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云,祁艳霞,邓晓阳
1.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9;2.山东协和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9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1.67亿,占总人口的11.9%[1]。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目前我国空巢、高龄、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照料、康复、护理服务需求迅速上升,加之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目前现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2]。学术界对于医养结合的模式发展、认知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取得了许多成果[2]。由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老年人养老服务如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呈增长状态,并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符合我国老年人需求的相关养老政策,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融合了医疗、护理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无障碍活动等相关养老服务内容,即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其中“医”包括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范畴,“养”涵盖生活照护、社会参与、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3]。与传统意义上只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普通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不同,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更加重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医疗、护理服务,能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对医疗、护理和养老的需求[3]。
为了解决我国老龄化日益严峻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医养结合政策,鼓励与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并先后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试点[4]。根据全国不同地区试点的探索与实践模式来看,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医疗卫生机构内开展养老服务,在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医养结合进入社区和家庭[5]。其中,在医疗卫生机构内开展养老服务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对一些中、小型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进行内部结构整合与调控,使其适应当前需求,进一步转型为有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料相结合功能的机构,如老年疗养院、老年护理院等,为附近社区的老年人提供较全面、综合的连续性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实现当前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最大化利用。在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服务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公建民营”即由政府出资建设、民间机构运营的形势下,在部分养老机构中增设专门的医疗、护理机构,如开设门诊部、医务室、护士站等,使机构中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够得到很好照料的同时,也能获得及时、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医疗机构派遣专业的医生、护理人员、康复训练师等到协议的养老机构进行服务,如定期为机构中的老年人健康体检、疾病诊断治疗、护理、康复训练等,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护,若老年人突发疾病,可紧急联系合作的医疗机构,该医疗机构第一时间派遣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治疗。医养结合进入社区和家庭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科医生的作用,组建医疗团队,与附近社区居民形成契约的医疗服务关系,包括为签约社区中失能、高龄、空巢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导、宣教访视等服务。
目前国家大力推行医养结合,但很多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居住地域偏僻、文化程度低等影响,对医养结合的相关内容了解较少,从而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较少[6]。很多老年人受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影响,愿意与子女家人生活在一起,由子女来提供养老照护,所以更倾向于居家养老[7]。研究指出,70%~80%老年人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8-9],但在听过医养结合养老的解释后,超过半数甚至90%以上的老年人表示有此需求[9-11]。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虽然对医养结合养老的认知程度较低,但总体的需求空间较大,主要体现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方面,不同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求不同[12]。健康状况佳的老年人主要希望获得健康体检、文化娱乐等服务,处于疾病康复期的老年人希望获得疾病的康复指导、健康教育等服务,失能、半失能等生活无法全部自理的老年人则需要日常生活照料、疾病相关的治疗和护理等专业服务[12]。
3.1.1年龄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年龄与医养结合需求呈正比,即年龄越大,对医养结合养老的需求也越大[13-15]。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身体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健康状况不佳,使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加之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也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并发症,老年人除有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外,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更显著,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同时满足老年人这两种需求。童莹等[16]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与45~65岁仍在工作的中老年人对未来的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相比,≥76岁的高龄老年人对当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更为明显,需求率增长了53.86%。嵇克刚等[17]的调查发现,相较于60~74岁的老年人,8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需求率高出41.9%。
3.1.2性别
性别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存在一定的影响,女性受传统思想影响,家庭观念稍重,对家庭养老更为依赖,更倾向于接受家庭成员提供的生活照料,而对有医护人员参与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相对较低。此外,“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使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较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男性习惯于被人照顾,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同时“男主外”的分工使男性年轻时承担的工作压力更大,导致男性在老年时期更容易患各种疾病,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更高。王双艳等[11]、许加明[18]和童莹等[16]的研究均发现,男性较女性的医养结合养老需求高。
3.1.3文化程度
医药知识与技术的掌握需要老年人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其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越多,更能理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的医疗护理服务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医养结合养老需求高[19]。多项研究结果指出,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更愿意主动了解养老政策的相关内容,对政策的接受程度较高,因而其医养结合养老的需求也较高[11,20-21]。童莹等[16]的研究结果发现,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老年人相比,初中学历的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较低,而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较高。
3.1.4婚姻状况与家庭支持
未婚、独居的老年人孤独寂寞感更强,经历生命中的不愉快事件相对较多,其生活的规律性相对较差,在生活中得到的照顾相对较少,更需要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以满足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需求[13,22]。关于家庭支持因素的影响,孔银焕等[23]对280名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家人的支持度与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呈正相关,家人支持度越大,尤其是在经济消费方面能给予大力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人获取优质养老服务的顾虑,使其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更高。
3.1.5居住地
居住地与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养老需求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黄奉毅等[24]调查了居住在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医养结合服务,这与司明舒等[25]的调查结果相似,原因是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加之农村老年人大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平时对身体的消耗较多,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相对较差,相较于城市老年人,其对于医疗、护理、康复等的需求更高,因而对医养结合养老的需求更高。但隋雨芳等[20]的研究结果指出,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宣传,对医养结合养老的内容了解更多,更加清楚医养结合服务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使其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更高。伍丽群等[26]的研究也显示,深圳市内老年人较其他城镇地区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更高。
3.1.6职业
关于职业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一方面,体力劳动较多的老年人,对身体各方面消耗更大,随着年龄渐长,其身体更易出现问题,老年时期更希望获得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导致其对医养结合养老的需求更大[27]。田锐[13]对9 369名新疆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退休前从事体力劳动较多的老年人比从事脑力劳动较多的老年人其医养结合养老需求更大。黄奉毅等[24]将511名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划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保健、精神慰藉3个方面,结果指出,职业这一因素会影响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但对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保健需求没有任何影响,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工作性质稳定者其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较个体工商户、农民等低。另一方面,朱米霞等[28]发现,老年人的原有工作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在国家机关单位工作的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普遍较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更能满足这一类老年人的需求。
3.1.7经济因素
经济状况是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了解养老政策相关内容的主动性增加,能知晓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更能满足其养老需求,因而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求更高[8,11,19,21]。另有研究发现,收入水平与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关系呈倒U型,即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对医养结合养老的需求呈先增长后下降的状况,收入水平中等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最高,而低收入与高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较低[16]。原因是目前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模式仍需支付较高的费用,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无力承担昂贵的服务费用;而收入水平较高的老年人虽然支付能力较强,但由于其可以享受私人护理服务,或通过较为宽泛的人际关系网络获取比医养结合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而中等收入的人群由于可以支付医养结合的费用,便捷、高效、高质量的医养结合服务正好可满足其需求,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此外,生活中有稳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可通过雇工、保姆来照料其生活,生病时可直接住院进行医疗照护,无需一定要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养老,其医养结合养老需求较低[14]。
关于健康状况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主要从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患病种类、自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研究。一般来说,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越差,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越大,原因是老年人身体状况越差,生活自理能力越低,更需要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方便的医疗服务[29-31]。嵇克刚等[17]发现,失能老人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高达84%。孔银焕等[23]发现,老年人患慢病的种类越多,其医养结合养老需求越大。李秀明等[32]的研究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其对医养结合养老的需求更高。此外,心理健康也是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因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老化,缺乏家人、亲戚的照顾与关心,易造成其精神状态差,使其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医疗保健服务与精神慰藉这两个方面的需求[28,31]。张化楠[33]的研究显示,医养结合服务可保障身体健康外,还能够缓解家庭的部分心理压力。
老年人的养老认知观念影响其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的选择,我国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作为理想的养老方式。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有着“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其在老年时期更愿意与儿女子孙等家人一起生活,帮助子女照顾家庭、孩子,承担一些简单的家务,并由其子女来负责养老,若远离子女等家人的生活方式,其思想负担较重,也会产生孤独疏离感[34]。但是,研究发现,老年人若能够形成新的养老观念,主动了解和接受新的养老方式,则会增加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胡琦等[35]调查显示,银川市城区近一半的老年人认为现有的养老模式与理想的养老模式存在差距,表示对医养结合养老很感兴趣。此外,嵇克刚等[17]的研究发现,坚持规律锻炼的老年人更注重养生与保健,有较强的健康观念,在主观上也更易于接受医养结合服务,对医养结合养老的需求也就更高。
医疗保障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负担,是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重要因素[24,33]。与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相比,有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较高[16]。有城镇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中产生的医疗费用可按规定比例报销,减轻了一部分医养结合养老成本,降低了自身医疗和养老的负担,使其更倾向于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15]。此外,政府政策影响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的需求与选择,老年人若认为国家的养老政策能够明确医养结合管理机制,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其晚年生活,其更愿意选择医养结合养老[36]。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类型、性质,医养结合机构中服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韩杨[12]的研究表明,医疗机构中增设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其护理服务需求高于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的老年人;该研究还发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主要指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机构这种类型)的性质也会影响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公办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的养老机构低、中、高端分化十分明显,低、中端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相对较差,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因而这些机构中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养老需求较大。此外,老年人在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时更注重医养结合机构中服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态度[11]。医养结合机构中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越高,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对此养老服务满意度也越高,使其更倾向于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24]。
目前,我国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但总体需求较高。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与家庭支持、 居住地、职业、 经济因素)、健康状况因素、认知观念因素、医疗保障水平和政策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类型、性质,医养结合服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态度)是影响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建议重点关注未婚、独居、无配偶、缺乏子女照料以及农村等偏远地区的老年人,为其提供更多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满足其养老需求。针对我国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认知与需求特点,增加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将宣传重心向县、乡、农村等偏远地区转移,逐步提高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的认知水平,并健全政府管理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措施,加快完善养老制度等,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得到满足,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此外,建议加大对民办性质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医养结合机构中医疗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意识,以推动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