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一词在佛教典籍中的意义演变

2020-01-07 09:32左朋居晓倩
炎黄地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佛经禅宗禅师

左朋 居晓倩

“拄杖”本指“拐杖”或者“拄拐杖”的意思。自印度佛经东传,译经僧人们将“拄杖”一词代入佛经中以后,“拄杖”便成为了佛教中重要的词汇,尤其是在禅宗一派中,应用的格外广泛,逐渐成为了唐宋禅林的重要话头语。其意义也从普通的意义转变为佛教宗特殊的含义。因此本文想要从这个角度对“拄杖”一词在佛教的史料中爬梳出一条演变轨迹,探究出汉语词汇在佛教中的运用及其关系。

“拄杖”一词的运用,较早是出现在曹操的《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枝,佩秋兰。”此处“拄杖”的含义并非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作,属于“动+名”的谓宾式结构。北魏之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引《魏志》言:“咸熙二年,襄武山上言,大人见,身长三丈余,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著黄单衣巾,拄杖呼民王。”郦道元所引《魏志》中的“拄杖”与曹操所用意思一样,表示一个动作性的词语。自东晋以后,佛经东传,译经僧人将梵语佛经翻译为汉语,使得许多词汇逐渐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

“拄杖”本义与佛经翻译

将“拄杖”一词较早用于翻译佛经的是东晋的瞿昙僧伽提婆。僧伽提婆,本为罽宾人,于建元年间来自长安,宣讲佛法。后居长安、洛阳等地多年,博明汉语,一度与庐山慧远法师交游,因应沙门释慧持等四十人之请,重译《中阿含经》等数经。“拄杖”译入佛经,便从此始也。《中阿含经》载:

“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

僧伽提婆就将“拄杖”译入佛经,可以看出,他当时所对“拄杖”含义的运用,与曹操和郦道元著述中所用含义一致,基本还是保持着其原始的含义。并且从此处的句法可以看出,“拄杖”一词未能成为一个双音节的专门名词,而只是由两个单音节的动词和名词组合而成,“拄”的动作和单独的木杖,在语法上还是一个谓语加宾语的句子。

直至唐代,“拄杖”的含义才开始有所变化。唐代译经大师义浄,在翻译佛经时也运用到“拄杖”一词,但是他已经与魏晋时期所表示的含义及词汇属性有所不同。他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苾刍有二种缘应畜拄杖:一谓老瘦无力,二謂病苦婴身。”从义浄这句译文之中可以看出,“拄杖”在句法中所处的位置和词汇的语素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苾刍有二种缘应蓄拄杖”,“蓄”本身表示一个动作性的单音节词,后接宾语“拄杖”,此时的“拄杖”已经从一个“谓+宾”式转化成为一个双音节的专有名词,在汉语的演变规律上非常符合唐代的词汇特点,在语法上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可以发现,虽然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已经发生变化,在所表达的含义上却并没有什么改变,依然表示“行走助力的工具”的意思,但是在佛教自身的运用中已经在逐渐改变了。

“拄杖”在禅宗中意义的深化

在唐以前,基本看出“拄杖”除了在语法和词汇上的细微变化,在佛教译经的运用中,意义基本没有变化。但是佛教的禅宗,因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运用,使得“拄杖”的含义逐渐具象化,其含义成为助人顿悟的修行工具和一种具体的行为动作。

这种转变是从盛唐禅宗的兴盛开始的。最早见于《坛经》的记载:“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段内容本是指禅宗六祖慧能前往黄梅东山寺拜访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弘忍令慧能劳动舂米,后见慧能有慧根,便以手中之“杖”击碓三下,以示夜半三刻之时将传法慧能。因独特的方式,在禅宗留下了参悟佛性的佳话。“拄杖”成为了禅宗后裔所常常模仿的对象,也是启发开悟僧人的工具。

包括后来慧能在启发弟子时,也常运用这个工具和动作。《景德传灯录》中就记载,慧能初次见西京神会之时,因神会巧言令辞,慧能便以手中之“拄杖”打神会。因为弘忍、慧能影响较大,因此祖师一言一行皆为后世禅宗后学所模仿,使得“拄杖”成为禅宗独特的动作和开悟法门。慧能之后,这种以杖打人的开悟方式在德山宣鉴及临济义玄那里得到更大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门宗风。这种宗风即是以“棒喝”出名。所谓“棒喝”即是禅师以手中之棒或高声大喝来启示和开悟参悟禅法的初学者。最出名者即德山宣鉴与临济义玄二位禅师,宣鉴禅师多用手中之棒、杖,义玄禅师多运用高声大喝。因他们独特的开悟方式,所以形成了禅宗德山棒、临济喝等极具特色的参禅方法。

应该说,禅宗这种运用已经彻底改变了早期“拄杖”的文字意义,将其意义直接转变为一种很具体的教化工具,“杖”既可以代指“棒”“棍”,也可以代指其他的教化工具,或者直接表示一种很明确的行为“敲”“打”。因为这种行为方式,使得“拄杖”逐渐脱离了其原有的意义,这种转变离不开禅宗思想对于“拄杖”一词的思想注入,在原本的基础上,赋予了其宗教的意义,成为了一种象征。但是禅宗对于“拄杖”意义的改变远不仅此,最终从禅宗自身思想的角度,彻底消灭掉“拄杖”的意义。在弘忍、慧能、德善宣鉴那里,“拄杖”的文字意义虽然已经开始变化,但是还能看到它表示“工具”的意思。然而,“拄杖”成为禅宗内部中一种独特的“话头禅”,便致使它的文字意义彻底宣告死亡。

“拄杖”成为“话头禅”,是在云门宗文偃禅师的思想中形成的结果。“话头禅”,又称“看话禅”“公案禅”,禅僧若要学习参禅,首先就要学会参悟“话头语”,而“话头”主要来源诸多典型的禅宗公案,所以参悟禅宗公案便是禅僧领悟禅理话头的重要方式。这种参公案参话头的方式主要倡于唐代而盛于宋代,尤其主要流行于临济宗和曹洞宗,通过参悟公案来觅求心性逐渐成为后来宋代禅宗尤其是南宋禅林中的一种风气,并且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语言。文偃将“拄杖”的意义从修行教化的工具中解脱出来。但在文偃的禅学思想中,前代禅师的棒喝行教,仅仅只是对于“拄杖”本身的应用和限于以修习工具来使禅僧领悟的作用。如何能够以一种更明确、更清晰、更简易的方式来使禅僧们体悟禅理,使得开悟方式更加简易化,成为文偃所解决的问题。为此,文偃将“拄杖”作为一个更加抽象化的概念来运用。

猜你喜欢
佛经禅宗禅师
美丽的佛经故事
灵 山
落叶禅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推销有方