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中欧班列功能拓展路径探析

2020-01-08 10:03常海青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0年8期
关键词:班列中欧公共卫生

常海青

(香港理工大学 工程学院,香港 999077)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及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冲击,而中欧班列仍然继续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实现了逆势增长。中欧班列在支援全球抗疫合作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4月,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达2 920列、发送货物2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4%,27%。截至2020年4月24日,经中欧班列运抵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防疫物资共44.8万件,达1 440 t,并以目的地为节点分拨至更多国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平台,中欧班列防疫物资运输功能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中欧班列不仅将成为维系中欧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持续运行的核心力量之一,也将成为全球抗疫合作、医疗物资跨境运输的关键一环。因此,应把握契机,适度调整中欧班列发展策略,加快促进中欧班列功能拓展。

1 疫情下中欧班列功能拓展分析

1.1 拓展跨国物流供应链功能

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对提升我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参与程度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特别是远离沿海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受益于中欧班列的开行,得以更加深刻地融入全球产业及供应体系。以重庆为例,以2011年重庆始发中欧班列为拐点,重庆的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突破性增长且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中欧班列目前已经成为重庆招商引资的“王牌”[1],为重庆深入参与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及发展对外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中欧班列在运输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加之各地方政府均对其进行大力补贴,使中欧班列开行地区参与中欧间贸易的企业实际负担的资金成本显著下降、运输时间降低、资金周转效率提升。这种优势既吸引了更多制造企业落户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也使得一系列物流产业园区、国际供应链产业中心建设提速。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海外,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出现脱节,而由于现阶段我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于乐观、各地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我国将成为推进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恢复运行的主要力量。疫情期间,部分线路中欧班列在经历短暂停运后迅速恢复运行,为我国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提供了充足支持,也使特殊时期中欧班列在跨国物流供应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因此,进一步拓展中欧班列跨国物流供应链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2 拓展全球公共卫生保障功能

打造中欧班列品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目标,在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形势下,中欧班列更广泛地承担对外医疗物资援助和出口任务,体现出自身运输速度较海运快、到达国家范围较海运广、运量及运输经济性较空运更有优势的特点,成为抗疫物资运输的重要选择。因此,承担医疗物资的运输任务,拓展全球公共卫生保障功能,对中欧班列发展具有长远性意义。

(1)中欧班列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广泛参与,有助于迅速扩大中欧班列的影响力。目前,海外医疗物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而由于受疫情影响使国际航空运输和海运规模严重缩水。在此状况下,中欧班列可以保持常态运行并承接更多医疗用品运输,充分发挥中欧班列的跨国运输作用,同时加快促进我国医疗行业的对外贸易发展。

(2)中欧班列承担全球抗疫医疗物资的运输,有助于形成初步的全球公共卫生保障功能。由于中欧班列承运的医疗物资用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因而物资运输保障功能尤其重要,如口罩、防护服和额温枪在装卸和长距离运输中应避免破损,酒精等消毒剂应避光、密封保存。随着中欧班列全球公共卫生产品运输可能面临的运输安全风险更加复杂,中欧班列应加快拓展全球公共卫生保障功能,加快提升中欧班列的服务能力。

(3)中欧班列向欧洲国家运输抗疫公共卫生产品,有助于促进医疗物资的运输纳入全球公共卫生产品范畴。由于中欧班列服务的医疗用品属于重要的公共卫生产品,而且全球抗疫期间中欧班列为我国向欧洲国家运输公共卫生产品特别是医疗物资创造了极大便利,其提供的运输服务实际可以被看作是疫情期间“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公共产品属性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看,“一带一路”倡议覆盖各国区域,没有等级和特权之分[2],是实现“一带一路”地区各国平等互利、紧密合作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强平衡医疗资源的国际供给与需求,最大程度地减少任何受疫情影响严重国家的经济损失。

2 疫情下中欧班列存在问题

2.1 承运医疗物品经验相对匮乏

中欧班列投入运营以来,承运品类日趋丰富。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中欧班列相对缺乏运载医疗用品的经验。在单次集装箱容积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最合理地分配不同种类医疗物品所占用的空间,并同时保证对贮存条件要求较高的部分防疫产品在运载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实现中欧班列全球公共卫生保障功能最大化的关键。由于我国企业基本没有在正常时期使用中欧班列运输医疗物资的现实需求,而且在中欧班列顶层设计规划时还没有深入考虑其公共产品功能,因而在疫情爆发后,虽然中欧班列各运营方作出了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最大程度上保障了运营安全,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运营经验,中欧班列有关各方需要耗费额外时间对相关线路是否具备医疗物品承运条件进行研究,导致中欧班列对外医疗援助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2.2 各国防疫政策变化带来不利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为防控疫情境外输入,对出入境政策、海关检验检疫标准进行了调整。根据国际陆桥运输工作委员会报道,中欧班列通过的各境外海关均在疫情期间加大了对中欧班列承运货品的检验检疫力度,对中欧班列车体及其运载物资展开消毒,大幅增加了中欧班列的通关时间,降低了中欧班列的运输效率;同时,部分经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出境的中欧班列被要求随车资料采用俄语版,使中欧班列的实际运营不得不负担更高的时间成本,给中欧班列运输带来不利因素。

2.3 疫情数字化建设有待加强

对经中欧班列运输的医疗物品及其他物资需要实时调度和监控,因此亟需进一步推动建设中欧班列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方法。由于部门、环节和数据穿透等原因,中欧班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未建立,企业、铁路部门、海关等国内外各运营相关方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境外段的运行信息,由于运输组织模式差异,信息采集十分困难,对班列的实时追踪定位无法实现[3]。

这些不足使中欧班列医疗物资运输调度、市场决策调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首先,由于各国海关等相关部门无法实现对中欧班列货运信息的共享,对经相关班列运载货品是否满足疫情期间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需求只能通过进行重复检查获知,导致延长了中欧班列运行时间;其次,中欧班列还没有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收集疫情期间中欧班列承运货品数量、类别变化的方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利于中欧班列疫情期间医疗物流运输市场政策的及时调整。

2.4 中欧班列品牌形象亟需提升

打造中欧班列品牌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明确目标,但目前中欧班列的品牌化进程比较缓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5%的经济学人认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制度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彼此安全信任度低,是阻碍中欧班列通行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4],这直接造成了打造中欧班列品牌的目标难以实现。此外,中欧班列平台满足地区性特定班列的市场需求意识较强,但仍然存在缺乏地区间的发展合力,对中欧班列的品牌化和市场化造成影响[5]。这些不利因素使疫情期间中欧班列的医疗物资承运受到制约,甚至可能导致中欧班列的防疫贡献被忽视,更不利于中欧班列品牌形象的提升。

3 中欧班列功能拓展路径分析

3.1 加速推动“安智贸”普及

提升中欧班列通关便利性,不仅是减少疫情期间人员密切接触、隔绝交叉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还可以为医疗物资及时到达疫情重灾区提供保障。为此,应首先在中欧班列运营过程中融入更多数字化技术手段。最现实的解决方案是加深合作,使更多中欧班列线路纳入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以下简称“安智贸”)。在“安智贸”框架下,中欧班列在沿线各国通关过程中可以实现一次报关、一次通验,可以实现对集装箱运输的全程监控,既可以提升运输效率和货物安全,也可以大幅减少跨国人员接触。

目前,国内已经有重庆、成都、厦门等部分中欧班列线路纳入“安智贸”试点,在“安智贸”进一步普及的过程中,应在国家层面推动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间的海关互信,在地方层面实现相关数据科技完善发展和非试点城市对试点城市运营经验的学习,并在“安智贸”中纳入公共卫生或自然灾害危机情况下中欧班列快速通关、及时调度的公共援助应急预案,使更多中欧班列线路享受合作红利的同时,实现中欧班列公共卫生产品功能的常态化预备。同时,应结合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以远程操控和机器人应用为手段,替代人工进行集装箱的装卸及部分车辆维护工作,提高人员安全性和作业效率。

此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推进驮背运输方式。由于欧洲车站作业时间普遍长于我国,实现中欧班列驮背运输运营模式,使载重货车和半挂车经中欧班列运抵欧洲后可以快速上下列车,大量节约作业时间,并降低集装箱装卸造成的货物破损风险[6]。在选择适用驮背运输方式的欧洲国家时,一是该国疫情发展已经得到初步控制,社区传播链条被基本切断,载重货车及半挂车驾驶人员感染风险低;二是该国公路运输网络发达,驮背运输车辆部署方便。

3.2 推进铁路物资供应链可视化

铁路物资供应链可视化对疫情期间的中欧班列可以直观反映铁路节点的物资运输状况,使全路列车的指挥调度更清晰,确保医疗物资的合理调配[7]。推动建设中欧班列供应链可视化,是对“安智贸”框架下班列集装箱货物全程监控的有效补充,是在对运输货物实况信息及时获取之外,对协调多方实现医疗物资快速高效流转、为中欧班列运输组织合理调整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需要在技术上革新,吸收“安智贸”计划试点中欧班列的货品信息化运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供应链可视化数据库,实时更新随车人员数量及健康状况、运输线路安排、运输目的地疫情发展状况等相关信息,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及时获取中欧班列承运物品在总量、货值、类别等层面的变化特征和趋势,提供全面的决策数据来源。

另一方面,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从制度层面保障中欧班列铁路物资供应链可视化建设进程。2017年发布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建立中国标准的智慧铁路信息系统(CRIS),但目前针对中欧班列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有限。为此,建议中欧班列的运营各方,包括各地班列运营平台、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CRCT)、沿线地方铁路局集团公司、境外铁路运输企业、船运公司、货运公司和其他物流企业等[8],深化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信息共享,并借助中欧班列运输协调会议或更高水平的合作平台,对形成中欧班列信息化建设方案进行广泛探讨,以确保政策实施符合各方利益、推动中欧班列加快发展。

3.3 加强中欧班列品牌宣传力度

疫情期间,中欧班列承担了大量的医疗物资运输任务,为提升品牌形象提供了良好机遇。中欧班列应积极把握机会,扩大自身影响力,推进品牌化建设进程。首先,应积极寻求对物流附加值的挖掘。当前我国向欧洲输送的抗疫物资,多在物资包装上粘贴富有深刻寓意的诗句或寄语。从物流经济学角度来说,包装本身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对中欧班列承运的抗疫物资,可以采取添加中欧班列标识的方法,使更多人了解中欧班列,提升其在欧洲的认可度。同时,中欧班列的各地运营平台,应形成高规格的合作机制,特别是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发挥互利合作精神,将中欧班列作为统一的大品牌而并非是各地分立的小品牌。考虑到现存的中欧班列协调合作机制(如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局限性,建议成立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将“中欧班列”品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划归总公司所有,各地班列运营平台及相关公司按照运营的实际情况按比例入股[9-10]。总公司成立后,应设立专门的外事部门,加强与境外媒体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外界宣传中欧班列及其运输优势,拓展班列的市场发展前景。

3.4 扩大与国际组织合作范围

中欧班列应清楚认识到其公共卫生产品属性的拓展前景,积极寻求并扩大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范围,为我国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创造更好条件。在我国政府支持下,2020年4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阿里菜鸟合作,成立了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急枢纽。该枢纽的主要作用为国际社会在华采购物资的仓储、整合及紧急空运,考虑到中欧班列具有较好的运输时效性和丰富的抗疫物资运输经验,在紧急空运无法充分满足运输物资需求时,应使中欧班列承担相应的补充性运输任务。在全球疫情发展形势存在不确定性的状况下,抗疫国际合作应持续乃至扩大范围,聚焦中欧班列各国内运营方与国际组织展开医疗物资采购、运输等抗疫合作,扩大中欧班列供给全球公共卫生产品的能力,帮助运营各方广泛积累运营经验,为日后中欧班列全球公共卫生产品属性的实现和拓展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欧班列成为中欧企业进出口业务和我国对外医疗援助的重要物流平台,在特殊时期仍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拓展中欧班列全球公共卫生保障功能,不仅可以提速全球产业及供应体系的恢复运转,也将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我国进一步扩大跨境医疗合作提供有力支撑。在中欧班列功能拓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中欧班列各线路实际服务水平和相关地区疫情发展势头的调研,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提供有效借鉴。

猜你喜欢
班列中欧公共卫生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中欧民间大使——季波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一带一路”的火车头中欧班列
建筑师行迹中欧
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抵达义乌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