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及教育路径

2020-01-07 08:15韩喜平杨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新时代

韩喜平 杨雪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输出的重要阵地,在创新创业大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新时代为契机,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困境,提出高校教育新命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务实消除创业顾虑,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评价机制,在高校内部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驱动力和保障体系,有力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152-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为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党和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文件;2017年7月,国务院更是出台《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2018年12月“双创”入选2018年度经济类十大流行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路径。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而且能够带动就业。高校作为人才培養重要阵地,面临招生、就业双重压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培养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就业助力。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创业能力、创新素质直接影响社会生产能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从人才输出端推动全社会劳动要素改善。开展此研究,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大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而且利于推动智力要素和创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受的先进思想教育和高等文化教育,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原动力。

1.产业提质升级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求经济必须转方式、调结构,打破资源要素带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探索创新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径。2019年5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推进产业提质升级。产业提质升级客观上创造了大量市场需求,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大学生加入大众创新创业行动中,能够带动高校智力要素进入市场,集聚社会创新资源,创生更多的支撑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依靠大学生分布广、专业知识丰富、总量大的特点,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技术创新竞争力,优化产能流通环节,加速库存的多样化消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大学生驱动优势

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变化引起增长方式转变,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长方式从能源带动增长、劳动力带动增长向智力带动增长转变,智力型创新催生了互联网+驱动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了新平台。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微信营销模式等,都使传统产业迎来新的增长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方面缓解了传统产业带来的能源和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面向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更灵活,创业启动资金门槛更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驱动力不谋而合,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优势。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策带动下,高校人才培养思路逐渐与市场接轨,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对在校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传统知识型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更加重视,大学生在毕业前就主动了解社会、适应市场,将其所学知识、创新思维、创业活力充分的施展,驱动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发展理念升级催生大学生创新创业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过去的增速为主,逐渐升级为稳定型可持续增长,不仅限于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而是要实现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在经济发展理念升级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迅速增大。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强调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面对经济发展理念升级带来的机遇,大学生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将作为数量最大、分布最广、创新要素最齐全的创新创业群体,从就业、创业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

众所周知,创新创业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就业率,而是从根本上形成对市场经济的强劲驱动力。新时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但我们也要清楚看到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困境,矫正不正确的创新创业思想,为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1.保障体系不完善增加创业风险

李克强总理指出,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创业的前提是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仍然不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与劳动合同直接挂钩,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导致大学生个人档案托管在各地人才市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按照失业人员缴纳,一旦创业失败,大学生需要自己承担风险。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财政金融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但有很多大学生都不清楚和利用相關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多数为父母提供,这使创业成为一把双刃剑,成功能够为大学生带来可观财富和成就感,而一旦失败,将对其家庭带来极大影响。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而且是用个人智力和精力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创业阶段的大学生用青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新力量和新思维,现阶段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不对等,间接地将创业风险转嫁到大学生个人身上,这种保障与创业的不匹配,为构建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埋下一定隐患。

2.创业新领域与创业数量的变化增加创业难度

经济发展客观上开放了创业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开放,激活了创业的动力,但同时又在客观上增加了创业风险。对大学生而言,第三产业创业具有成本低的优势,然而,全社会都将创业焦点汇聚在第三产业上,大学生面临的创业竞争不仅来自学生群体,还有社会各个阶层,他们缺少社会实践,缺少人脉,更缺少创业失败经验。此外,在新领域创业,可借鉴的案例并不多,需要在传统产业创业基础上,进行新型模式探索,大学生没有传统产业的从业经验,客观上增加了创业风险。

3.孵化机制不健全影响创新效率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指出,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是创新创业主体,通过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群体既有优势,又有劣势,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其提供了创新沃土,但是大学生同样面临诸多创新困境: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导致其对行业缺乏深入了解,使其创新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办学理念下,高校为大学生创新提供的有效支持少,尤其是以创业为目的的创新;在全社会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缺乏社会经历,过度强调创新而忽视市场接受能力,无形中增加了培育新市场的负担。当前国内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机制,通过校内引导、扶持的方式带动大学生创业,但是以提高就业率为重要目的的孵化机制,大学生获得的创新支持可持续性并不理想。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破解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必须充分结合新时代的影响因素,以市场为主体、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高校为培育主阵地、以大学生个体为主对象,发挥市场在创新要素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国家保障政策,革新高校人才培育制度,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性。依靠制度创新、思想教育创新、机构创新和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有担当、有理智、有韧性的创新创业青年军。

1.完善社会扶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保障机制

新时代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历史机遇,但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日益影响创业的可持续性,围绕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保障问题,构建有效的创业保障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既是对创业大学生的呵护,又是对长期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政策完善。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这为政府一社会一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保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首先,明确政府在协同保障中的主导责任,在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体系和各项改革措施,必须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为依据,在制度保障方面,政府理应承担起主导作用,为政府一社会一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保障体系提供制度依据。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地方政府规章、条例以及政策的方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并在财政支持、税收等政策上提供政策倾斜。

其次,加强市场在协同保障中的主体责任,在保险、培训、融资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保障。例如,由高校、劳动部门、商业保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共同筹建大学生创业保险基金,对创业失败的大学生给予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赔付,使创业大学生感受到创业光荣,消除大学生家庭对创业的风险顾虑。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大学生创业保障制度,相当于从就业端口缓解社会保障压力,随着大学生创业的推进、就业压力的降低,创业保障机制将逐渐由被动保障转变为主动保障,从而形成创业、就业的双轨良性模式。

再次,加强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基础保障责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无疑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保障力量。除了在教育教学本身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教育支持以外,高校还应注重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合作,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例如,对本地创业大学生的档案、户籍、组织关系等实行学校托管制度,保障创业阶段的大学生始终受到高校、教育部门的特别关注,一方面增加教育部门与创业大学生的沟通,另一方面使创业大学生区别于社会创业人员,获得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2.构建旨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贯彻弹性学制,支持在校学生休学创业。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这对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支持。此外,高校也可以在教学管理上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相应的改革。例如,增加学生自主性选课的柔性制度以及支持学生边创业边自主研修课程的弹性学习方式,对于有条件有基础的学生,在不影响其毕业的前提下,允许其休学创业。

猜你喜欢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新时代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