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高职院校飞机维修专业“产教融合”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探讨

2020-01-07 08:19徐海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产教产教融合实训

徐海蓉

一、引言

近几年,产教融合这个词已经深入人心。产教整合就是将生产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供给侧改革,以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1]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方案》还指出:职业院校应当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合作。该方案提出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必须开展实质性的产教深度融合的要求。民航高职院校作为各航空公司以及飞机维修公司技能型人才主要输出单位,也纷纷响应国家号召,采用“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等方式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但是,要徹底深入与企业合作,除了学生培养方面,学校的主体之一——教师更应该带头与企业合作,才能真正与企业共同培养出符合飞机维修行业需求的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本文从民航高职院校飞机维修专业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目前“产教融合”在民航高职院校遇到的问题。从教师获取行业信息途径、教师理论与实践技能融合度、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教师对行业企业文化的理解运用等几个方面提出产教融合发展对策,为民航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提出参考和建议。

二、飞机维修专业教师产教融合实施现状

(一)教师不能同企业员工一样获取最新行业信息

民航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与行业相关性很强。特别是飞机维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进入航空公司或飞机维修公司。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但是学校在获取行业信息上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没机会参与飞机监造,不能了解飞机设计及制造过程。(2)新引进机型的培训教师不能及时参加,更没能全员参加。(3)民航局下发的针对飞机安全问题的适航指令(AD)、飞机生产厂家(如空客、波音、中国商飞等)下发的服务通告(SB)等没有下发到学校,教师不清楚哪些机型有哪些设计或者制造缺陷会影响飞机安全运行。(4)波音或空客等厂家最新飞机维修资料无法获取,没有权限上厂家网站查询最新信息。(5)各航空公司或维修公司在维护飞机的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学校的教师无从得知。(6)民航局各类飞机维修相关会议,没能通知学校或是教师参加。以上这几点就使得教师无法站在行业的最前沿,也缺乏了与企业深入合作的基础。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校对行业实际情况的敏感性不强,没有重视也没能提供机会给教师了解飞机维修相关一手咨讯。(2)学校与企业的框架协议等仅停留在领导层面,具体实施的教师并没能与企业真正对接;合作框架多,真正融合少。(3)部分领导将培训出差等当作福利,未能真正让有需要的教师参与。

(二)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能完全融合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百所、广东省四所之一、民航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正式成为民航局与广东省“省部共建”院校,201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可以作为民航高职院校的典型代表。现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理论与实践现状为例,学校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564人,其中高级职称151人,博士43人,硕士411人,即80%以上是硕士。从这一数字来看,教师在理论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教师与企业合作或沟通较少,获取信息不对等,且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运作知之甚少等因素,使得理实一体深度融合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长期分属不同部门,形成两大不同阵营。理论教师觉得实训没有技术含量,实训教师觉得理论教师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相互理解,很少沟通交流。理论教师基本只上理论课,实训教师基本只上实训课。且实训课的内容与理论课的内容匹配度很低。这就使得理论与实训不能有效结合,缺乏相互联系、促进的机会。(2)近两年学校开始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在排课上理论课的排课倾向于一次2个课时,而实践课或实训课的课时倾向于至少4个课时连排比较合适。但通常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排课都是按照理论课2个课时每次安排。使得实践课时不连续或练习不充分。(3)关键课程的标准建设等活动缺乏从企业进入学校的教师参与,导致结果未能与企业需求相一致。(4)教师与企业一线联系甚少,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的贴合度以及实训与企业工作需求的贴合度偏低。

(三)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具有特有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能够服务企业。[2]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2017年社会服务贡献如下: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2016年33.8万元,2017年16.1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2016年38.2万元,2017年166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2016年0万元,2017年0万元;非学历培训到款额2016年746.82万元,2017年1616.68万元。

从统计数据看出,学校在技术成果转让、横向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学校科研管理制度不能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科研项目申请、科研经费使用手续繁多,项目负责人没有自主权,任何事项都需大批领导电子版、纸质版审批、签字,跑来跑去审批、签字浪费大量时间,且很多情况下需自费完成项目。因此,教师申请项目多数只为了评职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2)教师授课任务重,平均年授课量至少360课时,且上课科目不完全固定,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上课、备课。没有足够的集中时间做研究。(3)教师不能站在行业前沿,不了解行业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不能针对性地进行研究。(4)教师与行业企业联系较少,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教师缺乏做科研的实验设施设备。

(四)教师对行业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不充分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融通对接的基本载体。但当前的校企合作关注重点在于生产技术层面,校企合作针对校园文化与民航行业企业文化的融通对接的举措不多。[3]比如“机务作风”是全行业各企业遵循的文化。最经典的机务“32字”就值得教师和学生牢记并执行: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遵章守纪;迅速准确、细致周到;团结协作、刻苦耐劳。要将32字机务作风充分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师以及学生更好地与企业融合很重要。由于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完全不一样,教师和学生不能感受到企业员工的生产压力,因此对于行业企业文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執行起来也未能像企业一样严格。甚至有的教师觉得做与不做都无所谓。

三、飞机维修专业产教深度融合对策

(一)掌握飞机维修相关一手咨讯,了解行业最新最前沿信息

学校需高度重视与行业的接轨,借助学校隶属中国民用航空局管辖优势,与局方相关适航管理部门紧密联系,适航指令、紧急适航指令、安全信息等每次都下发到学校,让相关专业教师了解最新飞机维修相关信息。与厂家深度联系,选派教师参与厂家飞机设计、制造过程;协商厂家将最新手册信息开放给学校教师查阅;厂家每次下发服务通告、信函等都下发给学校一份,让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了解最新通告;与飞机维修相关会议、论坛信息下发给学校相关专业教师,支持鼓励教师参与相关会议。获取一手信息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通过这些信息,教师才能真正与企业员工同步,同时发挥教师优势,研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否则,教师信息永远落后于企业,连基本的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参与企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制定实训实践标准程序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飞机维修相关专业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学生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需首先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4],筛选出所有理实一体化课程,然后选取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理实一体化相关课程教学标准,制定出贴合企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再评选出真正的教学名师,带领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融合教学,培养出一批既能教会学生知道怎么做,又懂得为什么这样做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每年派教师到企业实践或顶岗实习,增进与企业的相互交流合作,持续了解企业一线实际需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在安排课程课时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

(三)重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培养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院校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学校服务社会不仅限于为社会输出了一大批毕业生,更要为社会输出一大批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因此,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化繁为简,减少教师申请项目、使用科研经费等的审批、签字时间;改变教师自掏腰包做科研的现状;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

(2)教师授课课程固定,让教师精于某项领域,有底气、有能力参与校企融合项目。(3)适当减少教师授课课时量,让教师有时间研究本行业待解决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同时传授给学生,形成良性循环。(4)支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为企业做培训。(5)支持教师申请做研究所需实验设施设备。减少有项目经费才能购买设施设备的限制。

(四)重视行业企业文化理解实施,形成质量管理监督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这不仅仅指工作内容,同时指出了行业企业文化的实施。2019年思政进课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只有在这一点上自己充分理解并实施,才能在思想上与企业员工保持一致,进而在行动上一致。学校可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选取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从企业退休的员工做顾问,监督教师和学生的执行情况。让学校形成思想统一、行为标准的课堂实施模式。

四、总结

飞机维修专业是民航高职院校的核心专业,要想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首先必须要学校给予高度重视,在获取行业一手资讯、建立合理化课程标准、支持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加强教师对行业企业文化的理解运用等几方面完善。才能让教师真正与企业融合,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出高技能人才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程静,蒋丽华.产教融合趋势下重庆市高职教育专业对接支柱产业优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22):39-44.

[2]段艳.协同创新视域下广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9):59-63.

[3]刘大勇,林列书,龚友根.民航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融通策略初探[J].广东教育(职教),2017(5):33-34.

[4]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34-36.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产教产教融合实训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