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科
[摘 要] 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承担着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使培养的人才紧密符合企业需求,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方法与途径,对校企合作中典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达到培养职业人才的目标和要求。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032-02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使学校人才培养适合企业需求,最好的培养模式是采取职业院校、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模式,将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推进职业院校的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有浓浓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思想接受洗礼、能力得到提升。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方法与途径
(一)校园环境中引入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因此,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应与培养职业人的环境相吻合,它既要具备高校园林式优美校园的风格,也要借鉴企业化生产环境,使二者在职业院校校园中相融相通,使学生在校企相融的校园环境中既接收文化、文明的教育熏陶,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在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环境时,学院应该做好顶层设计,院、系、班级协调布局。学院聚焦的是全院校园文化与学院主干专业群企业文化的引入,可以把企业的文化元素引入学院的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各系聚焦的是专业与合作企业的文化对接,可以在系教学楼中展示专业学生的成果、校企合作的成果、企业的职能机构、员工的发展路线等。班级聚焦的是员工精神、企业格言、岗位规章制度等宣传。通过不同层次企业文化的融入,校园每个角落将会有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良好教育效果。
(二)学院与企业合力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本着“专业共建,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学生共育”的原则,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订时可发挥企业优势,依据不同的岗位群确定学生的能力要求,根据岗位能力分析学生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知识与能力要求分析需开设的课程。课程体系确定后,再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与具体工作岗位密切关联,在课程标准制定时要考虑知识的完整性,更要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并且课程的考核评价也应由学校、企业共同评价。
2.校企共建共享实习实训环境。实习实训场所为满足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需要把实习实训场所建设得接近企业生产真实环境,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實习实训场所方式,既能帮助学校解决部分资金问题,还能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得与企业真实环境相接近,使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更贴近实际。在实习实训场所教学时,可以引入企业真实的案例,使学生所学与所用结合,既方便学生掌握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并增强学生企业实践能力。还可以把企业的部分生产业务引入学校,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加工,学生就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这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对自身的要求会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3.学校与企业师资共享。职业院校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要传授学生实践技能,因此专业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而职业院校教师多数来自本科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尽管教师理论知识较丰富,但普遍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可以把教师派往企业进行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到企业去可以参与产品研发,也可从事生产实践,从而提升企业实践技能。另外,大多数的大中型企业也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培训自己的员工,企业也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中青年教师为他们担负一些培训任务,因此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时可以承担一定的培训工作,为企业分担一些压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技术骨干承担一些项目教学任务或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任务,可请企业管理人员及一线技术骨干人员参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也可请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新技术讲座和师资培训等。
4.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既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提高职业院校业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措施,该举措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时,可以把企业的项目、案例融入课程建设中,甚至把企业的仿真环境融入课程建设。建成后的课程既可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服务,又可为企业员工培训、进修使用,也可在社会推广使用。
(三)课外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
课外活动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职业院校校园课外活动应融入一些企业文化,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等,以符合职业院校校园课外活动的职业特点。校园课外活动融入企业文化的形式有很多,可以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可以举办企业命题的作品设计比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开发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开阔学生的创业渠道;可以举办产品营销比赛,增强学生的经营能力、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院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融入企业文化的课外活动,既能拉近与企业的距离,也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打造学生核心素养一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目前各高职院校均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但各高职院校采用更多的还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校企双主体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1.培养学生树立了求真务实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最注重的是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企业中最常见的一句格式是“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订单班高职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岗位,要求学生在校时必须将企业生产与管理规范变为现实生产和管理行动,这来不得半点疏忽和马虎,因此在全面的质量意识灌输下,学生在学习中、实践中也会逐渐改掉粗心大意、不拘细节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成求真务实、注重细节、高度敬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准职业人。
2.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任何一个较大的工作任务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需要该部门多人协作或不同部门的多人协作完成,因此企业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会穿插一些活动,也会改变原先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如在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想订单班的课程中,联想职业能力建设课中加入了产品销售与服务内容,重点锻炼学生的商务谈判和销售技巧;在联想的专业课学习中,教师是会围绕任务,由学生相互讨论任务实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相互协作、相互促进。
3.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订单班学生一般入校便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就业基本得到保障。订单班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受到校企联合为学生打造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课,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订单班实训课的项目一般来自真实的企业项目,实习实训接受企业工程师指导,提升了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毕业后可以立刻上岗工作,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也存在学校过于依赖企业,缺乏与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协调,缺乏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没有尽到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校企共育的應尽职责。企业有开展订单班的意愿,既有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有经济利益的考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一方面给订单班最低限度的硬件投入,在师资方面,部分专业课应由企业工程师或技术骨干承担,但抽调企业人员实施教学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与管理,企业派企业员工到校实施教学的意愿较低。订单班培养是根据企业当时的生产需求而订制培养的学生,但人才培养过于依托岗位而使学生的知识面变窄,技术技能单一,也忽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转岗及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学校和企业应建立一套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规范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促进校企合作订单班整体运行和评价指标的建立,促进校企合作双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既要考虑学生“德、勤、能、技”全面发展,也要兼顾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开发时,既要把企业的先进技术融入课程,也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保障学生的职业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对职业院校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研究中,由于研究面较广,很难面面俱到,下一步可针对具体院校甚至具体专业展开具体分析,在研究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对学生核心能力提升的作用时,除对在校生能力培养方面进行研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对毕业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更加科学的校企合作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兴珠.浅谈企业文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4).
[2]王俊.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价值研究[J].科教导刊,2019(9).
[3]何彩霞.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