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宇 左成锴 施琳玲
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出现一些新变化:医患纠纷数量较前减少,医患双方纷纷拿起网络舆论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然而,医患矛盾依然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客观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医患双方的因素,提出七项治理对策。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医疗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医患矛盾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处于低水平和谐状态1,依然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患方视角和医方视角分别论述了现阶段医患矛盾的主要成因,并针对新变化提出相应策略。
首先,医患纠纷数量较前有所减少,2018 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执业医师状况白皮书》披露:“2016 年全国医疗纠纷比2015年减少6.7%,涉医违法犯罪减少14.1%”。2018年仍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统计显示:“十八大以来,全国诊疗服务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医疗纠纷数量和涉医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实现连续5 年双下降。”其次,随着一系列保护医疗秩序的法律、法规出台。针对医师的暴力事件以及事件的严重程度均有所下降。第三,媒介环境的发展,病人和医务工作者纷纷拿起网络舆论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医院和医师群体从被动忍受、自掏腰包息事宁人到选择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医患矛盾由激烈的正面冲突逐渐向占领舆论阵地的“软冲突”转变。
患方视角
优质医疗资源获取仍难随着基层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和民营医疗资本的引入,就医难问题有所改善,但获得优质医疗资源依然困难。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医师多点执业制度虽已实施一段时间,但制度执行的效果尚不理想。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越来越多的病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无论大病小恙都拥挤到为数不多的大医院中,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
因病致贫问题仍然存在据国家卫计委统计,2016 年我国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245.5元,住院次均费用8604 元。一次住院的医药费约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的1/4(2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的七成(69.6%)。目前,拥有完全医疗保障的只有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部分集体企业的人员。尚有很多的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只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或者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后两种保险的报销比例有限,病人需要自付的费用较多,政府医保投入不足是目前导致医患矛盾冲突最深刻的制度根源,在城市就诊的患者感知要高于在农村就诊、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2。
就医体验改善不力国家卫生健康委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智慧医院建设使就医提速和便捷,但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迫使医生们缩短每一位病人的诊疗时间,病患难以体会到来自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部分病人需要数次往返医院才能得到明确诊断,就医过程令病人身心俱疲。
维权渠道不够畅通我国医患矛盾处置渠道可以通过自行协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诉讼等方式解决。但目前病人申诉维权的渠道仍然不够畅通,解决周期冗长,病人理赔困难,患方对医院和医师的不满在奔波中逐渐积累。减少病人等待奔波的时间和诉讼成本,同时不额外牵扯医务工作者更多的精力,是目前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方视角
工作压力大 医师们在日常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还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及学术论文,重负下中青年医师过劳死现象频繁。2015年3 月,丁香园推出的《医生超负荷工作情况调查活动》结果显示,64.1%的医师疲劳程度较为严重,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仅19.2%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医疗纠纷和医疗诉讼也给医院和医生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和多种间接损失。影响医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3。
工作强度高医务工作者们日常的工作强度很大。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时。2014 年的统计显示14.43%的医师工作时间在国务院规定的法定时间内。有项针对全国医师的调查显示:68.5%的医师午休及用餐时间小于1 小时,32.2%的医师只有不到30 分钟用餐。对于近些年流行的带薪年假,75%的医师表示从来没有享受过。工作超负荷,心理压力大,没时间或不愿与病人多沟通,因此难以取得病人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阳光薪酬低我国对于医疗的投入总体不足,据统计:中国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 的5.4%,而美国为17%;我国每年的财政拨款仅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都要靠医院通过医疗服务获得,导致医护人员的收入以及医院的运行和发展主要靠医疗服务创收解决4。我国医师收入与社会贡献不相符合,有项调查显示综合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数据,正高级职称年人收入刚刚超过10万,这种收入状况与西方国家动辄数十万美元的年收入不可同日而语2。一方面是医师投入和所得极度不平等,另一方面是现行的医疗制度不完善,药品器械回扣、收受红包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甚至逐渐成为补偿医师劳务付出的“正当手段”,很多医师集体染指这些灰色地带。
国家加大医疗投入医院回归公益性
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性质弱化。医院发展、设备更新、医务人员的奖金福利,仅依靠财政拨款“杯水车薪”,导致医院常需要自己创收才能保障正常的医疗工作。国家应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改革现有医疗体制,使我国的医疗回归到公益性的道路上,使每个医师可以拿到他们通过劳动付出所应得的工资奖金,减少以药养医,杜绝灰色收入。
联合惩戒伤医案件构建良好执医环境
恶性暴力伤医事件已逐年减少,但一些尚未构成量刑的伤医辱医事件,发生数量仍然居高不下。2018 年9 月国家发改委等28 个部委联合签署《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关部门应充分借助“联合惩戒”进一步加强卫生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予以震慑伤医、辱医行为,保障医务人员的基本权益,改善执业环境。
商业保险补充与国家医疗保险互补
国家目前的医疗保险难以负担13 亿人口剧大的负荷,应为病人和医师同时引入商业保险。为病人引入商业医疗保险,减少病人看病的花费;为医师引入保险,若出现医疗纠纷时,由保险公司及时介入完成理赔。使医师和医院从繁杂的纠纷中脱身而出,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医疗工作。同时,有了保障,也使得医师愿意进行高难度的挑战和尝试。患方在进行就诊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购买医疗意外保险,尽可能在不幸发生的时候减少损失,减少纠纷逐渐转化为医闹5。
善待善用媒体构建尊医重卫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营造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使医务人员有更多的热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建立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不仅仅为了医务工作者,也增进医患信任。对于涉医类的不实报道应该坚决打击,融合联动讲好医患故事。媒体应长期持续对全社会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正面宣传,树立医疗行业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6。
加强医学科普降低对医学的不合理期望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及生活质量,但由于医学知识的匮乏,造成重治病轻预防、轻信虚假广告、滥用药物等乱象。患者期望值太高,认为医生可以解决其所有病痛,缺乏医学知识素养7。据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58%,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网络的发达带来了知识的“爆炸”,依赖网络“查病”“问诊”“求方”的网民数极速提升,误导和干扰医生诊断和治疗的情况频频发生。为此,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素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作为普及医学知识、提高民众科学意识的先行军。呼吁不能过度神化医学和医生,应该降低大众对于医学的不合理期望,回归理性。
植入敬畏之心加强医护人文素养
我国外科学之父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部分医师过分依赖辅助检查,而忽视对病人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忽略了医师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只看病、不看人”的情况。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注意与病人多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从医学生开始,加强人文教育,强化对医学本质的认知,在入职前就植入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医患道德共建 共促医患和谐
部分患者不道德行为客观存在,一项调查显示,医务人员认为近半数患者在遵守医疗秩序、缴交医疗费用方面表现较差或很差,72%患者在理性对待医疗纠纷方面表现较差和很差。以往大多数公众和媒体只关注了医方的道德责任,而忽视了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道德和义务。未来在注重医方道德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患者就医道德的建设,需尽快出台针对患者的管理措施和约束机制,开展患方就医行为的研究。
诚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任重道远,需要国家层面、各社会力量及全体民众的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