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韧性城市建设*

2020-01-08 15:08
图书馆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韧性馆员图书馆

王 晔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210017)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社会生活中心,是一个复杂且各方面相互依存的系统。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以及各类设施互联互通等现代城市特点的集中显现,城市变得更加宜居、便捷的同时[1]137,我们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城市风险,诸如基础设施运行风险、市场变化带来的失业和贫困风险,以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尤其是2019年年末出现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使得城市的脆弱性逐渐凸显[2]。由此,提高城市“韧性”以抵御风险,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韧性”一词源自拉丁语“resilio”,指物体恢复到原有状态。2002 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首次将“韧性”概念引入城市管理领域。近年来,这一理念在城市管理中得以重视和推广。韧性城市是指在城市面临重大变故时,城市将抵御性措施与当地的地理、空间、经济、社会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抵御危机带来的影响,以达到维护城市的稳定,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有韧性的城市和人类居住区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题的重要目标之一[3]。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无论是人口增长还是城镇化建设速度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有效地抵御风险、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韧性建设,显得尤为迫切。2018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各级政府统筹城市安全建设,争取在2035 年形成“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将“增强抵御和缓解自然灾害能力”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 年8 月,“第二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暨首届防灾减灾市长峰会” 在成都召开,国内外多个城市参与并签署了《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成都行动宣言》,目前,我国有河南宝丰、陕西咸阳、青海西宁、四川成都、海南三亚、四川绵阳、河南洛阳等7 个城市参与了联合国减灾署(UNISDR)的“让城市具有韧性(Making Cities Resilient)”竞选计划和洛克菲克基金的“100 个韧性城市(100 Resilient Cities)” 计划[4]。韧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1 新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责任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传播和利用更加便捷,图书馆作为信息中介的地位式微。新环境下,图书馆正跟随世界发展的脚步,努力摆脱旧范式的束缚实现转型与超越。不仅将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作为自己的责任,更是将创设学习环境、提升民众素养作为发展的主要任务,积极参与到大众的知识普及与更新之中,参与到政府的决策咨询之中,以及研究团体的研发创新之中。与其他文化机构相比,图书馆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馆藏、优雅的环境和专业化的服务,使其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更为明显,社会关联度更为突出,由此,开展社会教育、参与社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当代图书馆最核心的社会功能。新世纪以来,业界提出图书馆应成为“城市的心脏”“城市的第三空间”的理念被付诸行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融入到城市发展中,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开拓服务项目,甚至主动承担起社区的部分职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

2 图书馆在抵御风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的韧性表现在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性,当遭遇风险时仍然能有效维持城市结构的总体平衡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不仅要依赖于政府的管理与决策、更需要多元的社会组织充分调动相关资源,通过与政府的共同行动来增强城市应对风险的反应、处置和协调能力。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教育基地和信息中心,不仅能够在风险发生时快速准确地搜集、整理、提供相关信息,例如面对国家重大事件,国家图书馆就曾推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信息专报》《中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综述报告》等多项信息,为政府救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持;还可以凭借丰富的素养教育经验,面向全社会开展韧性素养教育,在抵御风险、抗击灾难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如迈克·杜德利在《公共图书馆与韧性城市》一书中所强调的——图书馆是韧性城市的支柱,是城市繁荣的基础性机构,是一种理性、洞察、智慧和灵感的力量。

3 图书馆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发挥第三空间作用,促进城市的融合与稳定

城市韧性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水平、工程设施等硬实力的提升;二是经验学习、社区参与等软实力的提升[5]。有学者提出:通过创造交流机会、改善社交网络和交流技巧等措施增强居民间的相互联系,对于群体韧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南非的开普敦市种族隔离情况非常严重,他们在建设韧性城市的过程中,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将居民纳入韧性建设的目标内,通过提升居民间的连接度,提高居民的韧性,促使居民与政府部门紧密结合共同应对灾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42。

新的时代,图书馆倡导“零阙值服务”,这不仅要求图书馆将服务植根于社会大众之中,而且要融入大众的生活。这种全方位零距离的服务包容靠的不只是信息资源而是一种文化的吸引。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为市民营造温馨、亲切的场所体验——图书馆不仅是信息的集散地,也可以是你的“家园”、你的“舞台”,在这里全社会差别性、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和尊重。以自由、轻松、便利的场所文化,帮助市民增进了解,搭建沟通的桥梁,增强民众的团结性和社区的连接性,建立起基于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在愿景的带动下互相包容与合作,共同关心和参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韧性。

3.2 以素养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城市居民抗风险的能力

每当危机发生时,政治家们往往将安抚民众情绪作为扭转国家危机的重要手段。例如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极大地安抚了处于崩溃边缘的公众情绪,对于恢复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可见,安抚民众的心理和情绪对于局势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英美等发达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由失业率、犯罪率猛增而引发的社会风险日益严重。危急时刻,图书馆主动承担起安抚民众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英国伯明翰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增加了有关劳动法、就业保障法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图书资源,免费为读者提供法律咨询。通过积极收集、分发最新就业信息,为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等,为企业恢复生产、促进市民再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市民因此将图书馆视为“困难时期的避难所”[7]。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在素养教育方面的成绩斐然,应进一步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并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拓展参与社会发展的空间,将服务延伸到社会、家庭,尽力满足民众对提升数字素养、技术素养、健康素养、职业素养的各种需求。一座城市是否强大取决于这座城市及其市民的坚韧度,而坚韧度与市民的韧性素养是密不可分的。2016年,英国艺术理事会发布《展望图书馆未来》报告,强调图书馆要把职业培训作为韧性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并特别提出要为培育个人韧性与适应性服务[8]。

首先,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联合社区街道开展法律、医疗等方面的讲座和咨询,提高市民的防护能力,尤其遇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时。如武汉在2019年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市民由于缺乏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加之各类谣言及虚假信息充斥网络,“恐惧”和封闭式管理带来的“焦虑”情绪滋生,不仅给市民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样的危机时刻,图书馆可以发挥信息采集、检索优势,协助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卫生科普信息,发挥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为缓解和化解危机创造条件。

其次,有数据显示“活动”能够让市民的目光高度聚焦于活动现场,有利于消除隔阂与冲突,降低犯罪率;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可提升市民人文素养,增强社区连接度。尤其要注重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服务,可以联合一些公益组织或者机构共同开展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有精神病史居民的帮扶活动,例如开展防护能力、自护能力培训、医疗卫生咨询等,同时提供场所服务,为他们融入社区创造条件[9]。弱势群体的社交空间有限,针对这样的群体开展服务,对维护社会的平衡与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3.3 参与打击网络虚假信息,保障公民对真实信息的获取权

虚假信息现象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全球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许多国家已经行动起来,从完善法律、制定规范、加强审核等方面对虚假信息予以打击。然而,治理虚假信息的根本在教育,只有不断提升公众信息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支持社会培育和建立查证文化、打击网络虚假信息、保障公民对真实信息的获取权责无旁贷[10]。

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将阅读推广中积累的案例经验应用于网络虚假信息的打击行动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大中型图书馆为引领,夯实馆员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发布指导性文件或通知,指导各级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同时,强化馆际合作,分享各自开展培训、打击虚假信息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提升媒介素养教育质量。

(2)寻求合作伙伴,包括学校、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集结社会力量,建立新型的社区关系,更加高效地解决虚假信息带来的问题。

(3)建立并不断完善图书馆媒介素养教育在线平台,编制简单实用的手册,用简练的文字和图片,从识别域名、正确使用搜索引擎、查证链接、查阅历史信息等方面引导民众正确识别和使用信息,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民众需求。

(4)强化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最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影响的群体,图书馆应通过多元路径培育青少年审视、反思、理解、思考、运用信息的能力。

(5)通过举办讲座、论坛、沙龙等活动,以丰富有趣的形式向居民介绍和推广识别虚假信息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3.4 提升图书馆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体现在服务效益上。新的需求催生新的服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社会对图书馆的依赖度越大,图书馆生存的空间才会越大,这种以需求推动发展的循环模式,给我们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近年来因各种社会因素而引发的图书馆危机屡见不鲜,例如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让英国的公共图书馆面临崩溃的边缘,而且在国内引发了有关图书馆价值的激烈论战。我国图书馆应居安思危,确立大安全观念,做好抵御各类风险和危机的准备。一方面努力发展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重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制约,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制,确保危机发生时,不仅有能力化解危机,而且还能够顺应变化,在新的环境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个有韧性的图书馆才能在城市韧性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3.5 提升馆员的职业韧性

如今我们大力提倡文化自觉,图书馆界则应倡导服务自觉,而服务自觉取决于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培育馆员强大的学习能力,并有意识地将这种学习融入工作之中,成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有活力、有韧性的专业人才,不仅有利于馆员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11]。

(1)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各级图书馆要将对馆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结合馆员职业生涯发展和本馆人才培养规划,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对培训目标、对象、形式、内容、考核机制做出明确要求和规定,不断推动馆员将学习内化为自发的动机。

(2)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根据培训内容,构建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多层次培训体系。馆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岗位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图书馆还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需求及时修订相关培训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活力。

(3)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根据相关调查,馆员更加愿意接受多元化、灵活性强、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方式。培训形式可以包括课程、专题讨论会、网络讨论会、短期培训、在线课程等,最好能够为馆员搭建集合了相关资源的在线学习平台方便馆员自学。对接受培训的馆员进行考核不能仅限于培训过程的技能考核,而要将考核延续到今后的工作中,对他们培训后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图书馆只有主动积极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场地和人才优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人们在危难时才会更加依赖图书馆[12],图书馆也可由此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美国图书馆学者斯蒂芬·詹姆斯曾说:“每当国家遭受经济紧缩时,图书馆将处于发展的繁荣期。”[13]

猜你喜欢
韧性馆员图书馆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