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形象

2020-01-07 04:00严俊昭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君子传统

严俊昭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文化,从梅兰竹菊到诗词歌赋,从百家姓氏到十二生肖,从汉字到对联,从书法到国画,从礼仪到节日┄┄智慧的古人为我们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尽管我们常说在吸收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进程中的根基和准绳坚定不移的,自始至终引领我们在文化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或者搁浅。我国漫长的历史积淀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创造出了种类庞大、内涵丰富的文化种类,大到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语言、文学、音乐、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领域广为人知的文化经典和重要发明,小到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颇具特色和趣味的文化形式,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这些文化内容所衍生出的文化形象都非常具有典型意义,也都能够在语文教材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主要类型

1、农业文化

文化与生活相关,可以说文化即是生活的习惯和凝聚,从生活中来,又指导着生活,文化形象在这一基础上衍生,所以文化形象的类型就离不开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那么第一种文化类型就是农业文化,或者说是土地文化,在我们现行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农耕文化的篇目占80多篇,包含了农村习俗、农村趣事、农民的智慧经验、农村传承和历史人文等诸多元素。这些土地文化以日常生活的朴素画面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和人文内涵,既能建立读者与作者的沟通桥梁,又能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农业文明框架下的山水风光、自然之美、农民生活的不易和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2、封建文化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然离不开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文化制度,而封建文化最明显的标签就是伦理制度、阶级制度、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体系,这些标签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系统之中,既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积极功能,又具有思想限制、人身控制、压抑个性等消极功能。在封建文化庞大的背景之下,既有三皇五帝、秦皇汉武等具有统治意义和神话意味的天子形象。又有孔夫子、颜回、周公等圣人形象。

3、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其实与农业文化和封建文化有重叠部分,这里单独指摘是因为民俗文化更具有人文性,也更具有温度。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更是能够反映普通中国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细节的真实写照,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知识,还有我们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语文教材当中关于节日、饮食、活动、艺术、建筑、医学等文化形象十分丰富,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和持久深远的影响,并且民俗文化能够很容易地融入到生活当中,不失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文化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和文化形象大多来源于古人的理想和生活,也代表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判断和民族心理的重要体现。

1、君子形象

君子的形象有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胸怀。可以说,君子就应该像周敦颐所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这种德才兼备、文质彬彬、和顺厚实、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事态度,是每一个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我们也常常将很多身边的美好的事物或者是理想追求赋予君子的涵义,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形象,代代相传。比如论语中的君子之行、君子为政之道、君子为人之道、君子交友之道;《尚书》中的士文化;中学语文教材当中的《爱莲说》《烛之武退秦师》等渗透出来的君子形象,无一不深入人心。

2、女性形象

每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却少不了丰富的女性形象,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以悲剧的命运和视角出现,比如《祝福》当中的祥林嫂,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之外还有迷信和人的自私,最终导致祥林嫂先疯后死;《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悲剧的命运和爱情折磨,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语文教材当中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有其时代意义和特征,可以说在教材中的女性承担了揭露黑暗、丑陋的一面和各个时代积弊严重的表现的作用。有时你会看到女性形象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和张力比君子给人的程度还要深刻的多。因为它能够像《窦娥冤》那样让你看到社会怎样让善良失去颜色,让花朵黯然失色,你在惋惜、叹息的同时,得到了灵魂的升华,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当然你也能够为很多女性形象的伟大光辉所感动和折服,像《荷花淀》中不甘于落后男人的水生嫂、勇于为中国而死的刘和珍、替父上战场的花木兰以及英勇就义的刘胡兰。我们高兴地发现,从刘兰芝、祥林嫂到水生嫂,伴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及精神面貌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3、节日形象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十分丰富。首先是最为重要和隆重的春节;古时候成为上元节的元宵节;祭祀祖先的清明节;纪念屈原和祈福的端午节;象征美好爱情的浪漫的七夕节;阖家团圆的中秋节;老人的节日重阳节等等以及各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节日。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出这些节日因素,不仅能向同学们普及节日常识和文化渊源,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底蕴。让同学们增加民族认同感。而且这些文章大都能够和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像《欢乐的泼水节》《端午的鸭蛋》《北京的春节》《端午粽》《快乐的节日》等等。利用语文教材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语文课堂,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学习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视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为己任,更应将语文教材当中的中国文化形象讲好。要做到以學生的文化理解为本,以学生的文化底蕴为目标,不遗余力地为维护国家文化形象做出贡献,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文化代言。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东康中学)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君子传统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君子无所争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少年力斗传统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