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2020-01-07 22:11刘洪
人物画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镇化

刘洪

摘 要: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文化科技进程的日新月异,对非遗保护造成很大冲击,甚至陷入困境。笔者结合所在文化馆开展的相关工作,对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困境进行深入解析,并针对保护工作现实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困境;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瑰宝,由于非遗产品主要分散在广大乡村地区,具有差异性、地域性、时代性、代表性等特征。在乡村城镇化发展时代背景下,致使非遗产品保护工作受到很大冲击,不利于非遗精神的可持续传承发展。下文针对城镇化发展时代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困境进行分析探讨。

一、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

(一)城镇化发展对非遗产生的冲击

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非遗产品链产生很大冲击,如城镇周边建设很多工厂,主要从事非遗产品的开发,工业化的开发模式,对原有的非遗产业关系产生很大冲击。由于传统手工非遗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导致非遗产品继承人的不断流失,不利于乡村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

在应对城镇化发展的挑战时,应当突出非遗保护工作,以非遗产品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为工作核心,逐步推动非遗技艺的继承与创新。如地区文化馆则可充分發挥出其社会价值,对非遗产品与技艺进行收集保护,对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与产品进行抢救式保护,将其收集到文化馆内,在特定保护区域进行展示,并由专业技艺人才进行学习继承。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加速了人口流动,使得乡村人才、资本、知识快速流失,直接切断了乡村非遗工作的内部循环体系,给非遗保护工作增加难度。如部分非遗产品传承过程中,盲目追求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导致非遗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突出非遗产品的文化特性,不利于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

(二)不当旅游对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人民精神的象征与寄托,在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时,应当给予非遗文化内涵充分的尊重,在不破坏原生态非遗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对非遗产品进行宣传开发,才可保证非遗保护工作的长效性。部分地区进行非遗文化利用开发时,盲目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导致非遗文化逐渐出现“舞台化”倾向,不利于非遗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创新。

如乡村街区、风景区、民俗文化等非遗文化载体,仅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进行艺术表演,但在不当旅游开发的进程中,民间艺人没有了表演空间,受过专业舞台表演的演员进行民俗表演,导致民俗文化表演失去了文化内涵,仅可以博得消费者的短暂欢愉,却破坏了非遗文化主体的意识形态,不利于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笔者认为非遗保护工作最大的困境,在于城镇化、商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千村一面、千村一貌的问题加剧,导致非遗文化内涵丧失,影响到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非遗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载体与精神寄托,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由于不当的商业旅游开发,导致很多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诞生,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严重违背了非遗保护工作原则与意念。随意的文化捏造、复制、拼接,无法实现“文化复兴”,而是对非遗文化发展的一种误导,可能会到非遗文化价值产生异化[1]。

(三)人口流动背景下非遗传承主体缺失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载体都是个人,因此个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导致乡村非遗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如部分非遗手艺人的年岁较大,个别非遗技艺由于老艺人的离去,导致非遗文化濒临消亡的局面。城镇化发展环境下,不断扩大了城乡的收入、就业、生活条件、资源分配、社会保障等,进而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给非遗传承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因为非遗项目非常复杂,需要继承人付出多年的努力,才可学习掌握非遗技艺,但继承者付出旷日持久的努力,但没有获得一定的社会身份与经济收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活动机制下,给青年群体造成很大的不安全感,导致非遗传承主体缺失。

在人口流动背景下,使得非遗文化的受众不断缩小,给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造成一定阻碍。由于非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根植于乡村大地,在人民群众口口相传中形成集体记忆。城镇化发展造成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导致非遗受众不断减少,直接影响到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二、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初探

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下,核心突出以人为本,将个体作为文化保护的重点对象,突出非遗继承人与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改善生活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如部分地区大力建设文化馆,围绕非遗文化进行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发,吸引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当中。在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将非遗文化与产业特色进行有机结合,促进非遗保护工作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

在特定非遗保护区域开展文化开发利用时,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充分尊重非遗文化所有者的主观意识,并制定全体居民参与非遗保护的工作方案,唤醒全体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凝聚力。在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需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根据非遗文化的发展特点,着力推动非遗文化基础网络建设工作,如数字化文化馆、非遗体验线上平台、非遗文化交流社区、非遗博物馆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环境,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行熏陶,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开展时,应当对非遗文化属性进行合理开发,如传统技艺、中医药、风俗表演等,挖掘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找到现代传承保护突破口,实现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长效性目标。

三、结语

综上,文中对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分析论述,说明当下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困境。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明确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原则与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方案,旨在推动我国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韦依帆,刘畅.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10):119-124.

[2]牛娜娜.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1):129-133.

[3]略谈动画美术设计的“风格化”[J]. 谭杨.  大众文艺. 2012(23)

[4]电视动画中场景空间的叙事功能[J]. 李莘,王晓宁.  中国电视. 2012(11)

[5]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本位基因的思考[J]. 刘宇,张礼敏.  山东社会科学. 2012(11)

猜你喜欢
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循化县森林植物保护探究
电力系统线路管理探讨
试论基层文化站(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护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