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0)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政课程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课程的教育实践上,而是要实现多门课程之间的融合和交流,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达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目的,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着个性差异,在学习方式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上有所不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会感到有点吃力,尤其是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很难将教学内容完全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思想和素养,当前的教学地点基本以课堂为主,教学时间也比较少,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也难以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迫切的需要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内化能力,促进教学知识向学生能力的转变[1]。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教育大多都局限于形式,没有将课程的真正效果发挥出来,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和乏味的课程,因此,教学课堂的环境对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手受到优质环境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接受思政教育,但是,就当前高校思政课堂的建设来看,缺乏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课堂文化布置,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口头教育和板书教育已经远远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习效果。
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的安排基本都有统一的教学时间,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往往只重视对教学时间的统一规划,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在学生不能高效接受教学内容的时间内,教学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高校在对思政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时,一味的追求标准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得课程失去了必要的趣味性,把课堂变得枯燥烦闷[2]。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来说,思政课程教育基本都局限在课堂,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教室产生了一种厌烦的心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学地点比较单一,不能根据教学实际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地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改革中,要实现灌输式的课堂教育向渗透式教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大学生相对过去来说比较独立自主,个人思想特征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难以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3]。因此,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一些思政教育知识,在无形中起到有形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课堂基本都是教师单向的填鸭式教学,把教师和学生分隔开来,弱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将单向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之后,师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学课堂的反馈,这样就可以给教师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指导,更好的促进教学发展。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加入一些时政热点话题的讨论和辩论等,这也是一种教学实践的体现。
在现代思政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思政教学模式,把被动式的教学课堂转变为主动式教学模式,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最终通过思政教育的学习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在高校内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保证高校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发展的关键要求,对整个高校的教育工作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教学环境缺乏感染力、教学实践缺乏高效性、教学地点比较单一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严重限制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要进行转变,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文就结合个人实践学习经验,对这一话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阐述,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