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侯
我在《赤壁之战曹军是大败不是小败》(《中国史研究》2017年4 期)一文中,曾引了《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一段话:“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1]用以说明赤壁之战,曹军因遇疾疫,故曹操焚船自退,并不是周瑜之意用火攻之计打败的。其实《江表传》中这段话,是曹操委托阮瑀代笔写给孙权的信中,压缩、演化而来的,其目的也并不是单纯为漂白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而有更深远的目的,但在《三国志·魏志·阮瑀传》中并未收录此信,而《昭明文选》则收录了此信的全文,并附有注文释义。
按阮瑀,字元瑜,陈留郡尉氏人,是阮籍的父亲。在东汉末年,政治腐朽混乱,阮瑀不愿为官,想过隐士生活。曹操知道他是蔡邕的弟子,才华出众,曾多次聘请他入朝为官,他才被迫出山。曹操任命他为军谋祭酒,兼管记室,故曹操的书信檄文多为阮瑀所作。曹操委托他代笔《为曹公作书与孙权》①的信文字较长,不便全文照引,故我想把此信原文分成四大段,除第二段文字因与《江表传》有所不同,而照引原文外,其他三段基本不引原文,而作札记略抒己见。
这封信第一段文字的大意,是曹操要拉拢孙权,用叙说亲情手段,以缓解赤壁之战的敌对情绪,特别强调孙曹两家是儿女亲家(指曹操之子曹彰娶孙贲之女;曹操之侄女嫁孙策之小弟之事),又说曹孙两家,并没有刘邦夺韩信楚国之仇,刘秀夺彭宠之权之恨,我们恩义已深,违异之事常浅。我们两家的仇恨,是刘备等人从中挑起的结果。他们说“孤苞藏祸心”,有篡权夺位之意,这都是因为“孤之德薄位高”引起的猜忌。我希望咱两家和好,“除弃小事,更申前好,二族俱荣,流祚后嗣,以明雅素,中诚之效,抱藏数年,未得散意”。信中后边这句话,意思是上边所说的话,在我心中隐藏多年,今日才说出来。
信中第二段话原文如下:
昔赤壁之役,遭离(罹)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江陵之守,物尽谷殚,无所复据,徙民还师,又非瑜之所能败也。荆土本非己分,我尽与君,冀取其余,非相侵肌肤,有所割捐也。思计此变,无伤于孤,何必自遂于此,不复还之。
上引有关赤壁之战的一段文字,所提的问题比《江表传》要多一些。《江表传》只提“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而在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的信中,则提到三点:一是烧船自退;二是弃守江陵;三是荆州本不是曹操的本土,故让给东吴,三者都说明是曹操主动撤军,并不是被周瑜军打败而撤退的。以上三点,其实都是因曹军在赤壁被周瑜打败而撤退的结果。曹操本想漂白自己,其实越描越黑,成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笑料。
在本信中也有难于理解之处,即“思计此变,无伤于孤,何必自遂于此,不复还之”。我认为这段话中必有失误,可能有错字、漏字,甚至失掉一段话,幸有《文选》注文作解释,说:“言我尚冀君之余地,何必荆州之土,不复还我哉。”使我有所领悟。我认为这段话的完整意义是,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被我一度占领,今又被你夺去,你还想占地,是绝对不可以的。我还想占领你的地盘呢,荆州为啥不还给我?以上所谓的“领悟”,有我想象的成分。我是根据赤壁之战前后所生的情况而作出的理解,是否合乎《文选》注的原意,我尚无把握,愿意听到方家评议。
与孙权书第三段文字,其主要含义是向孙权劝降。首先说明曹操已在谯(安徽亳县)造舟船练水军的情况,暗示曹军已能对抗东吴水军。其次是说长江虽然长而广阔,“夫水战千里,情巧万端”,长江也有防御不到的地方,你以为“若持水军,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亦未必也”。我写这封信,目的“将修旧好,而张形势,更无以威胁重敌人”之意。以上这些话,在赤壁之战时没有说,“然有所恐,恐书而无益,何则?往者军逼而自引还,今日在远,而兴慰纳,辞逊意狭”,说了恐怕将军认为我力量已尽,更加重你的骄傲,不足以使将军动心,但古人有例在先,淮南王刘安、隗嚣、彭宠不听良言相劝,而致祸。梁孝王刘武、窦融二贤投汉获福,请将军留意自图。
该信的第四段,其主要内容是破坏孙刘联盟。其文云:“若能内取子布(张昭字),外击刘备。”意即对内听张昭的降曹意见,对外要袭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旧好”。如此“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上令圣朝无东顾之劳,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君享其荣,孤受其利,岂不快哉”。以上说的都是顺耳好听的话,但下文笔锋一转,又说:“且又百姓,国家之有,加怀区区,乐欲崇和,庶几明德,来见召副,不劳而定,于孤益贵,是故按兵守次,遣书致意,古者兵交,使在其中,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以应诗人补衮之叹,而慎《周易》牵复之义。翟鳞清水,飞翼天衢,良时在兹,勖之而已。”最后这段话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具有威胁性。其大意是说,百姓的希望很简单,都崇尚和平,希望你能顺应百姓的意愿,不用战争而得到和平。我对百姓的意愿是很珍视,所以按兵不动而给你写信(暗示你若不听,我就动兵),希望你我都虚心转意,以应诗人补过之叹,而慎思《易经》吉祥之义,现在游龙在清水洗鳞,飞龙冲天之时,我们只要勉励而为就可以了。
阮瑀替曹操写给孙权的这封信,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也表达了曹操的意向。信中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及注文,我多删除了。我认为如果照抄《文选》注文,并无必要,如果另查书重写注文,也有“画蛇添足”之感,故省略。如果若问此信起没起作用?我想说起了点作用。在赤壁之战后,孙刘之间因“借荆州”的问题,引起了争议。刘备入川,留关羽坐镇荆州。关羽对吴傲慢无礼,又引起东吴的不满,在关羽北伐时,东吴偷袭了荆州,并攻杀了关羽,还把其头送给曹操,从此孙曹之间往来增多,而后又发生吴蜀的“夷陵之战”。以上诸事,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而这封信不能不说是孙刘联盟被破坏的苗头。
《除三害》是戏剧界的保留剧目。它虽然不像《武家坡》《杨门女将》那样具有轰动的吸引力,但它的教育力却感动人心。特别是《除三害》是真实的历史典故,并非戏剧家虚构的情节。《除三害》的史实,载于《晋书·周处传》[2]1569-1571,所记内容比戏剧更为丰富动人,可以成为教育人民改过自新的典范。
据《晋书》本传记载:“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浙江宜兴市)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周处是三国时吴国的高级门阀士族。周处年轻时,“膂力过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也就是说,周处出身于豪门,力气过人,好骑马打猎,行为粗暴,任意而为,乡里人都很厌恶他。周处年长后即有改恶从善之意。他曾问一位父老:“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邪?”父亲叹息地说:“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周处又问父老三害指的是什么?父老答曰:“南山白额猛兽(虎),长桥下蛟,并子(你)矣。”周处说:“这三害为患,我怎样做才能除掉?”父老曰:“子(你)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周处听了父老的话后,“乃入山射杀猛兽,因入海搏蛟(龙)。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追之)。经三日三夜,人谓其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返)”。杀蛟归来后,听说乡亲们认为他已死,皆相庆贺,才知道乡亲们仇恨自己已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于是乃去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拜访陆机、陆云两大文豪,请教如何才能学做让人不恨且让人尊重的好人。当时陆机不在,陆云根据人之常情告诉他:“欲自修而年蹉跎,恐将无及。”又说:“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周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中信,克己基年,而成谦恭文雅之人,州府长官都来请他出任官职,后来他担任吴国东观左丞。孙皓末年,周处又任无难督。吴因被晋灭亡后,晋国将领王浑在建业宫宴请吴国官员,举杯对吴国官说:“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慼乎?”意思是说,你们都是亡国之臣,难道都不感羞愧吗?周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慼,岂惟一人。”周处的对答非常有力。因为王浑原是魏国之臣,而投降西晋,也是亡国之臣,哪有资格讽刺吴臣。王浑听了周处的话,自感失言,而感惭愧。周处入晋,初任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士美之”。之后又改任广汉太守。广汉郡积压的案件很多,有经三十年而未判决。周处到任后,立即处理积案,“详其枉直,一朝决遣”,把积案处理完毕,而无怨者。后以母亡而辞官。守丧之后,政府又任命他为楚国内史,未到任又命他为散骑常侍(中央散骑省长官,三品)。周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遂辞去散骑常侍,而到地方去任楚国内史。
周处原是因为作恶而令人恐惧的“三霸”之一,但他励新改过而上山射杀猛兽,入海斩了恶蛟,又向陆云学习为人之道,成为谦恭爱民之人。他为官清正,断案如神,不计名利,辞大官而任小官,堪称人之楷模,值得后人学习。
据《晋书·周访传》附《周虓传》[2]1584-1585记载:“虓,字孟威,少有节操。”即周虓自少年时起,就注重节气品行的人。成年后,州官召他为祭酒,后历任西夷校尉领梓潼太守。宁康初年(373年),前秦苻坚大将杨发进攻梓潼(今属四川),周虓固守涪城(四川绵阳市东)。遣步兵、骑兵送其母、妻从汉水抵江陵(今属湖北),被苻坚捕获。周虓为保全母亲的性命而投降苻坚。苻坚欲任周虓为尚书郎。周虓说:“蒙国(晋)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见获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苻坚遂止其任命。但仍让他入朝议政,从此每次入朝见到苻坚,“箕踞而坐,呼之为氐贼,坚不悦”。但苻坚还是对他宽容。有一次召开元旦庆贺会,威仪甚盛,苻坚问周虓:“晋家元会,何如?”周虓攘袂厉声地说:“戎狄集聚,譬犹犬羊相群,何敢比天子。”吕光奉苻坚之命出征西域,“戎士二十万,旌旗数百里”,苻坚又问周虓:“朕众何如?”周虓答:“戎夷以来未之有也。”苻坚部下认为周虓言语不逊,多次请求苻坚除掉周虓,苻坚不肯,“待之弥厚”。周虓更给晋荆州刺史桓冲秘密写信,告诉苻坚欲征东晋的计划。太元三年(378年)周虓又暗中去汉中,与晋联络,因消息泄露,被苻坚派兵中途追回。苻坚仍待之如初。之后,周虓又与苻坚兄之子苻苞合谋袭杀苻坚。事泄,苻坚审问周虓谋杀的原因?周虓答曰:“昔渐离、豫让,燕、智之微臣,犹漆身吐炭不忘忠节,况虓世荷晋恩,岂敢忘也。生为晋臣,死为晋鬼,复何问乎?”前秦众臣都主张处死周虓,苻坚说:“今杀之,适成其名矣。”遂挞之,徙于太原,最终病死于太原。苻坚将其尸体送归东晋,受到晋人的普遍哀悼。冠军将军谢玄吊唁,并上疏对朝廷说:“臣闻旌善表劝,崇义明节,所以振扬声教,垂美来叶(世),故西夷校尉、梓潼太守周虓,执心忠烈,厉节寇廷,遂婴祸荒裔,痛寘泉壤,臣每悲其志,以为苏武之贤,不复过也……伏愿圣朝追其志心,表其殊节,使负霜之志,不坠其地,则荣慰存亡,惠被幽显矣。”晋孝武帝下诏曰:“虓厉志亮节,无愧古烈,未及拔身,奄陨厥命,甄表义节,国之典也。赠龙骧将军,益州刺史,赙钱二十万,布百匹。”又赡赐其家。《晋书》卷五十八史臣曰:“孟威(周虓字)陷迹虏廷,抗辞伪主,虽国史所载,何以加焉。”以上对周虓的表彰颂扬,我认为都是周虓应得,但对苻坚的宽容大度,也应该予以肯定,因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不能因为苻坚是一位最终失败的君主,就一概抹煞,我想这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学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注释
①参见《文选》卷四十二《为曹公作书与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