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美 时空之美

2020-04-30 05:22赖海标曾建峰孟繁甦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青龙

文/赖海标 曾建峰,4 孟繁甦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科学,具有深邃的美学内涵。本文从哲学、中医理论、中药等多维度阐述中医的美学内涵。

中医经千年而不衰,呵护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让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其机体表现出生机勃勃的自然美,令人惊叹。你若沉浸于其中,常会被中医之美震撼、感染。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深邃的美学内涵。

中医的哲学之美

面对复杂的世界,西医极力寻找其终极构成,表现出精深之美。面对纷繁的世界,中医注重在复杂中找出规律,呈现出简约之美。

中医学理论的产生从哲学层面分析,一是源于“二分法”:“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有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凡是亢进的、兴奋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属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属阴,世界的组成是由“阴阳”两要素构成的;二是源于“三分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148 条中首先提出“半表半里”的病位概念,从而引发中医辨证的革命性变化,即中医八纲的病位由“表、里”变为“表、里与半表半里”,中医辨证从此更准确更科学。

中医的中和之美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也称汉医。我认为中医的本质是“致中和”,为中和之医,《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既重治病,更重治人,非常注重人文关怀,不但治人的“病”,更重视医治病的“人”。《黄帝内经》说“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认为正邪不是绝对的,可能相互转化,要重视因人、因时、因地的看问题,方不失偏颇,即后世归纳的“三因辨证”。

中医的人文之美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以上这些中医理论无不体现中医学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重视预防,注重养心,强调医德,敬重生命的医学观和世界观。

在中医史上,历代名家灿若辰星,可谓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万世垂范。如春秋时期的苍生大医秦越人(即扁鹊);倡导辨证论治的医圣张仲景;中医儿科创始人、北宋的钱仲阳;一生看病从不收钱的宋朝许叔微;品德高雅、医术高超的脾胃派掌门李东垣;为提高医术救治百姓,名满天下后仍匿名拜师,一生共拜师17 人的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天士等,不胜枚举。

中医非常重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尚书》说:“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如果将人与四季、五行相对应的话,可谓幼年如春如木主生,青年如夏如火主长,中年如秋如金主收,老年如冬如水主藏。

中医的传说之美

中医学源远流长,传说极多极广。如神农尝百草、伊尹创汤药,又如思邈伏虎、杏林春暖、苏耽橘井,还如扁鹊见蔡桓公、华佗刮骨疗关公等,为后世留下不少传说趣闻,启迪后世,美化人间。

中医的理论之美

中医理论和谐对称,首尾贯通,内容丰富,结构简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横不到边,深不见底,内涵丰厚,意蕴深远,如环无端。清朝伤寒名家俞根初指出:“太阳少阴皆为表,太阳之表为发热恶寒,少阴之表为无热恶寒。阳明太阴皆为里,阳明之里为胃实,太阴之里为自利。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寒热往来,厥阴之半表半里为厥热进退”1。可谓一语道破六经与八纲的关系,为后世正确理解六经辨证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受到胡希恕、冯世纶等当代伤寒名家的高度赞誉。又如《伤寒论》关于六经病的描述,极富内涵和美感,如太阳病之发热恶寒,少阳病之往来寒热,阳阴病之但热不寒等。

中医的语言之美

中医语言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染,言而有文,神韵盎然。在论医析理之际,不忘给人以美的感受。中医语言有着诗的韵律、诗的形象、诗的凝炼。如乾隆御医黄元御《四圣心源》所写:“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以上是黄元御关于中医“圆运动”的如诗如画般的记述,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中药的名字之美

中药品种很多,不少中药名字极美极富想象力,如欢爱之夜交藤、合欢花,宛如母子的益母草、充蔚子,一派田园风光的牵牛子、车前草,人名药名相合的刘寄奴、徐长卿,药名动物相亲的牛膝、狗脊、马钱子、菟丝子,有如女子的丁香、佩兰,天地人三才并行的天冬、地黄、人参。明代名医张景岳有“药中四维”之谓:“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形象生动,读后难忘。

中药的药性之美

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药性竟然截然相反。生姜和胃偏于止呕,干姜温脾偏于止泻。姜之一嫩一老,药性有上下之分。生姜只走不守,炮姜只守不走,干姜又走又守。生大黄通便,大黄炭止泻。同一种药,炮制不同,药性随之而变。

大黄的煎煮方法不同,疗效亦不同:先下——大陷胸汤,后下——小承气汤,中下——大承气汤,同煎——大柴胡汤,不煎——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渍之,即用开水浸泡)。

中药的诗词之美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知让多少佳节异客感慨万千。杜甫的《九日寓蓝田崔氏庄》也对茱萸情有独钟:“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以致后世对诗中的“茱萸”究竟是吴茱萸还是山茱萸争论不休,成为中医药人的趣谈。

方证的物象之美

中医方剂命名往往来自对外界自然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取象,如 “济川煎”,形容其有补虚通便之功,犹如资助河川以行舟车之意,用于肾虚便秘。又如 “玉屏风散”,中医之表即人体御邪之藩篱,因其功用有似屏障,且又珍贵如玉之意,故名其“玉屏风散”,多用于表虚自汗。“泰山磐石散”,取其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胎之功用,犹如泰山磐石般稳固之意,多用于堕胎、滑胎之疾。再如 “失笑散”,因其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病者所苦在不知不觉得以悉除,不觉欣然失笑,故有其名。用自然界中的万千物象来命名方剂,可得形象生动之妙趣,令人萌生“天人合一”的遥想。

方证的对偶之美

《伤寒论》中对方剂的命名不少对偶工整,大有深意。如大小柴胡汤,大小半夏汤,大小青龙汤,大小陷胸汤,大小建中汤,大小承气汤。

也有受道家影响的痕迹,如圣人居中的理中汤,左青龙的青龙汤,右白虎的白虎汤,南朱雀的朱鸟汤(黄连阿胶汤),北玄武的玄武汤(真武汤)。

此外,治血脉瘀实的桃红四物汤,治血脉空虚的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治血脉又虚又实的补阳还五汤等,极其对偶工整,可以说中医学是一门美学也不过分。

方证的内涵之美

北宋儿科圣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载方“六味地黄丸”后世使用极为频繁,其药性“三补三泻”的立方之意亦为后世推崇:熟地色黑入肾,滋阴填精,重在益肾阴;萸肉色红入心,味酸补肝,重在益肝阴;山药色白入肺,味甘补脾,重在益脾阴;泽泻利肾浊,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泄肝火,并制萸肉之温涩;茯苓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六味合用,堪称精妙。

又如“黄连解毒汤”,方中君以黄连清中焦胃火,臣以黄芩解上焦肺火,佐以黄柏泻下焦肾火,使以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使火热从下而去。

方证的变化之美

小青龙、小柴胡汤,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小青龙重在里证,小柴胡重在表证。大青龙、大柴胡汤,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大青龙重在表证,大柴胡重在里证。

小青龙重在半里之水,小柴胡重在半表之热。小青龙治表寒里饮之水,故重在温阳利饮;小柴胡治少阳枢机不利之热,故重在和解少阳2。

小青龙之水,动而不居。五苓散之水,留而不行。十枣汤之水,纵横不羁。大陷胸之水,痞硬坚满。真武汤之水,四肢沉重3。猪苓汤治疗小便不利之“热水”,真武汤治疗小便不利之“寒水”,五苓散治疗小便不利之“不寒不热之水”。小小方剂中竟有如此之乾坤,令人沉醉。

中医的包容之美

中医“杂合以治”的思想发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强调兼收并蓄不同地域的不同治疗方法,依据病情所需,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中医的包容精神在中医药核心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中更有重要体现,比如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立“六经辨证”体系。

中医学的包容精神也体现在药物的选择上。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历代的本草学,均有记载新增的外来药物,如乳香、没药、苏合香、西洋参、胖大海、胡荽、石榴、 肉豆蔻、犀角、玳瑁等等,中医对于外来药物的吸收兼容的包容之美,更是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大地,历经数千年经验,是我国原创的学科。在中西医并存的当下,需要我们发扬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正如伟人毛泽东早在1913 年《讲堂录》所言“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我们应当放下门户之见,各取所长,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中医之美,美的深沉隽永、雄浑苍劲、朦胧奥玄,她的美不因时间而褪色,不因空间而阻隔,美在过去,也美在未来,更美在当下,是时空之美。

猜你喜欢
青龙
宁夏青龙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夏青龙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夏青龙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夏青龙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夏青龙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叠室入书山——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
少林功夫拳(三)
小青龙说“角”
湖上的青龙
青龙现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