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学科特点,对塑造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性格特征都有其特定的意义。由于文学作品虽来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就使文学学科具有两面性的作用。因此,文学学科学习者容易出现的与社会的脱节和背离,由其产生的社会思潮反映了不同群体的理想、愿望、利益和要求,具有阶级性、理论性、多样性和非主流性等主要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要正确认识并客观分析文学学科带来的社会思潮,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刻把握大学生感知相关社会思潮的取向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高校的良性传播。
关键词:学科特点;价值观;文学学科
大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一生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大学教授是具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大学教授对大学生传播了误导性的价值观和错误思想,就自然会影响他们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而受到影响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又会在自己影响力范围内传播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而导致谬论流传,对社会的和谐运转、安定团结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全国高校人文类尤其文学类教授出现诸多不当言论的现象及危害
此前,某些高校较为密集地出现不当言论的大学教授,在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这些大学教授,其实也都是当年在大学里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并且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文史类学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
大学教授,需要德才兼备,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因此,对于大学教授之德才兼备的诉求,德须排在才之前,大学教授既要传授给大学生谋事之才,又要循循善诱出大学生立世之德。倘若大学教授自身德之不存,又如何能够立德树人、塑造出大学生的美好心灵呢。难以想象,以上略加列举的堂堂大学教授,竟然会如此“三观”不正。有理由相信,这些大学教授既然敢于借助自媒体而口无遮拦、信口雌黄,就胆敢在三尺讲台上一以贯之的误人子弟,玷污神圣的课堂和圣洁的大学校园。事实也证明,其中有的大学教授所出现的课堂误导性现象,就首先是由班上那些实在看不下去的大学生举报出来的。
教育者自身的精神世界都发生了倾斜以致坍塌,何以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呢?可以说,对于社会而言,文化水平不合格者是残次品,而思想品德败坏者则是危险品,思想品德不合格的大学教授就是真正的危险品,随时可能会发生爆炸,也必然会殃及那些无辜的大学生。这些身居高校的教授,自身的思想意识都问题重重,其教育出来的大学生怎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对于类似大学教授,有网友的评价是:吃着国家锅里的,还热衷于砸锅,真是岂有此理!而以上那般的大学教授们,一旦被揭露,还懂得挑灯夜战、大量删帖,并且知道删掉什么留下什么。这说明他们也并非黑白不分,而只是出于个人目的,有意颠倒黑白而已。
笔者不经意的发现,被曝出问题的大学教授,往往是文史类专业的居多,而其中又以文学类的更多更为典型。对此,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并有所发现。
二、学科特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诚然,每一门学科,因其学科特点,对学习者价值观的形成和性格特征的塑造,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1]在这里,培根只论及了部分学科门类对于学习者的教育作用并且仅谈及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当关注相关学科知识对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比如,力学因其孤立片面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使人机械,外语因其课文相对简单而使人相对幼稚,文学往往使人抱怨,继而向右转或自由化,因为文学作品高于其来源的生活,当偏科的文人放下书本回归现实,就往往有从天国降到炼狱的落差感觉,久而久之就如此这般了。因此,只有博览群书、加强思想修养,才能克服专业学科的局限。
本话题的研究鲜为少见,就文学学科的价值观形成障碍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学界更是无人涉足。笔者认为,本课题的正确解决,有利于厘清文学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形成影响成因,并得出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这对于文学学科大学生的学习有预警功能,再辅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就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误入价值观歧途,使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文学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热爱的文学作品虽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就使文学作品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文学作品一方面赋予大学生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会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某种障碍。因为,当他们走出作品所刻画的精神世界,回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心中就难免产生或大或小的落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其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疏离之感。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其最终与现实社会的背离,由此也就有了前述的大学教授们。
文学学科学习者容易出现的与社会的几大脱节和背离表现在,其一,文学作品与真实生活的脱节和背离;其二,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和背离;其三,理想社会模型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和背离。这些所谓的脱节和背离,如前所述,其来源于文学作品本身源于并高于生活的自身特征,其实质即是哲学层面的矛盾现象的反映。由于矛盾本身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每个人愿意并能够面对之;由于矛盾对立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性质和转化特性,又使得问题能够得到所期望的有益转化与合理解决。只要对上述三个脱节和背离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就能够提出消除其脱节和背离,进而导出所需要的应对策略。
三、文学学科特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应对策略
近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明确提出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要求各高校党委要加强体制机制、项目布局、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的系统设计,定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领域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明确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也就是说,对于像上述事例中政治思想出现问题的高校教师采用“问责”制,党委书记及相关的领导班子也要负同等责任。
《意见》的出台是及时并有针对性的,也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由此,当明确了文学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形成影响成因,并对症下药、拿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也就从思想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根本的解决。由此,《意见》的宗旨和目的就能够得到更加自主自由的实现。
当前,包括前述出现不当言论在内的大学教授,有的已经受到所在高校的相应处分,有的仍然处在调查处理阶段。对“三观”不正、扰乱高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大学教授及时亮剑,要让他们为自己的不智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高校也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并重视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
有一个词叫做前车之鉴,这就是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学科教育的全部意义。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我国的现行道路和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当前的现实,是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路走过来的,是国情使然。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
如今,疫情当道、国际形势异常复杂,更需要上下一心、共度时艰。由此,更需要反思前述无良教授不当言论产生的成因,以便从教育的源头上予以整肃,让大学思政教育步入正轨,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个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其看问题,总体应当从正面去考虑和引导。心中有一轮太阳,世界就充满了光明。一切思路都要有利于自己和社会,因为个人和社会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有利于自己的一切利益出发,要和自己所处的社会一条心并互谅互让、相互成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首先要和父母家人处好关系,然后与班级小集体、学校、社区、社会、国家、民族以致世界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互动关系。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学好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然后,以博览群书为补充、消除各门专业知识所隐含的价值观形成局限和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英】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Z].教思政〔2020〕1号,2020-04-22.
[3] 叶燊. 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N].光明日报,2015-08-23(07).
作者简介:
黄朝勇(1964—),男,汉族,贵州绥阳人,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本科,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法律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