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宏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导师”曾经被人们认为一般专属于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偶尔用于对民族、国家甚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指导伟大的事业和活动的人,如伟大的革命导师。伴随着多元文化的碰撞发展,“导师”渐渐被应用在多个领域,比如娱乐选秀的评委导师、大学辩论社团的学长导师、“传帮带”师徒关系发展而来的企业导师等等。无论在何领域被称为“导师”,都是被当作该领域智慧与道德的传播者。
高职院校在现代导师制流行的背景下,开始推广导师制,服务于学生管理,充分发挥教师们在课堂之外的“导学”作用。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首创采用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育保持全球公认的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被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导师制也发展成为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本科教育的传统,其核心思想是:在学术内容方面给予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学术氛围自由、严谨、和谐,导师卓越的学术水平与优秀的品德修养给予学生终身影响。剑桥和牛津大学把这种优秀的导师制的教育制度从选拔本科生开始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申报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本科教育的高中毕业生,都必须接受大学导师的面试,学术性面试。面试的导师往往是所申请专业的教学负责人,直接有权力决定学生的录取结果,而被录取的学生入学之后的学业也由导师总体负责。在面试过程中,多名教授和一名学生就提出的学科问题进行学术探讨,引导学生渐渐深入地进行解答。所以不难看出,学生从入学之前就已经被导师充分了解。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由了解学生的导师一直负责学生学业到本科毕业,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教学督导的闭环。导师每周都预留足够的时间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探讨。
如此全面而精致化地培养本科生,大学的教育质量自然能够得到全球认可。每一个学生在大学里都被充分重视和充分培养,真正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所以拥有全球瞩目的学术成就也就不难理解了。欧美国家极其重视本科生教育,甚至认为导师制对于本科生比对于研究生更加重要,美国顶尖大学给予本科生配备多名导师,无论在学习和生活的任何方面遇到困惑,都可以随时得到导师一对一的解惑指导。
导师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习,而且引导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品格。我国高等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较早地引入了导师制的教育制度,而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导师制只是近几年兴起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求在研究生教育之外,更好地贯彻“全人、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时代对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之间建立“导学”关系,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考、学习和生活;要求所有教师都加入到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教育环节,从而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性、一致性的管理。
高等教育中的“导师制”一般被人们理解为精英教育的模式,似乎与高等职业教育联系较少。我们从上述导师制的教育本质分析可以看出,导师制倡导“一对一”的师生交流方式,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各个领域,显然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关注教育模式。我国于2014年提出通过现代学徒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说明现代学徒制“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制中的一些理念内容与导师制是相互融通的。
学徒制是国际上现代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职业教育非常发达的德国把其学徒制称作“双元制”。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育人,实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面对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培育的学生应该是知识型、技能型、技术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那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合作育人显然比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训练教师和技能指导师傅的同步技能传授和训练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
职业教育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留在职业教育工作者和高职学生记忆深处的是“技能”二字,往往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文素养课程都让步于专业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高职教育是学生发展阶段中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视野里只有技能学习,那么很难形成完善的价值观,这是与社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需要关注的显著不同点。如果缺失了理想的品格,未来的职业发展必然阻力重重。所以高职教育在充分体现“职业”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人文素养决定一个人的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需要长期的通识课程教育和教师的言传身教。那么,既能够给予学生知识和技能,同时又非常了解学生的老师则成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宝贵教育资源。承担导师的高职学校教师就是课堂内传授知识的师者,课堂外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企业导师则用自己的创新技术、高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影响着学生。
笔者所在院校于2019年初开始全面实施导师制,取消班主任制,全体专业教师都必须担任所在专业的学生的导师。对于我们市场营销专业老师来说,每位专业教师都承担着四十余位学生的导师职责,学生来自营销专业的三个年级的每一个班级。导师的职责已经完全超越既往的班主任一职,不仅管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还需要管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纪律、毕业论文(设计)、专转本或者就业等几乎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事宜。
学生三年的高职学习期间几乎一切问题都可以与导师沟通,从导师这里寻求到帮助,所以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有被重视的价值感,有较多的机会与导师进行近距离的一对一的交流,潜移默化地受到导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笔者在导师工作中主要进行了如下的实践:
(1)共同阅读。全体同学和导师每月共同阅读一本好书,书单由师生共同推荐。完成阅读之后,分享阅读中最受触动的部分,同时提出疑问供师生集体讨论。讨论活动分班进行,每班一般五人左右,所以人人都是讨论中绝对的主角儿。
此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阅读的长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全民阅读也是国家提倡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网络社交占据人们越来越多时间的时代,安静地读一本书,是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此外,阅读之后的提问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敢于质疑和提问、善于分享找到共鸣,都是未来职业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
(2)构建新老生相互交流和帮助的社区。由于指导的学生跨越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色,新生的热情、老生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资源,互相形成良好的影响将会使学习生活丰富而有趣,所以笔者在日常的师生交流会中会让优秀的学长参与到一年级学生的活动中来,分享自己过去一年或两年的心得体会,包括经验和教训,新生则是积极请教学习生活中的疑问,分享对未来的憧憬。
(3)开展职业素养类的系列讲座。笔者把自己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长期研究内容用在对学生的“导学”之中,开展了系列讲座。讲座内容包括:社交礼仪、沟通技巧、合作式谈判、论文写作等。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和分数几乎占满了生活的全部。进入高校,在上述职业素养方面的表现往往差强人意。通过讲座,传递相关的知识,笔者认为很有意义。而这些知识其实就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未来最硬核的职业技能,而且是终身技能。
一年多以来的实践体会,让身为导师的我感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必能让高职学生不仅拥有高技能,而且拥有高素质,拥有优秀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