均较2018年同期减少,奶牛场26个,比2018年同期减少16.13%。.

2016-2019年上海奶牛生产的总特点可概括为:奶牛场和奶牛总头数、成乳牛头数持续减少,但成乳牛单产水平逐年上升,从2018年起突破10t。但因为奶牛头数逐年减少,所以生鲜乳总产量还是略有下降。

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2018〕43号“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采取多项措施助力奶业振兴。从2019年4月起,上海奶牛生产又趋于相对稳定阶段,保持在26个奶牛场,总头数近5万头,其中成乳牛近3万头。

2 政策支持与行业管理

2.1 政策支持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从“七五”到“十一五”5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奶业发展的政策。

2.1.1 以奶换料政策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农场系统牧场实行以奶换料政策,即牧场每交售给乳品厂1kg牛奶,由国家按平价(1987年后改为比例价)供应0.4kg饲料,从1987年开始实行增奶换料(即以1986年牛奶产量为基数,超基数部分以奶换料)。该政策后因粮食放开经营,于1992年下半年起取消。

2.1.2 奶牛场向郊县订购青饲料给予种植地区减征乡镇企业所得税政策

各牧场按合同向本市农村订购青玉米饲料(包括其他青绿饲料),每担给予种植地区减征乡镇企业所得税1元,1994年后由1元/担增至2元/担。该政策从1987年开始实行,一直执行到1998年。

2.1.3 对牛奶公司实行“以奶养奶”政策和部分产品减免税政策

为解决上海人民“吃奶难”问题,从1986年起对牛奶公司的财务包干结余,实行“以奶养奶”政策,适当扩大牛奶公司的留利数额,并建立发展牛奶专项资金,此政策在“八五”期间继续实行。同时对牛奶公司(包括农场乳品厂)所产消毒牛奶、奶粉,全部予以减免产品税和营业税,对其他乳制品减半征收。该政策持续到1992年,自从国家征税种改为增值税之后,对消毒牛奶曾一度采取“即征即返”的政策。实行减免税前的1988、1989两年中市财政曾给予奶粉购销政策性亏损补贴共6000多万元。

2.1.4 安排扶持发展奶牛资金

“七五”和“八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周转金帮助建设奶牛场,市副食品基金安排贷款(低息)扶持奶源基地建设,市奶项办发放购牛无息贷款,以上三项共安排资金约1.2亿元。

2.1.5 对后备牛和推广使用优良种公牛冻精实行财政补贴

“八五”期末,正值全国性奶牛生产大滑坡之时,市政府为稳定上海奶牛生产,决定对留养后备牛给予补贴,1994年共补贴1000万元。为改良郊区奶牛品种,提高牛群素质和单产水平,市财政从1995年12月1日至1998年11月30日,对郊区(县)奶牛场(户)推广使用优良种公牛冻精实行财政补贴,由市、区(县)财政各负担50%,三年共补贴80万元左右。

2.1.6 建立国有农垦企业奶牛扶持基金

市财税部门将“八五”后两年本市国有农垦企业每年向市财政上缴的4000万元包干利润,用于建立本市奶牛扶持基金。其总额80%用于奶牛周转金贷款,20%用作财政补贴或奶牛贷款贴息,专款专用。

2.1.7 对郊县(区)规模化奶牛场建设的扶持政策

1995年市农委印发了《关于郊区奶牛规模场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提出在1996-1998年将郊区奶牛头数稳定在3.5万头,并实施两个转移,即近郊向远郊转移,集体小场、散养户向规模场转移,市、县(区)两级每年实施13个左右的规模场化奶牛场(规模场饲养奶牛不少于300头,三年共40个场)。市财政安排支农周转金贷款1950万元,用于三年计划新增5400头规模的牛舍;市奶类项目办公室安排无息贷款1800万元用于购牛;项目单位共自筹资金1020万元用于购牛和其他设施费用等。用三年时间把郊区一部分饲养50头奶牛左右的小场和1500多个散养户的1万多头奶牛,从饲养简单、环境条件差、不达标的场户改造扩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卫生质量达标的规模场,让市民吃到优质奶、放心奶。

2.1.8 “十五”上海畜牧业调整政策

2002年,市农委、市计委、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制订了《上海市养殖业“十五”发展专项规划》(沪府[2002]53号)。重点在江苏大丰地区的海丰农场等地建立规模化奶牛生产基地,实行供种、销售在本市,生产过程在外地的“两头在内、一头在外”的经营模式。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奶牛育种水平,使奶牛饲养量稳定在6万头左右。

2.1.92019年市农业农村委等12个委办发文,确保奶业振兴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国办发[2018]43号)和《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农牧发[2018]1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上海实际,市农业农村委等12个委办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实施意见》(沪农委[]2019]345号)(以下简称《上海奶业振兴意见》)于9月29日印发。意见分六部分二十二条,对优化调整奶源布局、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良种繁育与推广、促进优质饲草料生产、密切养殖加工利益联结等做了部署,确保奶业振兴有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2.2 行业管理

2.2.1 建立郊县奶管站

198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委托牛奶公司全面负责全市的奶牛发展工作。牛奶公司于1987-1988年先后在市辖的10个区县成立奶牛管理服务站,每年安排40万元作为奶管站经费。奶管站管理并服务各区县的奶牛生产,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等。郊县奶牛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对当地奶业发展起到了组织保证及联系协调作用。

2.2.2 成立奶业工作小组

1994年7月上海市政府成立了奶业工作小组,加强对本市奶业发展的扶持和调控力度。大力推动奶牛场规模化进程及规范化操作,提高机械化饲养和挤奶水平。分散落后的奶牛养殖小户被逐步淘汰,奶农散户数逐年递减,2004年后再无散户。

2.2.3 建立“牛奶价格调节基金”

1993-1995年间,由于饲料价格放开、生产成本激增、牛奶价格受控困扰,上海的奶牛生产出现了严重滑坡,为保护生产者利益,兼顾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确保生产稳定和市场供应,上海市政府在维持对乳品加工厂实行财政补贴的前提下,为保障奶牛养殖户不亏本,1994年上海市物价局曾5次调高生奶收购价。

1995年上海市政府批准从5月1日起建立“牛奶价格调节基金”,并同步形成了市场价格监控机制和与之配套的奶价保护体系和价格补贴制度。同年5月4日,向全市乳品加工企业发出了《关于调整本市牛奶购销价格的通知》,指出:“牛奶销价调整后应从销售收入中,按每瓶(袋)提取0.02元,建立牛奶价格调节基金,主要用于补贴购销价格不能同步调整而生产的差额。”

1996年4月,为缓解牛奶生产、加工的困难,上海市政府又对鲜奶收购价进行了小幅调整。当年4~6月,牛奶销价不动。对于生产消毒牛奶的企业由市价调办给予每瓶(袋)0.04元补贴。对乳品加工企业确为调节牛奶生产淡旺季而加工的奶粉,因鲜奶价格上浮产生的差额由市价调办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给予一次性补贴。1996年为稳定上海的奶牛生产和市场供应,共动用牛奶价格调节基金600多万元。按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在动用调节基金的同时,各有关加工销售企业继续按规定缴纳牛奶价格调节基金。

1997年5月,针对消毒牛奶销量不断下跌的情况和趋势,为加快牛奶价格调节基金的筹集步伐,经市政府批准,市物价局在对牛奶销价作微调的同时,对价格基金提取金额作了适当调整,由每瓶(袋)提取0.02元增至0.04元。该政策延续到1998年。

2007年1月1日~2008年9月1日发生类似情形,上海市物价局4次下发“调整本市生产牛奶收购价的通知”,奶价从每千克2.30元升至2.37元,再至2.47元、2.80元,直到3.30元。

2.2.4 适时理顺奶业产业链中的价格体系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有关部门提出奶牛养殖业每头每年盈利要达到800元目标(后有人提出奶牛场户需有7%的利润)。1984-1989年期间,在饲料等费用多次涨价,生奶收购价一时跟不上生产成本提增的情况下,经市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先后4次提高收购价格。1989年在成品牛奶销售价不变的情形下,市政府对乳品加工厂给予财政补贴3308万元,让牛奶公司减利1000万元,以后数年也有适当的财政补贴。采取这些措施的宗旨是稳定奶牛生产。

2.2.5 建立上海市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

2007年上海奶牛生产出现了饲料上涨、生产亏损的情况。为了缓解郊区奶牛场因饲料成本大幅度上涨造成的经营困难,稳定奶牛生产,市农委畜牧办会同市物价局多次协调,要求乳品加工企业努力挖潜,适当让利和消化,连续四次对原料奶收购价格实行上调,促使郊区奶牛生产保持基本稳定。一年中连续调整四次奶价工作量非常大,政府主要充当了“协调人”的角色,协调工作艰巨而且烦琐。随着全国奶业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完全由政府管理生奶价格显然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2008年,由市农委、市物价部门、奶业行业协会牵头,开始启动建立奶价形成机制的有关工作。

2.2.5.1 选举产生了奶农代表

经过充分酝酿并广泛征求意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民主推荐奶农代表候选人。奶农代表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后应当及时选举,也可连选连任。在市级牛奶价格协调机构中,确定了代表全市奶农的市级代表,该代表名额为九人,在区级奶农代表中推选产生。通过规范选举程序产生的奶农代表与乳品加工企业代表、市奶协、市物价局、市畜牧办等单位共同参与上海牛奶价格协商机制的有关工作。

2.2.5.2 价格听证会,出台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

2007年10月,由奶农代表、乳品加工企业代表、市奶协、市物价局、市畜牧办等出席价格听证会议,通过审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的实施方案》。实行政府制订原料奶收购基价,即:原料奶收购基本价格由饲料成本、人工成本、费用加7%的利润构成,企业在基础价格上适当浮动不超过±2%,确保奶牛养殖效益。同时继续实行按质论价政策。

2.2.5.3 饲料价格和生产成本监测

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会同市畜牧办,加强对原料奶生产和市场情况的监测,及时了解影响生鲜奶收购价格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原料奶市场发展趋势,做好预警和信息引导工作。具体由市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在全市设立11个奶牛生产成本监测点,对原料奶生产成本变动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测、监审,发布奶牛生产成本和饲料成本等,为制定生鲜乳价格制定科学依据。

2.2.5.4 价格发布和价格协调

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会同市畜牧办,根据原料奶成本变动情况等,结合原料奶生产周期特点,一般在每年年中、年底两次制定并公布收购基本价格,当价格构成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可以适当增加公布次数。

原料奶生产、加工企业双方以质价相符为原则,依据原料奶生产成本、加工成本、市场供求变化等情况,通过规范的合同文本形式协商确定实际收购价格。当市场行情发生较大变化时,由市发改委市畜牧办及时组织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出台生鲜乳收购价格。

2008年,为进一步完善本市生鲜牛奶(简称“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做好原料奶生产成本的调查与审核工作,上海市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印发了《本市原料奶生产成本调查和审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沪价成调[2008]006号),自2008年9月15日起实行。

2.2.5.5 由奶协组织奶农和乳企代表一起协商生鲜乳价格

自2015年起,生鲜乳价格退出政府定价目录,转为由奶协组织奶农和乳企代表一起协商,多年运行下来秩序良好。

3 科技进步与成效

3.1 奶牛育种

解放前上海奶牛品种、血缘混杂,解放后经过整顿、选育,奶牛品种主要为中国荷斯坦牛。上海奶牛育种工作始于50年代,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

1956年成立“上海市牛奶公司”,开始建立牛只档案;1974年成立“上海市种公牛站”和“南方奶牛育种协作组”;1987年成立上海奶牛育种委员会,在中国奶协指导、上海奶协组织协调下,奶牛育种工作全面开展;1993年在“上海市种公牛站”的基础上搬迁、扩建,整合更名为“上海奶牛育种中心”,并实施“中加奶牛育种项目”,奶牛育种快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2003年,又在“上海奶牛育种中心”的基础上再次搬迁、扩建,成功改制为“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有限公司”,建设全国优质奶牛育种基地;同时在科技部“十五”、“十一五”攻关、支撑计划,农业部“奶牛良种补贴”等产业化项目和上海市“科教兴市”“科技兴农”项目的支持下,全面实施、推广DHI体系,构建奶牛良种遗传改良技术体系,通过育种技术研究、推广、服务平台,加大优秀种质推广,上海已成为我国奶牛遗传种质重要的供应基地、推广、服务中心。

3.2 奶牛繁殖

上海奶牛繁殖经历了多次变革。解放初奶牛繁殖主要为公母自然交配。1951年第一牧场开始试验人工授精,1956年牛奶公司开始推广人工授精,1959年牛奶公司全面实施人工授精技术,并向农场、郊县推广,人工授精成为繁殖工作的唯一方法,称为第一次变革。1965年试行直肠把握输精,并于1970年在全市全面普及,称为第二次变革。1958年十一牧场试验用干冰制作冷冻精液,1971年牛奶公司成功以液氮为冷源制作了颗粒冷冻精液,并于1972年全面推广,称为第三次变革。1975年开始试制塑料细管冷冻精液,1985年引进法国塑料细管精液分装机并正式投产。1985年从国外引进塑料细管精液,1986年经检疫试配合格后,1987年全面应用。第四次变革是胚胎移植:1976年中科院遗传研究所与上海市牛奶公司合作开展了奶牛受精卵移植技术的研究,1978年8月上海第七牧场两头受体牛分别产下我国第一批以手术法和非手术法受精卵移植术、借腹怀胎的犊牛。1986年12月上海市牛奶公司从加拿大引进良种奶牛冷冻胚胎114枚并移植成功,100d进行妊娠检定,确定74头受孕,妊娠率65%。1987年移植成功的冷冻胚胎,经孕育产出公犊36头,母犊31头,产犊率58.77%。光明荷斯坦于2001年底组建了胚胎移植技术部,2002-2004年共生产4984枚优质胚胎,采集供体牛928头,可用胚平均5.37枚/头,达到当时国际水平。公司在生产胚胎的同时向新疆等十几个省区销售1905枚胚胎,移植成功率等得到认可与好评。

3.3 奶牛饲养

3.3.1 奶牛饲养模式的变化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上海长期沿用“拴系式舍饲”的饲养模式,成乳牛舍一栋饲养100头,采用提桶、推车和管道式机器挤奶,需要饲养工13~15人,人均饲养奶牛6~8头。

1965年,牛奶公司曾尝试“散栏式舍饲”饲养模式未果,主要原因是奶牛未适应敞开式牛舍,而致产奶量急剧下降,仅挤奶环节机械化(转盘式挤奶台),投料、清粪仍是人工操作,机械化配套程度不够,加之机械维修费用增加,牧场故而选择用回拴系模式。到80年代末,随着牧场劳动力补充困难,部分牧场试行“散栏式舍饲”饲养模式。采用机械投料、机械清粪,配套鱼骨式、转盘式挤奶台挤奶,人均饲养奶牛头数从原来拴系饲养的6~8头提高到20头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5倍。

之后,牛奶集团、光明乳业陆续投资新建、改扩建了大型规模牧场,均采取“散栏式舍饲”模式。其中,位于大丰农场的海丰、申丰两个万头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分别于2009年10月、2014年10月运营投产,现共饲养奶牛25000头。

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采用“散栏式舍饲”饲养模式的奶牛占60%以上,采用“拴系式舍饲”管道式挤奶饲养模式的奶牛约占40%左右,但其中一半实施TMR饲喂。

3.3.2 奶牛饲料和日粮结构的变化

上海地区饲料资源贫乏,粗饲料以稻草和野干草为主。牛奶公司和农场的奶牛场饲料种类增加了青贮饲料。30年代少数外资奶牛场曾以塔贮存青贮玉米作为奶牛饲料,但因战事终断,后期因投资费用巨大未能普及。直至1958年大型半地下青贮窖试验制作青贮玉米成功得以推广,1963年起市政府重视拨给常年饲料田后得以普及,每头奶牛常备青贮玉米为每年6 000kg,青玉米的来源得到保证。

奶牛养殖所需粗饲料主要利用当地工农业加工副产品资源,同时在市郊及周边省市建立青绿、块根、青贮饲料基地来满足需求。精饲料靠国家计划定量供应和市场采购来满足需求。20世纪50~80年代上海奶牛业中应用的精饲料由国家计划定量供应,1955-1957年每头牛每天定量2.5~3kg,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精料供应量约减少13%,奶牛单产随之大幅下降。1962年奶牛定粮调为每头日4.125kg;1964年后逐渐推行“以奶换料”的政策,即每交售1kg牛奶,供给360g精料;1982、1985、1986年奶牛的定粮标准曾有微调。自1992年6月1日起饲料一律按市场价交易,再不实行计划供应。

解放初期牛奶公司奶牛日粮的组成,夏季以混合精料、副料、青草组成,枯草季节以混合精料、副料、菜皮及稻草组成。混合精料及副料约占全日粮总量的40%以上,按所合饲料单位计算约占营养成分的60%。1963年牧场开始重视青料、粗料、块根饲料的利用,如夏季青粗料除青草外增加了南瓜及市场返销蔬菜,如青菜、番茄等;枯草季节除稻草外,增加青干草,开展了玉米的青贮制作,并大量使用山芋、胡萝卜等块根类饲料。50年代后期始,牧场的饲料品种逐渐稳定,稻草只用作牛床垫料,不再作为饲料,奶牛日粮中精副料的比例已由40%下降到30%左右,多汁料与粗料的用量及所含的营养成分相应有所增加。60年代中期,由于精、副料、块根料数量的逐渐恢复,更主要的是青贮玉米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他粗料如青草、山芋藤、干草等收购量的增加,精饲料、副料占全日粮总量的20%~30%,其所含的饲料单位约占总日粮的50%以上。

70~80年代,上海郊区奶牛场的日粮组成是:精料(玉米粉+小麦麸+少量豆粕+盐、碳酸钙)+切断的稻草用水闷泡后喂牛;牛奶集团奶牛场的日粮组成是:混合精料(玉米粉+小麦麸+豆粕+盐、碳酸钙)+青贮+野干草(或羊草)+糟粕料(啤酒糟、玉米糟等)+返销的蔬菜+青草等。“水足汤饱”是当时牛奶公司的饲喂经验,奶牛平均总日粮达65~85kg,甚至超过100kg,但干物质含量低,仅在17~18kg,成乳牛日产奶量18~19kg,年产奶量6500~7 000kg。

1990年以后,牧场开始重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营养平衡,1995年后开始使用优质美国进口苜蓿草和澳大利亚进口优质燕麦草,使奶牛的泌乳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乳牛单产逐年提高。

3.3.3 奶牛饲养标准、规范的变化

解放初我国奶牛饲养标准是直接采用苏联的燕麦单位和其饲养标准,但经多年应用发觉不符合上海地区奶牛的营养需要,于1959年对比该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上海牛奶公司饲养标准”,并派生出“日粮定额”与“产奶和生长发育要求”“上海市常用饲料营养成分表”等,经两年试用证实符合上海实际,于1962年正式颁布实施,一直使用到1981年,效果良好。

1980年农业部组织研制“全国黑白花奶牛饲养标准”,上海牛奶公司参与制定,经多次补充、修订,于1986年正式颁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奶牛饲养标准》(ZBB43007-86)。

1982年农牧渔业部组织研制“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上海牛奶公司参与制定,于1984年正式颁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ZBB43002-85)。

1996年底统管全市国营奶牛业的农工商集团开始实施“奶牛单产八吨工程”。经过近三年讨论、培训、推行、修改、完善,1999年6月一本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操作性性和经济性的新版《奶牛生产技术规范及技术要点》由上海市奶业工作小组办公室和牛奶集团联合以内部资料形式出版,在上海及周边省市奶牛场推广应用。

1998年起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全面推广国家《奶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第1、2、3版和美国《NRC奶牛营养需要》等标准。

2006年,为保障本市生鲜牛乳的质量安全,提高规模化奶牛场的综合竞争能力,由上海市畜牧兽医站和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制定了《规模化奶牛场生产技术规范》,并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DB31/T356-2006颁布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规模化奶牛场的布局、设施设备、人员等基本要求,以及奶牛场的繁育、饲养管理、牛群管理、保健和生鲜牛乳安全生产等要求,适用于年存栏100头奶牛以上、实行机械化挤奶的规模化奶牛场。

2017年11月在第十八届光明牧业论坛上,光明牧业推出了汇聚60多年养牛经验的持续创新成果——《奶牛场标准操作规程》(SOP),该规程分卫生和防疫、育种与繁殖、饲料制备、围产期饲养管理、奶牛各阶段饲养管理、奶牛常见病防控、挤奶与原料奶质量、防暑降温8个章节,是奶牛场现场操作的工具书,在光明牧业以及光明牧业服务的奶牛场全面推广。

3.4 奶牛两病净化

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解放前奶牛场定为特、甲、乙三个级别,特级指饲养无结核病牛的奶牛场。解放时上海特级奶牛场为三家(丽园、洁园、最高),占全市牛群的6.08%,1951年国营上海农场两个奶牛场中检出布氏杆菌病感染率达26%。于是,市卫生部门对健康牛群的定义改为无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简称无“两病”)感染的牛群。1952年国营上海农场开展在病牛群中抢救新生犊牛培育无两病的健康牛群,以减少两病对人的感染。上海奶牛场的卫生管理在解放前由上海乳肉管理所负责,1952年起两病检疫由上海兽医院负责。1958年上海兽医院改制为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由于性质、任务改变,于1960年上半年停止两病检疫,其时上海市牛奶公司已有一定数量的健康牛群和假定健康牛群,两病检疫已列入常规,于1962年成立检疫站,负责本系统和国营农场、郊县部分奶牛场的两病检疫工作。后农场局兽医站及郊县兽医站均开展两病检疫工作。上海农垦奶牛场在70年代初期已基本控制布氏杆菌病,到1978年完全清除结核病,完成健化工作,全部达到特级牧场的标准。

1983年,农场局兽医站和上海乳肉管理所为监督全市的牛群健化工作,要求郊县牧场全面开展“两病”检疫工作。90年代初,市畜牧兽医站(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抓兽医防疫,上海食品卫生监察检验所从食品卫生方面加以监督管理,从机构组织上形成一个监督检测的网络。至1988年全市奶牛消灭“两病”。

2017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和《上海奶牛结核病和奶牛布鲁氏菌病区域净化实施方案》,实现到2020年上海全市奶牛“两病”净化的目标,从源头确保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健康、安全的乳制品,制定了《上海地区奶牛场等级评定及奖惩办法》,与上海市生鲜乳收购价格挂钩。

4 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推进,上海发展养牛空间越来越小;饲料资源缺乏,特别是优质粗饲料供应不足,奶牛饲养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高;夏季高温高湿,持续热应激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发挥,等等,这些都制约着上海奶牛业的发展。虽然上海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环境不适合养牛,但有得天独厚的乳品消费市场。上海养牛行业人要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创建优质、高效、现代化的都市奶牛业,稳定发展奶牛养殖,生产新鲜、安全、优质的生鲜乳。

1949-2019年的70年间,上海奶牛养殖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奶牛存栏由新中国成立时的4880头发展到了2019年的50000头,增长了10.25倍;生鲜乳总产量由6 050t增长到300 000t,增长了49.59倍;成乳牛单产由1 999kg提高到10 700kg,增长了5.35倍。

上海奶牛的饲养头数和生鲜乳总产量占全国的份额虽然很低,但上海奶牛养殖有历史、有特点,实现了百分之百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百分之百实施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百分之百机械化挤奶和全程冷链质量控制、按质论价;百分之百实行特定疫病强制免疫和检疫。上海生鲜乳质量高于国家标准,达到和优于欧美标准。上海奶牛业在规模化养殖,成乳牛平均单产、生鲜乳质量,良种培育,规范管理,技术创新、交流、服务、推广等方面均处于领先水平。

猜你喜欢
奶牛场奶牛牛奶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送牛奶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炫彩牛奶画
树上也能挤出“牛奶”吗?
Floating dairy farm 漂浮奶牛场
奶牛吃草
真绅士
神奇的牛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