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热点可视化研究

2020-01-07 08:14李海月
艺术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热点可视化文化遗产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论域而广受关注,相关文献研究大量出现。为了更清晰地阐述其研究热点与趋势,本文通过中国数据库,以2009—2020年间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收录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非遗”或“传播”的期刊文章为来源,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其关键词进行分析,为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Citespace;热点及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习总书记指出:传播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有效方式,能够凝聚全社会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力量。之后大量相关的议题不断涌现。但时至今日,针对该研究议题的文献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探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发展趋势。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工具

本文对所下载的数据采用Citespace5.7.R2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研发的。它需要利用Java程序作为平台,是一种适合进行多元、分时、动态、复杂网络分析的可视化知识分析工具[1]。本文将从数据库中下载的文献以RsfWorks格式导出,再将数据导入Citaspace中,使用Citespace自带的数据转化器,将文献转化为Citespace能够识别的格式。设置文献的时间跨度、切片及相关的阈值参数,选择恰当的节点分析类型,然后采用静态聚类的方式将数据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1.2 研究来源

為了提高文献的价值和准确性,本文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核心数据库中与该议题相关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样本,主要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统计篇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非遗”或“传播”,统计时间为2009—2020年,通过筛选和剔除相关性较弱的文献,最后共统计出154条相关文献。

2 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利于学者们掌握某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明确研究方向与发展形势[2]。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较长时域内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关键词的集合,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等[3]。所以,本文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关键词作为节点类型,并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来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导向。

2.1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以关键词共现分析为基础,将关键词共现网络关系通过聚类统计学的方法简化成数目相对较少聚类的过程[4]。本文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的方法,设置适当的阈值,进而绘制出2009—2020年关键词的聚类知识图谱。在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后,勾选“ClusterExplorer”,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1)。

通过分析聚类知识图谱和进一步归纳,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内容大致列为以下3个研究领域。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现的频次位居第一、第二,这些关键词反映出学者们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本身(概念、内涵,重要性)的研究比较热衷。如陶赋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深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5]。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认为只有借助媒体的传播和影响力,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深入。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研究包括“艺术性表达”“新媒体平台”“影像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关键词。当前,新媒体平台因受众面宽、传播范围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如学者孙英芳等人关注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意义,提出新媒体改变了非遗固有的生活语境,同时不断创造新的语境,形成了新的传播特色[6]。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数字技术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数字技术研究包括“数字传播”“信息技术采纳”“数字化保护”等关键词。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大规模地把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文化形态逐渐成为世界潮流[7]。我国也在21世纪初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保护,2010年,当时的文化部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列为“十二五”时期规划项目[8]。这些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更好地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数字化进程。

2.2 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研究热点指某个领域中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个或者多个话题,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保持的时间有长有短[9]。关键词作为论文的中心词,能够高效清晰地展现该领域的趋势动态。依据关键词时序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如图1所示),通过对关键词的时区分析,得到Q值为0.7939,S值为0.9748,指标接近于1,说明结构显著,可信度高。

从图谱中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关键词分布大有不同,因此,可以将2009—2020年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热点演变划分为基础起步时期、爆炸式增长时期和平稳发展期,以便更好地阐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发展阶段。

2.2.1 基础起步时期(2009—2011年)

这一阶段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起步时期。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刚刚引入,导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广度和效度方面的培养力度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较窄。因此。学者们在这一时期还处于认知的初期,主要是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提炼,研究较分散。

2.2.2 爆炸式增长时期(2012—2018年)

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逐渐增多,掀起了一股保护和传播非遗的热潮,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梳理发现,这一阶段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非遗”“新媒体传播”“传播策略”“信息与数字化传播”等,议题研究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和策略。学者们分别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纪录片、动画片、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如周舟就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电影探究,提出历史悠远、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视觉科技中焕发生机,在新媒体影像传播中展现自己独到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10]。葛艳奇认为我们应积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等趋势,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11]。

2.2.3 平稳发展期(2019—2020年)

这一阶段相关议题开始有了深入剖析。“跨文化传播”“短视频”“传播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开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向,希望借助新的传播平台,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广度。周芹基于体验经济的视角,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12]。彭聪、赵昆等人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视频推广的传播方式,提出利用新媒体进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和保护,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13]。

3 结语

本文以2009—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中非物质文化遺产传播的相关论文为样本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搜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呈现,勾勒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的国内热点与趋势。

从研究热点来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主要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数字技术主题展开。首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方面,着重阐述相关概念并解释其内涵;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方面,主要研究其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深度与广度;最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数字技术方面,研究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从研究趋势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分为3个时期:基础起步时期、爆炸式增长时期、平稳发展期。基础期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等;增长期的研究热点主要为“非遗”“新媒体传播”“传播策略”“信息与数字化传播”等;平稳发展期的研究热点主要为“跨文化传播”“短视频”“传播研究”等。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学者们的不断深入研究,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层面,研究方向也更具多样性。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正处于一个飞快上升的爆发期,相关研究方向也开始趋向多元化。在未来关于该议题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探索相关热点,拓宽研究领域与范围,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吕红.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研究[J].情报学报,2013,5(32):548-560.

[2] 张昭.基于Citespace的商务智能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J].情报探索,2012(12):6-9.

[3] 李文兰,杨祖国.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关键词词频分析[J].情报科学,2005(01):68-70+143.

[4] 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07):118-120.

[5] 陶赋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8):70-76.

[6] 孙英芳.新媒体生态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文化再生产[J].新闻爱好者,2020(08):78-80.

[7] 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中国书画,2006(04):193-195.

[8] 翟姗姗,刘齐进,白阳.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02):6-13+21.

[9] 李杰,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7.

[10] 周舟.新媒体视域下的非遗微电影探究[J].电影文学,2019(13):27-31.

[11] 葛艳奇.“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J].传媒,2019(08):76-78.

[12] 周芹.体验经济视角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9(05):136-138.

[13] 彭聪,赵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态的传播创新——以安新芦苇画短视频呈现为例[J].出版广角,2019(01):49-51.

作者简介:李海月(1997—),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传播。

猜你喜欢
热点可视化文化遗产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热点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