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对提升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分析

2020-01-08 15:35廖青清黄日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法治思政院校

廖青清 黄日成

([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8;[2]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

加强高职学生法治教育,提升高职生法治素养,是实现全民守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再次被强调。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在校大学生犯罪或被骗行为,如复旦投毒案、大学生校园网贷被骗等案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学界持续关注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现有课程安排格局下,需要通过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来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也有学者着眼于提升法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呼吁应开设法治教育必修课,并把法治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职业规划课程和创业创新教育,贯穿于辅导员工作始终。还有学者从比较的视角,对西方国家开展的渗透式法治教育进行了研究。如美国大部分的学校除开设有专门的法治类课程以外,其法治教育的内容还渗透在历史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政治课、人文课等课程中。已有研究或多或少隐含了课程思政的因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探索提供有益借鉴。在社会多元价值相互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依赖思政课对高职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全方位开展法治教育。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为我们从课程思政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提供基本遵循。

1 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长期存在“孤岛”困境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是伴随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而日趋成熟。1986年,我国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同年,为推进全民普法,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要求各地具备师资条件的高校通过公共政治理论课、开设法律基础专题讲座、开设专门法的选修课三个渠道帮助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展开,务使1990年前的在校学生都要受到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这一决定开启了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历史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由此也推动了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的转换。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通知(《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开始实施,“法律基础”课正式成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98方案”明确规定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确保了法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法治教育的内容供给与大学生对教育的美好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无论是最早开设的“法律基础”课,还是当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在供给上相对单薄。可以说,除去一些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选修课,“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法治常规教育的主要渠道,甚至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这是学生唯一能够接受法治教育的课程。而法律知识相关的内容在“基础”课中所占的比例不足40%。特别是“基础”课程的统编教材在2013年进行了修订,经过调整的内容框架对法治教育的方向形成了新的定位,弱化了对具体法律条文的学习,更加突出对法律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的培育。事实上,单纯或过度依赖“基础”课程开展法治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使得高职院校法治教育陷入“孤岛”困境。

2 课程思政:破解高职院校法治教育难题的有效路径

以课程思政开展法治教育,是破解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孤岛”困境的有效路径,也是满足新时代高职学生对法治教育美好需求的必然选择。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要求高校要改变过去思政课“单兵作战”的传统做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协同作战”的作用。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需要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以课程思政开展法治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教育的形式,而且能够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效果,有效满足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需求。

2.1 课程思政有助于丰富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法治教育主要依赖“基础”课一门公共必修课,教学内容相对不足,难以满足高职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而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以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对此,公共基础课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宪法法治意识的课程,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法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法治教育功能。如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培育学生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拓宽了法治教育渠道,丰富了法治教育内容。

2.2 课程思政有助于拓展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形式

高职院校传统法治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手段相对单一,缺乏教育渠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问题。2020年,我国高职院校将扩招200万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报考。生源渠道的多元化,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现实状况,对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法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政课堂,不同专业课的授课模式不尽相同,诸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或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将法治教育内容有机嵌入专业课堂教学,形成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教育。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媒介素养,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通过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不断丰富法治教育的形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组织开展法治教育系列讲堂,依托专业实训、大学生社团深入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满足高职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2.3 课程思政有助于深化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效果

课程思政打破了传统法治教育相对单一的渠道,发挥多学科和“一体化”管理的优势,有助于强化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效果。一是在实施方案上构建以“思政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其中,思政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群舞中领舞”的重要作用,它突出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综合素养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支撑,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具有拓展、深化作用。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发挥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的圈层效应,使学生在多学科的熏陶中拓宽法律学习的知识面。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强调“一体化”管理,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把法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获得持续、长期的法律学习滋养,实现思政课与各门课程在法治教育上“群舞中共振”的效应。例如,华东政法大学成功开设了《法治中国》精品选修课,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之,以课程思政建设确保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同思政课保持同向同行,不仅打破了传统法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而且能够全方位、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化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