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峥霖 马盛楠 王 洋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基础教育集团 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云南昆明 650000;3.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科学家研究则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与相貌的美丑,财富的多寡没有正的相关关系。幸福感是激励人努力工作、生活的“兴奋剂”,只有充实的幸福感,才会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探索、求知的欲望,才会促使人们不断地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幼儿园教师同样需要幸福感的存在与鞭策,因教育对象的特殊,而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幸福观非同一般。常人的幸福感,是在参照中感受到的,譬如收入多寡的比较、劳动量的比较等等,但是幼儿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幼儿教师职业特有的价值,所以只有让幼儿教师在职业中获得满足,实现自身的理想,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有快乐的体验,才能拥有职业的幸福感。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职业幸福感指数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及情绪,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职业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密切关联教师自我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及幸福感,包括对工作性质、价值的正确认识、成就效能等。幼儿园教师只有首先具有强烈的内在情感动力、正能量的幸福感,才会促使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如果对其工作的氛围不满意、能力不能胜任基本工作,则会对内心产生负能量,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失去了幼儿园教师本该有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等,缺乏幸福感的滋润,容易产生消极的职业倦怠,对其专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但应该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更应该创造自己的幸福,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幼儿结合起来,成为一名完美的幼儿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应用心聆听自身的需要,做好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找准自己身的主体性、创新性和能动性,刺激自身幸福感的萌发。幼儿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用爱去感知幼儿的心灵,从幼儿的身上看到幼儿的成长和自身的成长,善待自己,不断发现身边未被察觉的闪光点,在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用微笑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及环境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要制定宽严适度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充分保障教师的民主权利;领导干部能放下架子,善待教师,尊重幼儿教师的专业,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敏于体察、精于测析、审时度势、因教遂改,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表达领导的关心及爱护,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这种幸福体验是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针对幼儿园班级“师幼比例”的合理化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校园意外伤害,通过从这些措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首先,从社会层面,除幼儿园本身的民主化管理,与幼儿园教师长期接触的家长也应从内心尊重教师的职业及工作。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真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家长和幼儿教师教学教育方法上的差异,促进积极的家园合作。
其次,国家权威机构部门应呼吁社会关注幼儿教师职业,并切实从政策上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给予幼儿教师应有的权利与权力,提升幼儿园教师工资的同时,也应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内,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地位待遇。
幸福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社会与个人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幸福感的培养是体验幸福的重要一课。幼教机构和园领导要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辅导和教育幼儿教师要摆正心态,让幼儿教师以积极、健康、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丰富幼儿教师的精神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让幼儿教师充分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让幼儿教师追求教育的理想,去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工作的乐趣,从生活、工作中体验到幸福,幼儿教师自身也要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一定的审美素质[1-5]。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应被重视起来,社会应当重视和提高幼儿教师这一群体的幸福指数。然而幼儿教师在现实中却成为一个弱势群体,身心压力很大,这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关注和支持。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其有一个较公正的评价;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研究教师的心理需要,更多地满足其精神世界的需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给予其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才能,体验幼教工作带给他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