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刚
(西安高新国际学校 陕西西安 710119)
在我国一贯的教学理念中,都是非常重视书本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目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新的教育目标,传统的教育手段显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STEAM教育理念在进入我国后,对许多教师陈旧的教育思维形成让冲击,而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在实践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STEAM教学理念光从字面上其实很好理解,STEAM五个字母分别代表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简单来说,STEAM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将这五者和多门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综合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大多是围绕一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展开介绍,并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而STEAM教育理念的特色就是制定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方案,让学生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小学生的年纪比较还较小,所以要想更好地发挥出STEAM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优先明确好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计划教学目标时,也不能像传统的课程教学一样,把目光局限在提高某门学科的成绩上,而是要让学生综合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并且能将其融会贯通地运用于生活之中[1]。除此之外,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能力,平衡好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比例,促进学生在两方面的共同进步。
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需要对流程有消息的把握,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就应该明确自己教学目标是围绕哪些学科展开的。比如本文讨论的是融合工程的课程,在小学阶段工程往往是与数学、科学学科融合在一起,结合现实生活解决一些应用性问题。教师必须找到这几门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比以此为切入点作为学生课程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掌握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同样需要思考清楚课程结果的评估标准,这就涉及到每个学生在课程中进行了哪些工作,负责了哪些任务。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对擅长的科目,教师也要综合考虑课程中没门课程的知识能创造的价值,这样才能更科学的对学生们的教学成功给予评价。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引导学生融合工程进行STEAM课程实践。课本教材中提出了关于蒜叶生长的实践探究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课程没有过难的挑战,但又非常考验学生的细心、耐心、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是教师理想的教学任务[2]。通过实践课程,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在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模式一起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但不用强行要求学生执行一样的活动方案,让实践教学变成了一种硬性的教学作业。只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将课程计划的要点告诉学生,即目标是要通过记录不同条件下蒜瓣根须的生长情况,通过对比探究更适合蒜瓣生长的环境。具体的操作细节和任务分配则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比如每个学生种植蒜瓣的环境以及每天观察的时间和频率等等。学生不仅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知识有更强的探究欲,还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分析彼此的观察情况,收获更多的感悟[3]。经过一周左右的观察,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统计出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对比不同组员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工程和技术都有一定的考验,这种融合了多种学科的实践方案,才能体现出STEAM教育的内涵。
在完成实践教学后,学生需要将组内成员的统计图表以及最终的总结报告教给教师,由教师进行汇总后再在课堂上对学生们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总结。将数据总结为报告的过程中,考察的则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最终的展示分享和总结提升环节中,教师应该尽量以鼓励政策为主。对于那些出现操作失误而影响最终结果的同学,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于那些报告详细,总结精准的小组,则可以给出更多的表扬和奖励。每次完成实践教学后,教师可以以积分的形式记录优秀小组的表现,这样的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后续的实践探索中能够有更强的动力。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STEAM教学与我国小学课堂的结合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教师能做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分析,避免同样的问题在将来继续出现,通过合理利用STEAM教学理念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