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排除其他病因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一系列相关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感觉异常与疼痛,且下肢症状较为多见,也是导致截肢主要因素。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主要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但难以达到根治效果[1-3]。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出突出优势,主张以散寒通络、益气温阳为治疗之本,取得良好疗效[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6例,旨在研究补气活血通痹汤联合甲钴胺片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3.69±9.20)岁;糖尿病病程1~20年,平均病程(10.53±4.10)年;病情分级:轻度18例,中度27例,重度8例。对照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4.87±8.67)岁;糖尿病病程1~19年,平均病程(9.85±4.16)年;病情分级:轻度20例,中度26例,重度7例。两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5]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6]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症见四肢麻木、头晕耳鸣、腰腿酸软、针刺样疼痛等;签订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恶性肿瘤者;相关药物过敏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其他糖尿病并发症者。
1.3 方法 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给予饮食、运动指导,并给予两组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07]治疗,0.5 mg/次,tid,持续用药12周。上述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补气活血通痹汤治疗,方剂:黄芪30 g,赤芍、川牛膝、白僵蚕、生地黄各15 g,红花、川芎、延胡索各10 g,全蝎6 g。1剂/d,水煎煮,早晚分服,持续用药12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即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肢体疼痛,分别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记为2分、4分、6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变化,采用肌电图仪(购自西安富德医疗电子有限公司)检测,计算平均值。
1.5 疗效标准 显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MCV提高>5 m/s;有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70%,MCV提高3~5 m/s;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MCV提高<3 m/s或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53×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观察组总有效率94.34%,对照组总有效率7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表2)治疗前,两组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肢体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肢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V、MCV水平比较(表3)治疗前,两组SCV、MC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SCV、M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单位:分
肢体麻木 感觉减退 肢体疼痛观察组 4.21±0.58 3.92±0.74 3.43±0.69对照组 4.18±0.62 3.85±0.80 3.48±0.74 t值 0.257 0.468 0.360 P值 0.798 0.641 0.720观察组 2.02±0.23 1.63±0.68 1.21±0.40对照组 2.78±0.62 2.21±0.60 1.98±0.49 t值 8.367 4.656 8.862 P值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53 53时间治疗前53 53治疗12周后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V、MCV水平比较() 单位:m/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V、MCV水平比较() 单位:m/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3 53时间治疗前53 53治疗12周后SCV MCV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35.24±3.17 37.89±3.28 32.65±3.11 35.74±4.01 34.99±3.24 38.01±3.24 32.96±3.20 35.14±4.29 0.402 0.190 0.506 0.744 0.689 0.850 0.614 0.459 40.36±2.28 42.78±4.02 37.89±2.02 40.89±3.11 37.25±2.02 40.24±3.80 35.03±2.46 37.86±2.98 7.433 3.342 6.541 5.121<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多发并发症,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在控糖基础上采用神经营养剂治疗,甲钴胺片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用药后可进入神经细胞,甲基转移过程中发挥辅酶作用,并参与乙酰胆碱、卵磷脂生物合成,进而改善神经功能[7]。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为阴虚燥热,筋脉失养,血脉不畅,日久成痹症,出现肌肉萎缩、四肢麻木、局部疼痛等病症[8]。补气活血通痹方中黄芪补气升阳、行滞生血、生津止渴,大补脾肺之气,去邪扶正,促进血气流通;赤芍可活血养血;红花、桃仁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川芎可行血补血、通筋活络;僵蚕、全蝎可活血祛风、通络止痛;川牛膝可通利关节、逐瘀通经、利尿通淋,诸药合用可达通经活络、逐瘀活血、补气升阳之效[9]。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可降血脂,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抑制平滑肌收缩,减少外周血阻力,增加肢体血流量;赤芍具有良好镇痛作用,可有效缓解患者肢体疼痛[10]。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及SCV、MCV高于对照组,且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肢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补气活血通痹汤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补气活血通痹汤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疗效显著,并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