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先洲
(湖北省公安县第二中学 湖北·荆州 434300)
英语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文化意识”这一新内涵,并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及时渗透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传统的英语教学一般侧重于语音、词汇、语法的传授和机械的句型练习,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英语跨文化教育应当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我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该民族的文化。要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很重要。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我们在生活中和西方人交流时,很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比如:和外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对方对你说“God bless you!”你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云。英语教学对于文化、心理上的差距很少加以注意,现在,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1)交际语言和行为方面。在问候语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相去甚远。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中,大人摸摸、拍拍、搂搂,甚至亲亲孩子,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但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些举动会被认为是无礼的,有时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我们知道西方人是非常有礼貌的,“Please”、“Excuse me”和“Thank you”是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交际语。“Please”是表示尊敬的礼貌用语,例如用餐时,不能站起身伸手取餐桌另一边的食物,否则会被视为欠礼貌,这时请他人代劳就需要用到“Please”了。“Excuse me”用于当我们需要从人前走过,或在用餐、开会等活动中需要暂时离席,以及需要向他人询问某些信息前表示的一种歉意。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感觉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当被赞扬的时候,与中国人的含蓄内敛不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道一声“Thank you.”
(2)词汇的含义方面。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就象征着不同的喻意,比如:在中国的文化中,dog有奴仆,低贱的追随者之贬义,而在英语中,A dog is a man’s best friend.很多外国朋友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总忘不了加上他们的狗的名字,他们对狗的呵护不亚于我们很多人对自己小孩的照顾,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学习颜色的表达时,可以延伸到一些特殊表达方式的介绍。如:“红茶”在英语中应说成“black tea”,“红糖”应说成“brown sugar”等等。除此外西方文化中颜色可以与情绪、状态相对应。地域的位置也同样产生了在方向表达方面的差异。在汉语中我们常说东南、西北,而在英语中则往往被表达成southeast、northwest。在汉语中“东风”有“温暖、顺利”的含义,而英语中却有“西风报春”之说,“东风”则是指英国东面北欧大陆吹来的刺骨寒风。在学习数词时,可以告诉学生,英语国家的人把“7”看成是幸运数,而“13”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英语中有些词汇与神话、传说及历史有关,可以简单介绍它们的来历。
(3)隐私方面。以个体主义价值为核心的观念使得西方人特别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尊重和保护,不允许别人对其进行刺探,所以他们对于年龄、体重、收入、财产状况、行动方向、婚姻、宗教信仰、政治倾向以及个人所购商品的价格等都是视为自己的绝对隐私,特别是女士年龄,除非特别熟识,千万不要打听他们的隐私问题,否则会招来“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的抗议和警告。而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熏陶,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常常会问及这些问题。
(4)人际关系及称呼。在西方,因为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家族关系在称谓上比较笼统、模糊,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如:brother兄弟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姨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cousin一词更是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在日常生活中,英语的称谓也比较简单,长幼之间均以名相称。而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
(5)餐桌礼仪与饮食习惯。在上Grade3A Unit5时,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西餐点菜及上菜顺序以及刀叉的使用情况,吃西餐讲究哪些风度,要注意哪些事项等,比如:就坐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餐台上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主人拿起餐巾时,表示开始用餐,咀嚼时不可发出声音,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就餐期间,如果暂时离开座位,可以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千万不要把餐巾放在桌上,否则就意味着你不想再吃,让服务员不再给你上菜。
(6)西方主要节日与习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在 Halloween,人们会做pumpkin lanterns,小孩子们会戴着面具挨家挨户要糖果吃,并会唱“Trick or treat”。在Easter那天,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去寻找Easter eggs。圣诞节是西方最大最热闹的节日,讲到圣诞节的时候,我都不免讲一些圣经故事给孩子们听,学生们都会觉得学习英语很有趣。
(1)用好课程指挥棒,寻找文化因素。平等对待中西方文化有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察觉和处理两种文化差异的能力,包括理解目的语文化与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学习英语及西方文化而丢弃自己已有的社会文化身份。贯彻实施文化教学最可行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因素,从选取的材料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信息,许多的功能对话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问候、聚会、看病、度假、打电话等等,这些对话本身就为进行得体的交际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交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词的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隐性课程,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可以与英语教学协调配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标识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可以展示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图画故事,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办英语黑板报、手抄报,开展英语角活动,自编自演课本短剧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学生耳濡目染英语国家的文化。
(2)用好课堂主阵地,渗透文化意识。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最长,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高一(必修二)Unit 5 Music教师在教授这一单元的课文时可以给学生介绍、欣赏一些中国古典的歌曲或各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并与国外一些古典的歌曲,乡村音乐等做一个对比介绍或欣赏,从而深入地挖掘歌曲的时代背景,对当时的一个文化氛围和文化习俗进行解析,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创设文化氛围,运用情境教学,尽可能多地说英语,寓文化于教学内容,让学生不断汲取有关英语国家的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英语文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利于学生正确处理好英语和母语的关系。
(3)用好活动好抓手,体验外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说“Tell me,I will forget.Show me,I may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以实践为平台,体悟西方文化。教师可以在特定的节日里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节日的由来与习俗,并且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围绕文化主题,举行活动。这样互助合作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有关西方文化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用好科技小帮手,增加母语文化。充分利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原版的英文动画片,因为影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教材中真正涉及英语国家本土文化,体现与母语文化差异的主题极少,这些主题介于两种类型之间,一种是体现不出文化差异的事物的介绍,如The Olympic Games、Computers、First aid等等;另一种是世界上多种文化的对比,如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Body language等等。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中国社会内容的文章较少。学生在运用英语表达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物时就时常受阻。诸如“孔子”很多学生就会表达为“Kongzi”,而不是“Confucius”;中国学生在谈及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时可以有模有样,而谈及中国的四大名著时却不知从何谈起。学习和了解文化知识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布置文化话题,让学生在课余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收集相关材料,然后展开讨论。
文化和语言两者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加强文化教学,培养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