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麦收获接近尾声,夏粮收购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湖北、江苏、安徽3省已先后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至6月2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小麦145.5亿kg。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看,2020年夏粮收购呈现出品质好、市场活、价格稳等特点。一是小麦品质较好。据了解,2020年主产区收获的小麦一二等明显增多,强筋弱筋等专用麦比例较2019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从收购入库的最低收购价小麦看,也基本为一二等粮。二是收购进度正常。截至6月2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小麦145.5亿kg,同比减少12.5亿kg。三是市场购销活跃。当前,各级储备粮轮换收购积极,部分库点收购价高于最低收购价。目前,多元市场主体入市积极,市场化收购超过总收购量的95%。四是价格总体平稳。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在部分地区启动托市收购,调减库存小麦拍卖数量,主产区小麦价格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水平以上。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取得积极成效,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优势明显。
(农民日报)
河南省累计播种秋作物
1.17亿亩左右
“三夏”大忙,抢收又抢种。近日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除部分地方大豆、杂粮和蔬菜正在陆续播种外,全省夏种基本结束,春播与夏播秋作物1.17亿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7600万亩、油料作物1900万亩、蔬菜瓜类1780万亩。
河南省秋作物播种分春播和夏播,“三夏”以来,在组织好夏收的同时,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动员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夏种夏管,截至目前,全省夏种基本结束、夏管接续展开。全省累计播种秋作物1.17亿亩左右,其中,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左右;秋作物累计追肥2364万亩、化除3259万亩、查苗补种48万亩。下一步,河南省将突出抓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确保秋粮生产安全,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河南日报)
到2025年河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打造
更多农业“金字招牌”
近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县域强音”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进行了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全面发展。
马万里介绍,河南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优化区域布局,在平原农区,重点调优粮油作物品种品质结构,发展1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2300万亩高油、高油酸花生。大力发展优质草畜,2020年新增肉牛20万头、奶牛5万头。在“三山”地区,稳定发展苹果、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以“三链同构”为重点,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抓好载体建设,重点打造10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1000个省知名农业品牌、70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打造更多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等。
重点打造1000个示范村整治样板。年底前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在乡村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点打造1000个示范村整治样板,统筹推进“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建设。
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2020年10月以前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河南将持续在农村改革上发力,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土地流转、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重点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推进试点,2020年10月以前全面完成改革试点工作,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等。
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确保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节水工程建设,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等。
(河南政府网)
农业农村部共确认超级稻品种133个
根据《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农办科〔2008〕38号),经各地推荐和专家评审,确认苏垦118、中组143等11个品种为2020年度超级稻品种。因推广面积未达要求,取消丰优299、两优培九、内2优6号、淦鑫688、Ⅱ优航2号、荣优3号、扬粳4038、武运粳24号、楚粳28号、金优785等10个品种超级稻冠名资格。目前,经农业农村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共133个。
(农业农村部网)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大豆基因组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等科研团队取得了大豆泛基因组的最新研究进展。该项成果突破传统线性基因组的存储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实现了基于图形结构基因组 (graph-based genome) 的构建,将引领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组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审稿人称为“基因组学的里程碑工作”。
相关研究人员对来自世界大豆主产国的2898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深度重测序和群体结构分析,挑选出26个最具代表性的大豆种质材料,包括3个野生大豆,9个农家种和14个现代栽培品种。研究团队利用最新组装策略,对26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了高质量的基因组从头组装和精确注释,contig N50平均长度达22.6 Mb, scaffold N50 平均长度达 51.2 Mb。结合已经发表的中黄13、Williams 82 和 W05 基因组,开展了系统的基因组比较,构建了高质量的基于图形结构泛基因组,挖掘到大量利用传统基因组不能鉴定到的大片段结构变异。分析发现,结构变异在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HPS基因的结构变异调控大豆种皮亮度变化;野生与栽培大豆CHS基因簇的结构变异是导致种皮颜色由黑色向黄色驯化的主要原因;SoyZH13_14G179600基因结构变异导致了其在不同种质材料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可能与调控大豆缺铁失绿症有关。此外,研究还鉴定到15个结构变异导致了不同基因间的融合,这为新基因的产生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此高质量图形结构泛基因组的构建不仅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为过去已经开展的大量重测序数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平台,将使得这些数据获得“第二次生命”。
(中国科学院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
1.发现水稻“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克隆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阐明了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促进物种进化中的作用机制。
2.首次成功克隆杂交稻种子。水稻研究所水稻染色体工程及基因组编辑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将无融合生殖这一复杂特性引入杂交水稻中,实现杂交稻克隆种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3.解决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难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解决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及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选育出第一个二倍体马铃薯概念性品种“优薯1号”。
4.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疫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创新团队率先发现H7N9高致病性突变株,研发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有效阻断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
5.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研究创新团队分离出非洲猪瘟病毒株,完成疫苗实验室创制和中间试制工作,启动了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
6.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有效遏制害虫大面积重发。
7.首次创建覆盖我国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创新团队融合应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设计与土壤学方法,在国际上首创土壤大数据方法。
8.高产高油优质多抗油菜品种平均亩产油量翻一番。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9”打造多种绿色高效生产模式。
9.选育无角牦牛品种填补牦牛舍饲化国际空白。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成功解析牦牛角的发生发育分子调控机制,自主选育的“阿什旦牦牛”成功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10.自主培育肉鸭新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我国肉鸭品种国产化。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采用4品系杂交配套育种技术,培育出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效率肉鸭新品种“中畜草原白羽肉鸭”。
(中国农科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