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召
(宝丰县大营镇初级中学 河南·平顶山 467492)
农村初中管理层以及地区的教育主管单位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农村地区初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并将其逐步推广至社会、家庭的各个方面,使得劳动教育能够与生活实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出农村地区的特色教育模式,创新劳动教育机制,基于此,对于农村初中如何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并不意味着让学生进行大量体力劳动,而是指将体力与脑力相融合。劳动教育绝不是纯粹不涉及脑力的体力劳动,也并不将体力劳动作为根本目的,而是指将体力劳动作为实现教育意图的途径。若没有德育、智育的支持,脱离需求、兴趣以及创造性,那么劳动便会逐渐成为学生的累赘与负担。相比于道德培养与学习,劳动教育与劳动存在显著差异;劳动的范围较广,但是劳动教育仍隶属于教育之中,主要目的为实现教育与劳动的内在循环、内在统一,借助劳动这一形式,贯彻具体的教育目的。换言之,劳动教育是教育与劳动的媒介;作为广义概念,劳动教育并不单纯指代劳动,而是教育化之后的劳动。在劳动教育进程中,劳动逐渐演变为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既包含着日常生活、服务、学习性劳动,也涵盖了物质生产、校园美化等日常性活动。
现阶段,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教育方针,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智、体、美、劳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劳即为劳动教育,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国家部委关于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水准、价值取向、精神面貌有着密切关系。长时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单位始终坚持将劳动生产与教育相融合,围绕当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切实培养出了极具创造性与高素质的劳动人才。在新形势下,国内部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对劳动成果不珍惜、不会劳动、不愿意劳动的现象,部分教育工作者也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正逐渐被部分地区教育工作者所弱化、淡化。基于此,教育主管单位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落实教育大会的主题思想,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中小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农村地区初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并将其逐步推广至社会、家庭的各个方面,使得劳动教育能够与生活实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出农村地区的特色教育模式,创新劳动教育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当前,国内绝大多数的中学生不具备强健的体魄,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学业负担过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围绕劳动技能接受相关知识培训;第二,面临极大的升学、考试压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更不会专门抽出部分时间,引导孩子参与劳动技能培训;第三,农村地区家庭也日益呈现出少子化趋势,家中只有两个甚至一个孩子,数位老人与父母共同宠爱孩子;同时,国内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准也在日益提升,绝大多数父母不愿意孩子受苦、受累,不让孩子做杂事,事无巨细,对孩子处处悉心呵护,导致孩子养成了养尊处优毛病,劳动意识淡薄,不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甚至有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孩子上学读书,是为鲤鱼跳龙门,孩子读书求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逃离农村,走出大山,进入城市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这些落后腐朽的错误观念主导着大量农村地区家长的思想,这使得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家长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时间、精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严重影响了孩子对于劳动技能、知识的学习。这更加突显了在农村初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现阶段,劳动教育依然未能充分引起家庭、社会、学校的重视;在国内大部分农村地区,劳动教育被各中小学弱化、被众多家庭软化、被社会各界淡化。尤其是在农村初中内部,劳动课经常被语数外等主科占用;同时,农村初中也严重缺乏劳动课所需的经费、场地、师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的特点在于无考核、无计划;甚至有部分教师将校内劳动作为针对差生、违纪学生的惩罚手段。简单而言,社会各界在思想层面仍然存在重文轻劳的落后观念,在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下,农村地区的中学管理层未能革新劳动观念,仍然保有片面的劳动意识;农村地区的初中生普遍不具有端正的劳动态度,不具备较强的劳动技能,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教人者先受教,为在农村地区中小学内部开展有效的且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活动。首先,需要确保中学内的师资条件符合教育教学需求,成为劳动教育活动的有力支持与保障。在农村中学内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意味着劳动课老师要参与其中,也不仅仅是劳动老师、德育老师、班主任的分内事,应将中学内部各科任课老师都纳入其中;围绕中学全体教师开展培训活动,要求全员参与,从思想层面,强化农村中学内部每位老师的劳动理念、劳动意识,革新教师的落后观念,提升教师的自觉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农村初中的管理层还应组织劳动课任课教师参与专项技能培训,强化劳动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准,为农村地区的初中生提供科学、系统、有效的劳动技能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村初中的劳动教育水准,更好地践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劳动育人的战略目标。
中共中央、国家部委以及各地区的教育主管单位都在反复强调劳动教育实践。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第一,每周各中小学要开展超过一课时的课上劳动教育活动,保证充足的上课时间。第二,各地区的中小学应明确规定,每天学生参与课外劳动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校外课外的劳动活动。第三,国内各地区的中小学应在每学年度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周活动,制定劳动时间计划,充分落实劳动教育计划。借助劳动周活动,推动中学生形成优质的劳动习惯。农村地区的初中管理层应有效落实相关政策,根据校内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校内教学任务安排,在每学年度抽出一周的时间开展劳动周活动。在劳动周的规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参与必要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强化中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劳动教育能够与生活实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出农村地区的特色教育模式,创新劳动教育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家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农村初中的管理层应引导学生家长在日常家庭活动中,重视对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给予孩子一定的劳动实践机会,督促孩子自己动手,自觉参与,学习必要性的劳动技能,例如,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动。同时,校方可以为家长布置任务,例如,每季度应教会孩子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学生劳动教育培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将各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各主要课程的优势,利用学生及家长对主科的重视性,潜移默化地将劳动教育意识、劳动技能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定期组织各学科任课老师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交流活动,引导各科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第二,围绕劳动教育,在校内定期开展主题性的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内定点区域设置种植园,由校内各年级、各班级承包种植园的部分责任田,利用课余时间、课外时间在种植园内种植农作物,诸如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能够食用的农作物;由劳动课教师在种植园内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将浇水、播种、施肥、松土等基本农作物的种植技能教授给学生;将种植园内收获的蔬菜分给责任田的承包同学;与此同时,劳动课教师还可以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与线下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种植园内产出的蔬菜、水果,开展烹饪教学,将基本的做饭技能传授给学生。第三,提出家庭劳动倡议,发起每周劳动三小时的家庭倡议活动,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劳动活动,在家庭内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使得学生与学生家长能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使其能够更投入到家庭劳动实践与教育活动当中,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农村初中的劳动教育水准。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教育方针,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劳动周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农村初中的劳动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