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临床康复教学中脑血管疾病的残疾预防

2020-01-08 12:25:14黄思琴唐成林通讯作者
科学咨询 2020年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残疾脑血管

黄思琴 唐成林(通讯作者)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重庆 400030)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1]。预防残疾,增进健康,成为当今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从目前医学水平来看,中风是可以预防的,发生中风后,其残疾也是可以预防的,但在当前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重心放在了后期如何治疗方面。笔者认为,在脑血管病的全方位防治教学中,残疾预防认知的灌输非常重要,应该是如何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进行性的加重,而不是要等病情发生发展了才治疗。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级预防可使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学者发现: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2]。残疾预防包括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为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最为有效,可降低残疾发生率70%;二级预防是限制或逆转有病损造成的残疾,可降低残疾发生率10-20%;三级预防是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可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笔者在进行脑血管疾病康复教学时,按照上述三个步骤进行讲述,让学生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方法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现整理如下。

一、一级预防

指对已经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危险因素,个体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首先,要保持乐观、开朗、平和的心情,生活有规律;

其次,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身体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脂类物质消耗,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增加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及减轻体重;

再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胆固醇、脂肪、糖的摄入量,如限制肥肉、猪油、蛋黄、鱼子及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控制总热量,多吃豆制品、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饮食宜清淡,不可吃得太饱,最好戒烟忌酒。定期检测血脂、血压、血糖、血尿酸等指标。同时应注意,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虽然比较少见,也不具有特异性,但在少数脑血管病病人发病前由于脑血管病变,血压波动,脑供血的影响而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全身明显乏力,出虚汗,低热,心悸或胸闷不适;有的人出现呃逆,恶心呕吐等。除上述五类外,少数人在脑血管病发病前可以出现鼻出血,眼结膜出血,但应排除鼻部本身疾患如鼻息肉、眼结膜炎症或小血管出血所致的局部病变。

二、二级预防

只对已发生过脑血管疾病的个体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其他措施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复发。

(1)病因预防。对有明确病因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一般人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下,糖尿病人控制在130/80mmHg下,心血管病人舒张压控制在85mmHg下。不同的病人要选择不同的降压药,糖尿病人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心脏病人可选钙离子拮抗剂或β受体拮抗剂等。

(2)预防性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发生减少脑血管疾病复发。可选用拜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服用期间应检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抗凝药物:对频繁发作的眩晕、头痛、肢麻、偏身感觉障碍应给予抗凝药物预防,如可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等。◆血管扩张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单方或复方制剂。◆扩容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3)脑保护治疗。针对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代谢性细胞酸中毒等,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自由基清除剂(SOD、维生素EC、甘露醇)和亚低温治疗等。

(4)神经细胞营养剂:ATP、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辅酶A等。

通过以上手段尽可能的防止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残疾,并防止疾病复发或进一步加重恶化。

三、三级预防

当中风患者虽经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和采用必要的康复措施,如还遗留残疾,这时仍要注重康复训练,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可采取以下措施:

康复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治疗、言语治疗及假肢的安装、脊柱矫形器、辅助器、轮椅的使用等,以此改善功能,预防畸形,提高自我康复能力,改善机体情况减轻残疾。

康复教育:根据患者年龄、文化修养、教育程度、家庭背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治疗、护理,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积极参与康复治疗,避免出现焦虑、抑郁、悲观情绪。

职业教育:对于有重返岗位需求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可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康复医师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职业评定,了解其就业心理和就业态度,然后进行职业适应性训练,还可帮助患者介绍和选择职业,以及进行就业后的随访。

总之,通过以上三级预防,可最大限度的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出现功能障碍,并可促使障碍的改善和恢复。在临床康复教学中对医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残疾预防知识教育,可加深学生的康复意识,强化未来医务人员的康复观念,使预防常识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的始终。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残疾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